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 | 星回文史
编辑 | 星回文史
最近中国外长王毅的新年首访行程突然变动,原本计划访问非洲四国七天的行程,却在第六天画上了句号。
令人意外的是,他回国途中还特地停留在一个“特殊地方”——马尔代夫。而同时,印度在幕后的一些小动作也逐渐浮出水面,让这次外交变动更显得“难以琢磨”。
按照惯例,中国外长的新年首访往往选择非洲,彰显中非友谊的传统。今年也不例外,王毅原计划访问纳米比亚、刚果(布)、乍得和尼日利亚。
非洲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对王毅的到访非常重视,期待通过此次访问深化中非合作,尤其在贸易、基础设施、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不过,行程过半,王毅却提前结束访问,“马不停蹄”飞往马尔代夫,这一变动让外界纷纷猜测背后的原因。众所周知,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在地缘政治中占据重要位置。
去年9月,马尔代夫总统大选,穆伊兹成功当选,随即调整外交政策,减少对印度的依赖,转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穆伊兹在上任后的首次国事访问便选择了中国,这一破例之举令印度感到“不安”。更重要的是,穆伊兹还要求印度撤军,直接撼动了印度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
而此时,印度的一些“幕后操作”也被曝光,据《华盛顿邮报》披露,印度情报机构曾试图通过支持马尔代夫反对派来推翻穆伊兹政府,甚至为此拟定了一份详细的“弹劾计划”,计划内容包括“贿赂”议员、高级军官和犯罪团伙。
即使这项计划未能成功实施,但已足够引起中方警觉。马尔代夫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中国绝不可能坐视其陷入不稳定局面。王毅此行,就是为了明确表态支持穆伊兹政府,同时深化中马战略合作。
不仅如此,中国与马尔代夫的合作早有深厚基础,像是被誉为中马友谊象征的中马友谊大桥,不仅是马尔代夫首座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一大成就。
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在会见王毅时公开表示,愿意永远做中国的“最亲密伙伴”,并在多个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这种态度,无疑让印度更加忌惮。
此外,另一场博弈正在北方展开,蒙古国近年大力推行“第三邻国”战略,试图摆脱对中俄两国的过度依赖,向印度等国抛出“橄榄枝”。
印度则借机与蒙古达成矿产协议,计划进口蒙古的铜和焦煤。但是,蒙古是内陆国,其资源出口严重依赖中俄交通网络。
而尽管通过中国的运输路线更为经济高效,但印度却为了避开中国,选择了更远、更昂贵的俄蒙运输方案。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表面上是经济决策,实际上则是一次地缘政治上的“表态”。
同样耐人寻味的还有印度对雅鲁藏布江墨脱水电站项目的“强烈反应”。作为中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项目,这座世界最大水电站将为中国西南地区提供巨量清洁能源。
但是,印度却担心大坝会影响下游河流流量,威胁其农业和环境。更有甚者,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甚至突访印度,试图在这一问题上“制造事端”。
虽然中方已经明确表示,该项目经过科学论证,不会对下游国家产生不良影响,但印度仍借此向国际社会表达所谓“关切”。
不过,细细一看,印度自身在国际河流治理上的双重标准却显而易见。就像,印度在恒河和印度河上游修建多座水坝,对下游的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造成了严重影响,却从未与其协商。
相比之下,中国在雅鲁藏布江问题上的态度已经足够开放,甚至提议通过合作机制解决分歧。显然,印度对此的抗拒,更多是因为其对中国在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不安。
由此可见,中印在南亚地区的战略竞争正在“升温”。从马尔代夫到蒙古,再到雅鲁藏布江水坝,无不体现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深层博弈。
印度试图通过扩大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来对冲中国的区域存在,而中国则通过深化多边合作来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这种竞争短期内难以平息,但从中也能看出一条清晰的逻辑——在现代地缘政治中,小国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们的选择往往能“左右”大国的区域布局。
所以,王毅的这次行程调整,可以说是一次精准的战略行动。通过与马尔代夫的密切互动,中国不仅稳固了在印度洋上的一颗“棋子”,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自身的核心利益。
至于印度的反应,无论是试图干涉马尔代夫内政,还是绕远路从蒙古进口资源,更多是象征性动作,其实际影响力还得看后续发展。#印度#\u0002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王毅将访问纳米比亚、刚果(布)、乍得、尼日利亚》——外交部网站2025-01-03 15:10
《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会见王毅》——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会见王毅外交部网站
《美媒称印度特工参与密谋推翻马尔代夫总统,印度回应:不可信》——观察者网2025-01-04 20:36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