大学生办假比赛反讽“水赛”:“收到5514份作品”

北青放牛班 2024-03-21 18:38:38

新学期刚拉开帷幕,大学生们已经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开始为自己的评优大事“冲刺”。

在各项评优评先考核体系中,综测(综合测评的简称)的地位正日益凸显,很多学生会通过参与大量竞赛来提升综测分数。

在众多竞赛中,有一类竞赛因含金量较低、获奖率较高,被大学生们戏称为“水赛”。而在一些高校中,参加此类“水赛”同样能为综测加分,故而导致“水综测”也多了起来。

为戏谑这一现象,不久前,上海某艺术类院校的大四学生、00后的陈高远举办了一场“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以下简称“水赛杯”)。

这场大规模的行为艺术是陈高远个人经过三个月筹备,仅投入200多元完成的,但收效和反响却出乎意料的大,堪称对“水赛”刷综测现象的一次深入解构。

从征集报名、专家评审,到获奖公布和颁奖礼,“水赛杯”的所有环节都颇为“正规”,海报上关于比赛的详细介绍更呈现出一种相当正式、严肃的样貌。

有参与者至今也没能看透其中的玄机……

01 假比赛竟吸引来

真赞助商

凭借前卫而大胆的策划理念和满满的讽刺性意味,“水赛杯”征集报名活动一经发布就在互联网上收获了一大波流量与关注度。

截至目前,“水赛杯”在b站上的宣传视频播放量已超过30万。

“水赛杯”的宣传视频在b站上的播放量超过了37万

从宣传海报设计到比赛流程,“水赛杯”都巧妙地模仿了许多艺术竞赛的专业化、国际化和正规化特征。

比如,海报采用清爽的背景和与某“水赛”相似的清爽蓝色,字体采用中规中矩的黑体。

在文案设计上,“水赛杯”的各个细节也都被精心打磨,显得严肃而正式。

首先是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承办单位一应俱全。例如“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组委会”“纽约当代艺术与设计协会”“伦敦当代超媒体艺术协会”“迪克·赛博格研究所”“南方与控制论文化中心”。

实际上,这些看似高端的协会、机构名称全部都是陈高远自拟的。

再看看这次“水赛杯”的评选规则,可谓实现了“多元化、综合化、体系化、专业化”。

“水赛杯”海报

从宣传内容上看,这次“水赛杯”的评审团队由来自11个国家的45位行业专家构成,包括艺术家、导演、舞者、哲学家、人类学家、设计师、游戏制作人……

而事实上,几位挂名评委不过是陈高远的同学,所谓的评委个人介绍也是陈高远虚构的。

“水赛杯”组委会构架

就连“组委会”发布的三篇详细的评委背景介绍文章,也是基于陈高远设定的人物剧本,通过ChatGPT润色和修改后生成的。

而海报上呈现的评委大合照中的人脸,或是由AI生成,或是无版权的肖像,也包括陈高远本人和其朋友的照片。这种黑白拼接式的构图手法也是一种刻意的模仿。

公布获奖名单之前,“水赛杯”甚至设置了2小时的全明星阵容学术会议直播。会议上,评委们根据自己的人设风格,对部分作品进行了一场表演性的点评和讨论。

“评委”海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假比赛”居然吸引到了真正的赞助商。

在“水赛杯”宣传报名期间,一家赛事赞助公司主动联系陈高远,表示希望与他合作。

为了将这场参与式艺术进行到底,陈高远召集评委同学们建立工作群,与赞助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一次半小时的正式商务视频会议。

然而,为了维护比赛的非营利性质,陈高远最终拒绝了这次合作。

赛事赞助公司联系陈高远

02 为假冠军在纽约时代广场

办了一场15秒的投屏展

“水赛杯”以其独特的风格,经过不断的宣传发酵,吸引了一众网友关注。最终在两个月的征集时间里,收到70多件参赛作品。

在揭晓获奖名单时,陈高远依然选择“高调”处理,对外宣称:“水赛杯”共计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5514件艺术作品,作品涵盖行为艺术、绘画、摄影等多个领域。

