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不装了,摊牌了:我们想扼杀的话,中国大陆真的无能为力

翊云逸风 2025-03-15 22:14:38

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在大陆的知名度虽比不上任正非和雷军等人,但名气也不小,其创业史也是如同一部现代版《出埃及记》,当17岁的他登上开往旧金山的邮轮时,半导体产业的未来版图上尚未出现台湾省的坐标,这种颠沛流离的生命体验,既锻造了他对稳定性的病态追求,也埋下了对控制权的极端迷恋,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当初会说出:“如果想扼杀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真的无能为力”这番话了,不过现在情况有没有什么改变呢?

张忠谋的成功在德州仪器的25年里,张忠谋完成了从技术天才到商业战略家的蜕变。他主导的DRAM技术突破曾让英特尔节节败退,提出的“学习曲线理论”被写入商学院教材。但真正改变世界的是1987年那个看似疯狂的决定——56岁的他放弃美国企业高管的身份,在台湾新竹荒地上创立台积电。

这个选择背后暗含着双重背叛:既是对美国半导体霸权体系的突围,也是对传统产业逻辑的颠覆。代工模式的革命性在于解构了半导体行业的权力结构。当英特尔、三星们沉迷于“设计-制造-封测”的全产业链控制时,张忠谋用“专注制造,永不涉足设计”的信条重构了游戏规则。这种自我设限的战略看似保守,实则暗藏锋芒:通过成为所有芯片设计公司的“军火商”,台积电悄然建立起比任何竞争对手都庞大的客户联盟。2017年台积电市值超越英特尔的那一刻,标志着半导体产业正式进入“代工为王”的时代。张忠谋的管理哲学同样充满矛盾。

他推崇“流体型组织”,主张打破层级壁垒实现快速决策,却又在台积电内部建立起堪比军事化管理的工程师文化。这种集权与放权的精妙平衡,使得台积电既能以每月迭代的速度推进制程技术,又能承受住2008年金融危机时40纳米工艺良率崩盘的致命危机。当78岁的他于2009年重新执掌CEO权杖时,展现的不是垂暮英雄的悲壮,而是对精密控制系统的绝对信任。但所有帝国都有其阿喀琉斯之踵。张忠谋晚年最深刻的焦虑,或许不是技术迭代的挑战,而是发现台积电终究未能逃脱地缘政治的引力场。

他曾在自传中回忆1997年访问白宫的经历:“那些政客的眼睛里没有芯片,只有选票和美元。”这种清醒认知与2016年后台积电被迫卷入中美科技战的现实形成残酷对照。当特朗普政府将关税大刀挥向半导体产业时,张忠谋口中“永不涉足政治”的商业乌托邦轰然崩塌。

台积电的“美国梦”现在3月的华盛顿也还是春寒料峭,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与特朗普的握手镜头定格了这个时代的荒诞。165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相当于台湾地区两年半的GDP总量,却在白宫记者会上被特朗普贬斥为“迟到的赎罪”。

这种商业屈辱的背后,是半导体产业权力转移的惊天变局。美国对台积电的“驯化”早有预谋。从2020年《芯片法案》的补贴诱惑,到2023年对先进制程设备的出口管制,华盛顿逐步收紧的绳索迫使台积电做出战略抉择。亚利桑那州工厂的反复延期暴露了深层困境:美国工程师拒绝接受台式“爆肝文化”,工会抗议三班倒工作制,就连饮用水净化系统都因环保法规拖延半年。这些细节折射出台积电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它不仅是技术积累的产物,更是特定社会结构与文化基因的结晶。

民进党当局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堪称悲剧。当赖清德宣称台积电赴美是“台湾的骄傲”时,岛内智库的计算显示:若按计划转移40%产能,台湾将失去15万个高薪岗位,半导体产业年产值萎缩23%。更危险的信号来自技术空心化——台积电承诺在美设立千人研发中心,意味着3纳米以下制程的核心技术将逐步外流。这种“慢性放血”正在验证张忠谋昔日的警告:“离开台湾的台积电,就像离开水的鱼。”深层危机在于全球半导体生态的重构。

当台积电凤凰城工厂的EUV光刻机开始运转,美国商务部立即修改规则:使用美系设备生产的芯片不得流向中国大陆。这种“釜底抽薪”不仅锁死中芯国际的技术追赶路径,更将台积电绑上美国战车。张忠谋退休前精心设计的“中立壁垒”已然瓦解,如今的台积电不得不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心脏”,又是地缘博弈的“人质”。历史的吊诡在此达到顶点。那个曾经打破产业垄断的叛逆者,最终成为新垄断体系的囚徒;那个试图用技术超越政治的工程师,终究沦为政治棋局中的筹码。

当魏哲家在白宫强颜欢笑时,太平洋两岸的观察者都清楚:这场千亿赌局的真正输家不是台积电,而是失去产业主导权的台湾省。张忠谋用三十年建造的半导体圣殿,正随着地缘板块的碰撞缓缓沉入时代的冰海。信息来源:《台积电将追加在美投资1000亿美元》财富《台积电移美 郭正亮爆内幕:百分之百吃到台湾厂订单》台海网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