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小仔的浏览厅 2025-01-20 13:54:33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历经千年,有些人的名字依旧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唐代高僧玄奘便是其中一位。

大家都知道,那位去西天取经的师傅的故事,后来成了广为人知的《西游记》,故事里充满了神奇和传奇。

历史的事实常常比那些流传的故事更加复杂,也更加吸引人。

——【·少年经历·】——»

少年时期的玄奘,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为日后的西行之路埋下了伏笔。

他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复杂精深的佛经在他眼中如同白纸黑字般清晰易记,甚至连梵语这种音译的经文,他也能准确理解其深奥含义。

这种天赋并非仅仅体现在记忆方面,他还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天赋,能将佛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阐述,仿佛这些经文是他前世读过一般。

在那个科举盛行的年代,大多数学子苦读诗书,为的是将来能够管理国家。然而,玄奘对这些世俗功名毫无兴趣,他痴迷于佛法,对佛经的钻研远超常人。

年仅十六岁,玄奘就已读遍全国的佛经,展现出惊人的学识积累。

二十岁时,他不满足于闭门造车,毅然踏上游学之路,走遍全国各地,与高僧大德辩论佛法。

然而,学得越多,疑惑也越多。

他发现,由于翻译的不同,大唐国内流通的佛经版本众多,内容残缺不全,导致佛学思想分歧严重,各派之间争论不休,难以统一。

玄奘年轻时候,心里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些分歧,让佛学再次团结一致。

就在这时,来自天竺(今印度)的僧人波颇来到长安,为玄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在遥远的印度,有一座名为“那烂陀寺”的佛学最高学府,那里有一位精通佛法的戒贤大师。

这则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玄奘求索的方向。他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寻求佛法的真谛,解开心中的疑惑。

——【·前往印度·】——»

然而,西行之路并非坦途。

唐朝新成立那会儿,国家不太平,西边的突厥一直盯着,边关防守得紧紧的,没拿到通行证,想出关都难。

玄奘和一群和尚一起给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封联名信,请求他批准自己去西边取经,不过李世民没有答应。

李世民没答应他的要求,还把他留在了长安不让走。

西行之梦,似乎就此破灭。公元62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降临长安,导致粮食短缺,饥荒蔓延。

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唐朝政府束手无策,最终只能打开城门,让百姓自谋生路。

这对于玄奘来说,却是一个意外的转机。

他趁着这个时机,悄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前往西天取经的艰辛旅程。

——【·“猴行者”·】——»

离开长安后,玄奘一路西行,途径秦州、兰州,最终到达凉州。

在这段旅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但西行求法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在凉州的“塔尔寺”,命运的安排让他邂逅了一位奇特的胡商——石磐陀。

这一相遇,或许就是后世“孙悟空”形象的最初来源。

一天,玄奘正在寺中打坐,主持引进一位胡商,说是要请玄奘开光祈福。

这位胡商便是石磐陀。石磐陀长得挺特别,嘴巴尖尖的,脸型像猴子的腮帮,头发浓密得跟猴子似的。

与壁画中“孙悟空”的形象竟有几分相似。这让人想到,这位胡商的真实形象可能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灵感来源。

榆林窟的壁画发现,更是为这一推测增添了佐证。

1953年,敦煌文物所的工作人员在榆林窟找到三幅描绘唐僧西天取经的画,其中第三窟西壁南侧的那幅特别引人注目。

画中,玄奘身披袈裟,双手合十,身后站着一位双目圆睁的人物,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十分相似。

而榆林窟的建造年代早于《西游记》的成书时间,这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扑朔迷离。

专家学者认为,壁画中的“孙悟空”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很可能就是玄奘在西行路上遇到的石磐陀。

历史资料记载,石磐陀后来跟随玄奘回到中原,并前往南方地区停留了较长时间。

福建当地发现的一块墓碑,也可能与石磐陀有关,或许是当地百姓为感谢他的恩德而特意修建的。

这进一步证明了石磐陀的真实存在,以及他与玄奘的交往。

——【·返回大唐·】——»

十五年的漫漫西行路,玄奘终于抵达天竺,进入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佛法的精髓,与戒贤大师和其他高僧切磋交流,解开了心中多年的疑惑。

学成之后,玄奘携带近700部佛经,踏上了返回大唐的旅程。

玄奘回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对他非常热情。李世民下令为玄奘修建大慈恩寺,并支持他翻译佛经。

然而,这并非完全出于对佛法的虔诚,而是带有政治目的。李世民清楚宗教的强大作用,便想借助佛教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玄奘的取经归来,无疑为他的政治策略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玄奘的弟子们将师父西行取经的经历和故事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演变成各种神话传说,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西游记》中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正是源于这些真实的经历和民间传说的融合。

然而,帝王的恩宠并非永恒不变。

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在对待玄奘的态度上显得有些不一样了。李治并非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的支持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

玄奘翻译完佛经后,他的作用似乎就变小了。

——【·晚年凄凉·】——»

唐高宗李治对玄奘的态度日渐冷淡,甚至开始猜忌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

玄奘在长安百姓心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这使得李治感到不安。他担心玄奘的影响力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于是,李治以“协助翻译佛经”为名,派遣心腹监视玄奘的一举一动,美其名曰辅佐,实则监控。

在将佛经翻译成中文时,李治对玄奘的要求非常严格。李治给玄奘配了五个翻译僧和一个徒弟,总共六人。

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也堪比“996”,更遑论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翻译。

不仅如此,李治还在生活方面对玄奘百般刁难,使他身心俱疲。唐高宗对洛阳情有独钟,每年都会带着武则天和皇子公主前往洛阳游玩。

每次前往洛阳,他都强迫玄奘随行,以便随时监控他的一言一行。玄奘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师变成了一个失去自由的“囚徒”。

李治把玄奘从大慈恩寺调到一个小有名气的寺庙,让他做一名普通的僧侣。这对于曾经是大慈恩寺主持的玄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而那些监视他的人也并未撤离,继续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玄奘历经波折后,悟出了皇帝换一个,手下人也就跟着换的道理。

他看明白了唐高宗对他已经忍无可忍,为了保命,就写了封信求唐高宗放他离开长安,想去西华寺安静地过完余生。

公元664年,玄奘在西华寺圆寂,享年63岁。当他的死讯传回长安时,唐高宗表现得十分冷漠,朝中官员也不敢前往吊唁。

一代高僧,就这样在孤独和凄凉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玄奘大师逝世后,他的骨灰被保存在了护国兴教寺。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多年之后,他的遗骨竟然惨遭分离,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总结·】——»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旅程,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坚持和求索的史诗。

他历经波折,终于把佛学带回了唐朝,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他的故事,也在后世不断演绎,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

参考资料:

海珑AI说丨愚善、固执、窝囊?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什么样的 2023-11-09 22:21·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隋唐人物之真实的唐僧—玄奘 2024-12-28 14:49·翼漫

聊聊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即大唐高僧玄奘法师2022-06-19 23:37·北京作家肥猪满圈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他真的取过经吗? 2022-12-23 20:36·昌邑市广播电视台

#MCN首发激励计划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5

小仔的浏览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