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赵希瑞 ,来源:印象本溪。转载前未经联系,侵权即删。
在辽东本溪县碱厂镇王家崴子村到黄家堡村之间有一条河流,叫杉松河,是太子河的一个支流。黄家堡村,最早就叫杉松河,在地方志中有记载。村中有一棵至少200年树龄的大柳树,柳树杈上挂有一个重约400斤的大铁钟,铁钟上有铭文,从铭文推断,这个大铁钟是清朝同治帝十二年(即1873年)悬挂上去的,是附近的村民为当地的关帝庙敬献的。
现如今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山村——黄家堡村,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过什么重要的角色呢?把作者考证,这个曾名为杉松河的小村庄,曾经繁盛一时,甚至可以附近的边防重镇碱厂想媲美,人口规模较大,村中有古柳、有关帝庙、有大铁钟,都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辉煌。
下面就请阅读作者的原创,见证一下这个辽东小山村——杉松河。
昨日之有,今夕之无,未见却耳闻,是有是无?
他乡之客,故里之宾,身在却心非,是虚是实?
道之有无色空,玄妙难明,唯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走进山乡,醉于地方历史探究,思绪从文字记载和残垣断瓦之间不断地转进传出,让我对“道”有了新的认识。
真:杉松河之河
杉松河,是本溪县碱厂镇王家崴子村到黄家堡村的一条河流。其得名于源头和沿途曾生长大片的杉松树。此河做为太子河支流之一,民国以前还是水量充沛,尤其是汛期,它汇集了沟沟岔岔的溪瀑,水势浩大,直冲太子河,对碱厂镇小冲积平原地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杉松河沿岸的各种树木,尤其是高达30m,胸围达1m杉松,源源不断地顺水东流,在碱厂的太子河边被捆扎堆码成木排,并被贩卖到辽阳,成为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
现在的杉松河,经历时代的变迁,已变成一条细细的小溪,除了汛期偶见真容外,其他时间只能成为人们洗衣濯足的场所了。
笔者最早知其河名,还是在和父亲探究九龙口村的传说来源以及九龙山城选址因由时,从父亲口中得知。
杉松河中游
幻:杉松河之地
今天的黄家堡子村,以前叫杉松河。这在当地很少有人知晓。
2021年,当笔者翻阅光绪年间的《兴京乡土志》时,两条史实记录让我惊喜。惊的是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故乡,居然还有这样一处村落曾经辉煌于约120多年前;喜的是遗失于口耳相传的历史终于有了寻查佐证的蛛丝。
记录一:
这是当时兴京辖区各村落户口统计,杉松河旗民为410户,汉民为202户,总人数达4769人。这在当时是223个村落当中是仅次于兴京府和碱厂的“大城市”。
碱厂作为兴京府内的军事重镇、商贸大镇,同时期的人口数为5129人。
同为当时重镇的苇子峪,人口只有3868人。
这样的记载,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行政地位,杉松河和现在的黄家堡子村相比,是很难令人想象的!这样的历史存在吗?是不是史志出现什么问题了呢?
在清朝的兴京府地界,有两处地名以杉松命名。
从此条信息来看,杉松河绝不是新宾苇子峪的杉松堡(现名杉松排子,高句丽山城)。
依据记载信息方位看,杉松河地理位置一定在碱厂附近。杉松河流经多个村庄,那为何是在黄家堡子?什么原因会聚集那么多人呢?
