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忠臣,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为国为民,却往往得不到皇帝的喜欢,这中间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首先,皇帝肯定知道谁是忠臣的,因为这是一个傻子都明白的。
永兴元年(304年)七月二十四日,晋惠帝与叛军作战,大败,脸部受伤,身中了三箭,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侍卫嵇绍奋不顾身,登上司马衷的车驾,挺身护卫天子。
叛军杀到之后,不由分说,把嵇绍直接砍杀,鲜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
事后,下人要清洗御衣,晋惠帝立即制止说:“这衣服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晋惠帝是人尽皆知的傻子,但他也是知道谁是忠臣的,谁是真正对他好的。
傻子都知道谁是忠臣,何况那些精明的皇帝。
那皇帝知道谁是忠臣,为何又不喜欢忠臣呢?
02
周亚夫是太尉周勃的儿子,执掌军权。
汉文帝有一天就去各营视察,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哪里知道军营的守卫竟然不让皇帝进,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汉文帝派人传令给周亚夫,说天子想要视察军队,周亚夫这才出来迎接。一身戎装的周亚夫,只向皇帝拱手行礼,说甲胄在身,不能下拜。
周亚夫军中气氛森严,军士们士气高昂,让汉文帝也庄重起来,严肃地检阅军队。
出了军营,众人竟然有一种松了一口大气的感觉,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这次检阅十分满意,夸赞连连。
不过,汉文帝心中不会犯嘀咕:这军队都听周亚夫的,会不会出什么意外呢?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平叛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周亚夫的头上。周亚夫的作战策略很简单,让梁王消耗敌人,自己切断叛军粮道。
梁王这边打得昏天黑地,一直催周亚夫救援,周亚夫一律不管。这个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但周亚夫可不管,汉景帝下令,赶紧去救梁王,周亚夫不去,依旧按照制定策略作战。
仅仅过去三个月,周亚夫就平定了七国之乱。
这一战,周亚夫得罪了梁王,汉景帝也有些不爽,一个不听命令的武将始终是一个隐患。
汉景帝不久就夺了周亚夫的兵权,让他当丞相。
汉景帝要废太子刘荣,周亚夫不同意;太后给皇后的哥哥封侯,周亚夫说高祖说过,没有功劳不能封侯;如此种种,不可胜数。
周亚夫这个丞相做不下去了,上书辞职,汉景帝也痛快地答应了。
后来,有人举报周亚夫谋反,证据是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具铠甲。
皇帝就派人去周亚夫是怎么回事,周亚夫拒不回答,很显然,周亚夫生气皇帝不信任自己。
皇帝知道后,破口大骂,将其下狱。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陪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说:那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在狱中被打死。
周亚夫是不是忠臣?当然是,他的行事标准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才军令严明,打造一支精锐之师;在作战中,以整体大局为重,不顾梁王危急。这样的人,国家有难的时候,自然是极其需要的,但一旦到了和平时期,必定为君王所不喜。因为他忠于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君王本身。所以他不会阿谀奉承,不会讨好君王。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虽然大汉朝是君主的,但是汉朝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周亚夫忠于的是大汉王朝,是汉家天下,而皇帝要求的是他先无条件忠于自己,再去忠于大汉王朝。
03
说完周亚夫,再说说与他恰恰相反的例子。
乾隆皇帝好下江南游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里也有一个额问题:每次都是盛大出行,耗资巨大,这钱从哪里来成了一个问题。前面四次南巡,每次都要花费四十余万两白银,到了第五次准备出发江南时,一些官员就开始反对,理由是国库空虚。大臣们说得在理啊,乾隆也不好反对。
这个时候,和珅站出来了,表示坚决支持皇上南巡,费用方面不是问题,全部由他和珅出面解决。
和珅当然不会自己掏腰包,他早就安排好了,资金主要是由扬州盐商承担,当然也还有各地官员的孝敬。这些钱一部分供皇上享用,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
乾隆御驾还没动身,和珅已经传令各省的督抚、河防、盐政、盐务总商,命他们加紧疏通道路,清理河道,翻新行宫,督造龙舟。很快各地就预备妥当,行宫园林焕然一新,数千艘新簇簇的龙舟泊满河道,旱路水路通州达府,乾隆玩得十分开心。
和珅自己没掏一文,就将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那下面这些盐商、官员们的钱会白花吗?当然不会,盐商有了而政府的许可,可以赚更多钱的回来,官员们虽然出了些钱,但可以从老百姓那里加倍搜刮回来。至于和珅自己嘛,获利自然最多,成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贪官。
那乾隆知不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呢?当然是知道的,甘肃冒赈案,仅仅因为一些蛛丝马迹,乾隆就顺藤摸瓜,查出了一众贪官污吏,其精明是有目共睹的。
乾隆之所以不治理和珅,因为和珅让他舒服啊。
04
其实皇帝虽说是天子,但他也是人,一个和大众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有着害怕,有着虚荣,自然也就有人变着花样的来满足他。
北宋时期,辽宋战火不断。
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大宋危急。关键时刻,宰相寇准力请真宗亲征,真宗心里十分胆怯,但还是勉强同意。
辽宋大军作战的地点在澶州,城池被黄河分为南城和北城,宋真宗到了南城之后,不敢过河。寇准几乎是挟持着宋真宗过了河。
宋真宗的到来,鼓舞了军心,宋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与辽签订了合约。
但真宗对寇准有多少好感?也许在军事成功享受荣誉的那一刻,真宗对寇准还是很感激的。过了之后,也再无好感,毕竟拿自己性命作赌注的大臣,不要也罢。
再王钦若是怎么做的。
澶渊之盟后,王钦若抓住机会,向真宗建议泰山封禅。真宗听了之后,多少有些心动,但多少还是觉得自己的功绩差了点。王钦若又去说服宰相王旦,又想办法制造了“天书”,以示封禅是上天的意思。接着,由王旦牵头,动员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上表请求赵恒封禅。
真宗最终“顺应民心”进行了浩大的泰山封禅仪式。
你说,宋真宗是喜欢把自己推往军事最前线的寇准,还是喜欢把自己推上泰山封禅的王钦若呢?
周亚夫这段错误太多了,周是按汉景帝的要求不救梁王的,梁王最后也没记恨周,还给了馈赠和许诺,汉景帝知道后非常不高兴,因为他一直看中周,后面开始打压周,故意找茬,偏偏周打仗可以,政治智商为零,被赶回去后又牢骚满腹,购买兵器甲衣本身是陪葬,却被人告了!抓到牢里表示抗议,绝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