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城市工业记忆——中山粤中船厂

高明野懂科技 2024-07-27 03:14:45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即展开,广东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省内水网密布,水陆成为当时主要的运输途径,而当时主要的运输船、渔船大多是木质小船,运力和续航能力十分有限,为此1953年初,广东省决定在省内建设汕头粤东船厂、阳江粤西船厂、海南文昌船厂、中山粤中船厂等五家船厂,以解决当时客货船运力不足的问题。

粤中船厂旧址(70年代)

1953年4月,粤中船厂筹建工作小组成立,经过多地采点,船厂厂址确定在中山市西区石岐的岐江河西岸,厂区占地面积193亩,当时筹建工作小组就在两间草房子里办公,另外利用废弃的原煤油仓库和酱料加工厂改建成工具房和饭堂(食堂)。之所以选址在这里建厂,是因为岐江河拥有良好的通航能力,在新围仔汇入西江穿越城区后就到了珠江口,另外岐江上游当时有很多小型木船厂,建成后的工人很好解决。

1953年5月,粤中船厂破土动工,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岁月,建立一座船厂是相当不易的,各种生产生活物资都非常稀缺,就连砌墙的砖头供应都成问题,当地居民给予粤中船厂极大的支持,为了补充建设用砖,他们就爱那个自家的围墙拆掉、把村里的牌坊、闲置房屋拆除,缺少粮食,生产队同样无私的帮助解决,另外还员工会也为粤中船厂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帮助。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粤中船厂于1954年7月1日建成投产。

粤中船厂平面图

粤中船厂第一代厂房均为砖瓦木结构,生产设备非常落后,就连最基本的起重设备都没有,船排车间的钢材需求量很大,没有吊车只能让运输钢材的船只依靠岐江河的涨潮和退潮进出,另外最初的职工主要来自小木船厂的工人,因此最初粤中船厂只能从事简单的维修和生产小型木船,这样的状态维持了数年。1962年3月,广东省航运厅决定对粤中船厂进行改造,产品升级为钢体客货轮。1965年11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专家的帮助下,成功建造出广东省第一艘内河钢质客货轮“红玉”号,后来改为“红星”号,该船拥有150个客座位,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载货能力。

粤中船厂生产区重型吊车

“红星”号在岐江河上试航(1965年)

“红星”号内河钢质客货轮的建造成功,为粤中船厂积累了宝贵的造船经验,成为广东省五家船厂的佼佼者。援越抗美期间,粤中船厂成为定点生产单位,1968年,广东省航运厅将援助越南的油轮和货轮任务交给粤中船厂,共计33艘建造订单。时间紧任务重,接到任务后船厂马上成立专项小组,动员职工加班加点生产,当时实行三班制,人停机器不停,仅用时两个月,就完成首批5艘50吨油轮的建造,在海南某港口交付给越南,年底之前陆续完成剩余28艘油轮、货轮的交付任务,粤中船厂有力的支援了越南人民抗击美帝。

70年代开始,粤中船厂扩展了产品范围,研发生产的船用135系列柴油机非常可靠,收到很多船厂的青睐。另外还生产吊车、大跨度厂房金字架、桥梁钢结构、过街天桥等,其中岐江桥、员峰桥均为粤中船厂生产。老本行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建造了150吨活鱼运输船、300吨机动驳船、675马力拖轮、21车汽车渡轮、320吨集装箱船、300人浅水客轮等,琼州海峡上航行的第一艘汽车渡轮就是粤中船厂生产的。70年代末,成为粤中船厂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拥有职工2000余人,下设八个室内造船车间、2个船坞,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能力非常强大。

岐山桥

80年代,我国全面进入到改革开放,对于粤中船厂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与国际机构,1982年与澳大利亚一个公司合作,为其生产玻璃钢游艇,粤中船厂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游船出口厂。

80年代末厂区

90年代,我国的陆路交通发展迅猛,水陆交通规模断崖式萎缩,粤中船厂的效益每况俱下,1998年粤中船厂停产,结束了40余年辉煌历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99年中山市将粤中船厂旧址改建成岐江公园,老厂的所有古树、不分驳岸、两个船坞、两座水塔、一个龙门吊等被保留了下来,经过艺术的装饰,粤中船厂展示出别样的工业魅力,同时也承载着一代人的“红色记忆”。

岐江公园全景

岐江公园

岐江公园

0 阅读:183

高明野懂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