最终,全场最水大奖的得主黄炜(其实是陈高远的老师)拿到了定制水杯和获奖证书,陈高远还在纽约时代广场为其举办了一场15秒的个人投屏展览。

此外,“水赛杯”还设置了其他奖项,包括入围奖、银杯提名奖……奖品则有电子证书、电子透明水杯、行政夹克。

而整场行为艺术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在于,当一位同学带着打印的此次“水赛杯”证书到老师办公室试图为自己的综测加分时,一名老师仅翻看了几眼,便说:“打2分”。

陈高远本人称,“水赛杯”的举办是以一种前卫而嬉皮的方式嘲讽了一些真实“水赛”的庄重形式,并以幽默的方式挑战了艺术评价的标准。

可以说,“水赛杯”是陈高远为了戏谑和批判“水综测”现象而精心策划的一场参与式艺术活动。

“水赛杯”奖品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水综测”的讨论也十分热烈,甚至有许多专门总结罗列“水赛”目录的帖子。

一条网友的相关评论同样在网上爆火:“很喜欢这种认真去做荒唐事的人。”陈高远对此则回应:“现实远比艺术更加荒谬。”

“水赛杯”的荒谬感来源于陈高远“煞有介事”地建构了一个巨大的比赛空壳,实则却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社交平台上一条关于“水赛”的帖子

03 大学生参加“水赛”,

既浪费时间又没用

“综测”作为大学生的全面评价指标,涵盖了校内外各方面的表现。其成绩不仅影响奖学金的评定和品行评价,还是学生加入党团组织、担任学生干部的重要依据。

通常,测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实践与创新素质四大板块,不同学校对板块的具体分类和权重也稍有所不同。

其中,在实践与创新素质板块下,竞赛是一项重要内容。

据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每年都发布高校竞赛目录。例如去年发布的《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当中,涵盖了大大小小84个竞赛项目。

而在目录以外的很多竞赛,则被俗称为“水赛”。这类竞赛往往也有以下特征:主办方行政级别低、行业认可度低、获奖率高,有些比赛还需交参赛费等。

在一些学生看来,参加“水赛”的“性价比”很高,不需要付出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随便投个课程作业就能轻松拿奖,从而为综测加分。

陈高远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的学校除了校内基本课程之外,在大四之前,还要参加校园活动创新创业,竞技竞赛等课外活动项目,并且要修满一定的学分。而其中,竞赛加分比较容易。

据其提供的学校相关文件显示,一些比赛获得入围奖或参与投递作品即可获得2学时。

据了解,一些“水赛”还会向报名者收取参赛费,价格在几十到几百不等。

“大家其实都知道这些竞赛是什么水准,但为了加分,又不得不去参加几个。”陈高远说。

陈高远学校规定的竞赛加分标准

陈高远也曾参加过一个免费的“水赛”。比赛作品征集的通知是由教务老师转发的。他随意从过往的个人作品中选了一份,投递参赛。

最终,获奖结果公布,三等奖丝滑地拿入他手中。“最终公布的获奖作品中,一、二等奖作品都很像是用 AI 简单生成的一张图片。而且获奖名单里有大概 50% 的人都是我认识的同学。”

另一位大学生林扬也提到,刚步入大一时,为了多拿一些奖证明自己,他也参加过一些“水赛”。但后来他发现,原来学校早就规定了竞赛目录,他所获得的那些成绩最终都没被学校认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竞赛目录

后来,林扬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篇“水赛避坑”帖,表示“既浪费时间,又没用”。

林扬还发现,直到现在,身边依然有很多同学会参加“水赛”,“毕竟只要投了,大概率会获奖,动动手指的事。而且外行人也不懂,在其他行业竞争中可能还会有优势。”

对话陈高远

为了全面了解“水赛杯”的策划思路和过程,以及捕捉其中值得思考的细节,北青报记者对话了陈高远同学。

为了反讽,我故意延迟赛期、

订了行政夹克

北青报:为什么想要策划“水赛杯”?

陈高远:进入大学后,我意识到学校管理层中的一些教师对艺术了解甚少。他们仅凭绩点或外部竞赛获奖纪录评价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却对这些奖项的内涵不是很了解,对许多艺术竞赛的认知也较浅。

举例来说,如果你在一个大型组织主办的比赛中获奖,学校可能会在微信公众号上通报表扬;如果你赢得了一项行业认可度较高的奖项,学校反而可能毫不在意。

为了给综测加分,在校生们甚至会不断地参加一些“水赛”。实际上,艺术和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怎么依赖比赛经历。优秀的作品通常会直接投放到展览中。然而,学生能够参与展览的机会相当有限,通常要通过策展人的内部邀请才行。

另外,在美术馆观展的观众可能仍然是少数,往往只是一些艺术圈内的亲朋好友。这种局面类似于办一场聚会“自嗨”。与其如此,还不如将作品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因此,我选择在互联网上举办“水赛杯”,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改变一些现状。

北青报:“水赛杯”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是多少?与你最初期待达到的效果是否有差距?

