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案整理: 熊某,女,28岁,初诊。刻诊:尿频急2月,口渴欲饮,每日饮水约6000ml、每天小便20多次,尿量多,饮一溲一。面白消瘦,疲乏倦怠,五心烦热,失眠,纳差,时干呕,大便干。除尿比重低外,其它检查指标均正常。西医诊断为尿崩症,服用双氢克尿噻、氯化钾、尿崩停等药半月无效。患者由家人搀扶来诊,呈急性痛苦病容。舌可稍红,苔薄白,脉细数。
病机:肺气虚损,肾失气化。治法:温阳化气,益气摄水。
方组:红参,炒白术,茯苓,泽泻,寒水石,猪苓,桂枝,石膏等。
二诊:精神稍有好转,但神情淡漠,气短懒言,动则心悸,多尿,面白,肢冷。昨日脱毛裤后,自觉病情加重。患者曾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期间受过2次严重惊吓,后病情加重。舌红苔薄黄,脉细弱。
注:过劳伤气,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伤肾,以致阴阳两虚,气化失制。
三诊:精神好转,面白、肢冷减轻。仍多饮多尿,气短懒言,动则虚喘,有气往下坠之感,食不知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注:重用黄芪、红参、白术、炙甘草益气生津补脾肺,升清阳以助运化;柴胡疏达肝脾之气,助黄芪升举清阳;五味子益气生津固涩;益智仁、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缩尿,补命门之火以助脾土;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自尿牡蛎汤同气相求,固涩小便。
四诊:患者精神振作,面带喜色,不用搀扶了。烦热大减,饮水减少,每天小便12次,尿量约2400 ml,逐渐停服西药。有食道梗塞感。舌红苔黄少,脉比以前稍有力。
五诊 :家属代述患者病情已稳定,纳食好转,精神振作,诸症减轻。
按:(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后叶病变,致抗利尿激素合成与释放障碍,远端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回吸收减少,尿液不能浓缩,以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近似中医“消渴”、“蓄水证”的范畴。
此病案病情较为复杂,牵连多脏,而偏重在肺、脾、肾,此三脏及与水液升降出入息息相关。水液不能气化升腾,直趋下走而虚寒,虚寒者小水大利为害(肾关不固,水失气化),肾上连肺,肺气无权不能布津,上虚不能制下,则肾水终不能摄。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气不摄津而成本病之机理。《神农本草经》:“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
中医根据病情先后轻重主次,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以病因病机辨证立法立方,切中病情,以强肾为本,固守中焦,着眼脾肺,初用春泽汤以肺肾为治,接着补肾治本,中期健脾土助后天之源,以土制水,后期肺、脾、肾兼顾而治。层次井然,主次分明,药证合拍,疗效颇佳。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