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国的秦始皇,晚年为何却连自己的后事都无法控制?

大陈说书人呀 2024-12-11 15:36:04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并六国,建立了秦朝。但是,秦始皇突然病逝,打断了一切的计划。继承人没有培养好、没有预料手下的野心、王朝结构并不完善……种种原因的作用下,秦始皇连自己的后事都没法掌控。

确切来说,在秦始皇去世之前,秦朝就有些失控了。只不过,因为秦始皇还在,他的威权足以镇压这一切。等到秦始皇病逝后,皇权也就旁落了。而后,曾经被压制的那些弊病,一次性的爆发了出来。

关于继承人问题,属实是阴差阳错了。扶苏和蒙恬在一起,手握重兵,若无意外,秦始皇去世后,太子继位是一定的。

但是,扶苏愚忠愚孝,赵高胆大包天。赵高李斯篡改遗诏,同时发了个假圣旨。于是,扶苏就自尽了,胡亥就登基了。

在秦始皇的继承人中,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都不算合格。扶苏愚忠愚孝,胡亥能力不足。也许,连续七代明君,耗尽了秦朝的运气。所以,到了扶苏这代,继承人就不太行了。

在后世的王朝中,即便是继承人不行,王朝依旧能顺利运转。而关键之处,就在于权力架构。

在那些王朝中,一般是外戚、丞相、皇帝三方掌权。而在秦朝的时候,没有前两项,只有皇权一家独大。

秦朝这个问题,在当时来看,并不是问题。因为,身为最初的封建王朝,秦朝没有任何的参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当然了,如果站在当今来看,秦朝发生的一切,我们都能够理。同时,这些事情再后来,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合理的推测,如果秦始皇没死,皇权平稳的过渡。那么在最后,秦朝的结局,要么是汉末起义,要么是明末自我崩塌,要不就是唐末藩镇林立。

毕竟,秦朝自身的结构,本身就有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春秋战国留下的弊病。在秦国摇身一变,变成了秦朝后,国家权力的支柱,只剩下了一个皇权。

是的,在秦朝,就没有外戚、勋贵这些人。整个统治的核心圈,只有皇帝。可能,这就是皇权至高无上吧。

在中国所有的朝代里,皇帝的身边,都有人帮扶着。比如说汉、晋的世家,唐朝的武将,宋朝的士大夫,明朝的文武勋贵。虽然在帮扶的过程中,也有权力的争夺。但无论怎么说,好歹有帮手。

但这么多朝代里,只有秦朝不一样。秦朝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就是独夫,没有任何的支援。

王家、蒙家都是武将世家,在朝中影响力很大。同时,他俩还都是铁杆皇权党,时代效忠秦王。但即便如此忠心,在秦始皇的麾下,也没有太大的权力,无法制约朝堂上的官员。

同样的,秦始皇也没有设立皇后。他这一举措,完全砍掉了外戚。在权力的划分中,虽然少了个得利者,但同样,也少了个帮手。

在秦始皇麾下,不存在宠臣,也就没有皇帝的代言人。在朝中,也就只有一个赵高,算是皇帝的近臣。

同时,为了和周朝划分界限,秦始皇也没有封王。所以,在秦朝的权利架构中,只有皇权一个支柱,在支撑着整个王朝。

没有外戚,也没有权臣,对于任何一个皇帝而言,这都是很好的局面。因为没人和他夺权,也就代表权力能平稳过渡。同时,也代表皇权的最大化。而这些,基本是所有皇帝的追求。

要知道,在秦朝之后,皇帝面对的对手,除了那些可能存在的外敌,就是丞相、外戚、勋贵这些人。每个人,都想要权力,都想要利益。在政治斗争中,皇帝总得想着如何制衡,如何保持权力的稳定。

但唯独秦朝不需要,因为皇帝至高无上,不需要考虑这些。但是,这样的环境,对皇帝真的友好吗?在我看来未必。

因为,权力只归属于皇帝,也就代表着,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得由皇帝负责。也就是说,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指望着皇帝一个人。这样的重担,在整个秦朝,除了秦始皇,任何人都担当不起。

当皇权稳定时,任何人都不敢冒犯。可是,一旦支柱开始动摇,那么即将到来的,就是王朝的崩塌。

而秦始皇的突然逝世,就让这跟支柱开始了动摇。在秦始皇的后代中,没有一个完美的继承人。即便是扶苏,也是矮子里头拔高个。

所以,在秦始皇死后,扶苏轻信假圣旨,选择自杀。胡亥选择依赖赵高,皇权旁落。没有人能继承秦始皇的强权,那么对于秦朝来说,王朝的覆灭就开始了。

后世的那些君主,都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即便是需要解决麻烦,也要分封诸侯王,又或是培养权臣。原因无他,就是找到另一根支柱。