陈高远:对比赛的构思贯穿整个策划流程,从征集报名到颁奖,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资金主要是投入在定制奖品上,也就200多元吧。纽约时代广场投屏的费用是400元,最终获奖者为我们报销了。

我觉得这一届的水赛杯规模还是有点小,不够知名。未来如果要办第二届,肯定要办得更大、更水,在物料上要再多花点钱。

北青报:在策划“水赛杯”的过程中,有哪些“有意而为之”的小细节?

陈高远:在比赛征集完作品后,我还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比赛延期”的通知,这也是故意为之的。我之前参加的“水赛”就是这样。他们之所以通知比赛延期,很可能并不是因为征集的投稿太多,而是他们没有收到足够的作品,因为投稿的大学生居多。

其实,“水赛杯”最后一共只征集了70多份作品,而我对外宣称的是,收到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00余名参赛者的作品。

北青报:有哪些作品或参赛者让你印象深刻?

陈高远:我们收集到的每份作品都很完整,包括个人简介和各种信息。

投稿者当中有一个人,他的自我介绍看起来很厉害,好像50多岁了,但实际上他可能没有理解比赛的性质。因为他很认真地通过比赛交流群咨询我如何投递作品。在获奖后,他还跟我发消息说“感谢主办方”。他甚至将“水赛杯”获奖纪录写进了自己的简历里。

而在“水赛杯”的交流群里,即便比赛结束了,他也会偶尔把自己的作品转发到群里,我们会象征性地发个大拇指表情,夸夸他。

北青报:在实际评选作品时,为什么并没有严格按照先前公布的评选标准来进行?

陈高远:就像市面上的水赛一样,他们也不会按照自己说的标准来评选。说白了,都是按照我的想法。

比如入选“先锋实验奖”的一个投稿是一张非常老派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也并非如赛事宣传的那样,来自前五名投稿者。

北青报:比赛的一些奖项设置是如何考虑的?比如纽约时代广场办展、行政夹克……

陈高远: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办展是很高端的事情。实际上,一些艺术类“水赛”就会承诺给前几名参赛者提供展览空间和策展支持。所以我也想到了在淘宝上花钱给获奖者在纽约时代广场投屏这个点子。

还有行政夹克的符号象征性也很明显。因为艺术圈里有很多比较“爹味”的艺术家,他们可能水平不高,但却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这个设置其实是为了讽刺那些人。

真有同学凭“水赛杯”证书

拿到了学分

北青报:全场最水大奖得主黄炜是何人?

陈高远:其实他是我的老师,他很支持我的创意。因此他也象征性地投了稿。

他的作品就是在手机备忘录写了一段话,意思是让我们给他颁奖,颁发“最水大奖”。只要给他颁奖,他就会支付后续的奖品费用等各种费用,所以我们必须内定他。

北青报:关于“水赛杯”,你的老师和同学们有什么评价?

陈高远:老师们都对“水赛杯”项目表示很支持。这也算是我的影像课小作业,经过老师的指导。同学们觉得这件事很有趣。

比如先锋实验奖中有两位获奖者是我的同学,他们在获奖后将获奖信息发布到朋友圈,我们的辅导员还在评论区恭喜他们。

北青报:比赛记录影片中的最后一幕,有同学拿着“水赛杯”的奖状请老师加分,最后真的奏效了吗?还是表演?

陈高远:是真实的,那是我的同学。他当时只是好奇用“水赛杯”证书加分行不行得通,我就给他做了一个证书。他真的拿着那个证书去找了辅导员,然后老师就在加分系统中给他加了分。不过由于总分还是不够,他最后并没有拿到奖学金。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实习生 吕舒昳 涂盛青

统筹 | 林艳 张彬

图片 | 受访者供图(头图为陈高远为获奖者准备的纽约时代广场投屏大奖)

0 阅读:0

北青放牛班

简介:以青年视角报道热点新闻,关注青年、研究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