这些问号一直萦绕着笔者,但另一条信息似乎为我拂去了一层迷雾。
杉松河出产过金矿,这印证了黄家堡子村人曾经淘选过沙金的传闻。淘金,致富的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虽然当时这样的矿脉被官府垄断,但作为远离兴京府上百里的边陲之地,这里的黄金定会吸引着为生活奔波的人们来此定居。即使在民国后期,闯关东的人们依然把淘金作为一种迁徙的动力。
当然,黄家堡子位于杉松河口,大量肥沃的土地也可以让人们耕耘而活。
文字毕竟是纸面的历史,实物考证尤为重要。
一个偶然机会,朋友给我发来一张图片,是悬挂在黄家堡子村部古柳下的一口铁钟。
在一个周末,我急不可耐又兴奋不已地驱车赶回家乡,找到了古柳铁钟。
未见铁钟之时,悬挂着铁钟的古柳就让人震撼。历经沧桑而依旧枝繁叶茂的它,就是厚重历史的一种见证和抒写。
不见刀砍斧劈之痕迹,但见雷电天火之焚烧。虬根深植黄土,嫩枝新发枯干,炭黑之躯干与翠绿之枝条,一幅色调不和却主题突显的图画,让人们不得不赞叹古柳树顽强的生命力,生发出古柳的敬意。
拿出卷尺,大概丈量一下,树根近地面一米处的直径约为五米,至少需要三个成年人合抱。根据信息比对,这样粗的柳树树龄至少200年。
铁钟原来是挂在古柳的一棵朝南的手腕粗的树杈上,但由于钟的重量过重,加上年久,树杈已不堪其重,人们不得不用钢管制成一个钢架辅助支撑树杈,并把铁钟固定在钢架上。这样既保护了树干,又不失原貌。
仔细观察铁钟,居然发现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
铁钟偏北面文字如下:
一:兴京正白旗界杉松河合会人等敬献关帝庙神钟一口,金火匠人冯明山等三人。
二:住持道刘教明,同治十二年九月吉日立。
铁钟偏南面:
文字都是人名,应该是出资人的名单。
总结:
1、清朝同治帝十二年(1873年),杉松河人们为当地的关帝庙敬献一口铁钟。
2、铁钟目测高约100厘米,直径约为60厘米,厚约2厘米。重量估计400斤以上。制作精美:钟口为八瓣莲花,钟身有八卦图形,有云纹饰,有似牡丹花图案,以及类似莲花枝茎的图案。文字遒劲有力,楷体阳刻,设计精巧,处处体现道教文化之玄奥。从制作精细度看,此钟耗资不小。这也证明了当地人的生活富足。得知,此钟为道教之大钟。
道教文化补充
大钟:又称撞钟。通常高约1.5米,直径约0.6米,悬挂在钟楼之上。用于召集道众,朝夕报时。大钟的上部雕有龙头,称为钓手,下部有相对的二卒莲花状撞座,亦称八叶,两座以两条文叉呈直角的条带相连结,称六道;又在上部列有环状的小突起物,称之为乳郭;从撞座以下称为草间,下缘称驹爪。道教一般非十方丛林不可悬挂大钟大鼓,故而有“钟板丛林”之说。丛林悬挂大钟大鼓,一般在三十、十四晚止静,初一、十五开静用之,称之为“开大静、止大静”。
十方丛林:道教宫观庙宇有两种不同属性区别:一种是子孙庙,一种是十方常住(十方丛林)。
子孙庙,收徒弟代代世袭相传,不论该庙规模多么大,只能称小庙而不能称常住,更不得悬挂钟板。
十方丛林,这种寺院、宫观性质是属于全国宗教徒公有的。特点:有传戒特权而不得私收徒弟;这种宫观性质是属于全国道教徒公有的,地不分东西南北,派不分正一全真,凡是满发大领的道教徒人人有享受挂单居住的权利,同时人人都有保护的义务。十方丛林皆备有全国三山五岳各宗各派的“字派”,凡常住挂单道友,号房、客堂可按簿查对法派留单转执事。
首领:方丈(或住持、监院)。
3、此钟悬挂之关帝庙,为道教产业,是官府在册的公立道观。它有住持,有常年居住于此修道的道人,有完备的道观管理观体系,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大庙。因此可知,此庙所建地在当时的特殊性。
那么,虽有古柳挂钟,此钟一定是此地的么?庙一定在此处么?
在古柳下,一方沙石,一块残存的柱础石,默默地沐浴着风雨。
古柳树的北面,隔道的是黄家堡子村政府。7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得此处曾经是一座大庙,它被毁于文革时期,庙内塑像主要有关羽,以及其他道家神仙。父亲七十年代在此下乡,也曾见过彩绘的神像。
杉松河,曾经的兴京西南边镇,繁华之地;关帝庙,曾经的庇佑黎民之所,香火鼎盛,如今都已如云霞过空,幻灭消散,丝丝点点的文字、残迹,给探寻古旧的好事者留下一扇半遮半掩的门缝,留下一地唏嘘。
山河已变,人世已变,但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没变。在我如获至宝的围着古柳和铁钟团团转之时,古柳下的小广场上,一个20多岁的俊男,领着十几个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和着流行的歌曲跳着都市里正在流行的广场舞;几个顽童,在树下追逐嬉戏着;三两个老人坐在树下的石阶上闲聊。
村政府后面的青山如屏风绵亘蜿蜒,广场南边的杉松河细流汤汤似琴,树下的人们载歌载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远望古柳如展翅欲翔的凤凰,那古钟恰似凤凰颈下的銮铃。
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风调雨顺、邻里和谐、民安物阜、时和年丰,诸多形容繁华盛世的词语都无法写尽这方乡人之幸福生活。
也许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幻想之境吧!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2022.10.20
作者简介
赵希瑞,70后,籍贯本溪县碱厂镇碱厂村小岛巷。文学启蒙小人书,10岁开始囫囵吞枣的读繁体字的《水浒传》《隋唐演义》类小说,青年时对《读者》《青年文摘》类爱不释手,师专三年中文学习,似懂非懂的毕业,混进普通高中语文教师行列。心中虽有文学梦,却“一文不名”,天命之年,遇良师益友,迷途知返,回归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