自己内部的事情,怎么都好解决。可王朝一旦覆灭,可就什么都无法挽回了。所以,即便到了清朝,依旧还有分封。

而且,如果我们研究后世的资料,我们也能发现:在权力彻底分割之前,如果皇帝没有私人班底,也是很难支撑国家的。

秦始皇能做到,是因为他是第一任皇帝,无人能与之抗衡。但是,他的后代可做不到。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能力,也没有那样的意志。所以,秦始皇压制的问题,在后面就爆发了。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在秦朝的权力体系中,没有宗室,没有外戚,也没有勋贵。没人和皇帝夺权,很棒的局面。但是,皇帝也没有自己的班底。

在秦始皇看来,整个朝堂,甚至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班底。他能这么做,是因为他是秦始皇。但扶苏、胡亥不行,他们是做不到的。

在秦始皇逝世前,皇子们没有封国,甚至没有封邑。可以说,除了皇家的身份,他们和百姓并无区别。

而军功贵族们,也没有什么权力。虽然手握大军,但是在朝堂上,也看不见他们的影子。

本应三足鼎立,甚至是多方交织的权力构建,让秦始皇拆开了。他不需要那么多,只有皇权就够了。

这样的中央集权,的确是先进的,并且效率极高。但是,很明显脱离了时代,也脱离了实际。还是那句话,秦始皇能做到的,他的后代可不一定能做到。

而且,秦朝太年轻了,发育的时间太短了。中央集权这个制度,也一样的稚嫩。制度还未成熟,官僚阶层也没成长起来。可以说,整个帝国的大厦,都靠皇权撑着。

而秦始皇病逝了,帝国的支柱倒塌了。所以,一阵风吹过来,整个大厦也就随之崩塌。

同时,除了权力的架构,在底层问题上,秦朝也有问题。

前面说了,为了和周朝做切割,所以秦始皇拒绝了分封,直接选择了郡县制。郡县制很好,强化了皇权。但问题也很明显,就是没有顶梁柱。而且,也减少了就业岗位。

当我们看历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秦末乱世,人才是真的很多。张良、韩信、萧何……这些人的能力,放眼全国都是顶尖的。

但在秦朝,萧何是小吏,韩信是平民,张良是六国余孽,他们的能力无处施展。但如果有诸侯王,这些人可以去当门客,可以去诸侯手下任官。无论如何,这些人不会乱跑。这样一来,有能力搞事的人,也会安稳一些。

也正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汉朝才来了个郡国并行制。虽然分封诸侯王,但实际上,底层逻辑还是郡县制,而不是周朝的分封制。

而整个秦朝的百姓,真心实意认可秦朝,向往秦朝生活的,应当没有多少。法家的劳民愚民、严刑峻法,确实让社会好起来了。只不过,百姓的幸福度,却没那么高。

底层百姓没有归属感,军中士兵也是一样。甚至于那些官僚,也没有爱国思想。只能说,秦朝的家国教育,实在是不行。

而关键在于,当时的秦朝,是吞并了六国,在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吞并,就代表在秦朝中,还有六国遗民、六国的文化。

如果秦始皇再活几年,也许能实现大融合,解决这个问题。但突然的暴毙,让这个问题中途搁置。而胡亥上位后,压根就没想解决。

所以,在秦朝,那些六国遗民,也不拿自己当秦人。对秦朝也没有归属感,甚至其中不少人,都想着要光复六国。

当秦始皇的死讯传开后,这些人就开始造反了。甚至都没过一年,六国就再次复辟了。整个秦朝,从官僚到百姓,每个人都参与反秦大业。就算有没参与的,也不代表向着秦朝。

从贵族到平民,秦朝要面对的,几乎是整个社会。即便手握大军,面对这种情况,又能怎么样呢?于是,秦朝就灭亡了。

归根结底,只能说秦朝的宣传不到位,没能让百姓有爱国情怀。可能,这就是法家的影响吧。愚民、劳民固然很好,能稳固君主的统治。可到了最后,对于自己的家国,百姓却没有归属感。

朝堂权力架构问题,让秦始皇无法掌控后事。所以,统治阶层出现了问题。而后,影响向下辐射,到了底层群众这里。之前的弊病尚未消除,导致了问题的一次性爆发。最终,秦国灭亡了。

而在整个过程中,秦始皇的问题,大概就是太激进了吧。急着弄出先进的制度,急着建立统一的国家……结果,当他本人去世后,整个制度也随之崩塌了。

2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