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认为市场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工业的发展对市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工业的发展最终导致形成了完善的商品运输网,有了商品运输网的形成,才能够进一步的加快流通扩大市场的范围。俄国的铁路网从1865年的3819公里增长到1890年的29063公里,增加6倍多。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各种交通物资设施配备增加迅速,正是在如此密集的商品运输网的基础上,市场才可能扩展的更快。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建立,是由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与工业中的平行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农业企业主与工业企业主阶级,另一方面形成了农业雇佣工人与工业雇佣工人阶级。
小生产者破产是形成国内市场的前提,小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是以其丧失生产资料,一部分生产者的破产是以这些生产资料,转入其他人手中变为资本为前提。
这些新的占有者以商品形式,生产那些原来归生产者本人消费的商品,这就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这些新的占有者在扩大自己的生产时,需要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随着小生产的破产,愈来愈多的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必须在市场购买生活资料。所以说,小生产者的破产,是国内市场的建立与扩大的过程。
农民变为农村无产阶级,建立了以消费品为主的市场,而农民变为农村资产阶级,则建立了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市场。
在下等农户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在上等农户中,生产资料变成了商品。这两种变化产生了国内市场的建立过程,农民的分化引起了国内市场的建立。
同时,农民在分化为农村无产阶级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变为工厂的雇佣工人,成为城市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雇佣工人的各自形成,是在国民经济的两个部门中同时发生的,因而在分化的两极为手工业者,脱离农业作了准备。
在工场手工业中这种脱离已经很明显了,许多不经营农业的工业中心形成起来。工业的主要代表已经不是农民了,而是一方面为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另一方面为“工匠”了。大工业彻底完成了这种改造,使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
这些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在赚取了货币工资后,到市场上去购买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这一庞大的雇佣工人的队伍表现出的结果就是,以前可以自给自足的物品,现在必须得到市场上交换才能得到实现。这样,就形成了必须依靠市场才能生存的买卖双方。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列宁首先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全部过程的基础”,科学的阐述了这一分工过程,是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分离,工厂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这种分离必然形成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各部门的内部也加强了专业化过程。在工业发展专业化的过程中,农业表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这种日益发展的社会分工,就是国内市场建立的基本过程。分工引起了各部门间的商品交换,使市场日益扩大。
关于俄国大机器工业同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关系问题,认为:俄国工厂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立着巨大的并且日益扩大的生产资料市场,特别迅速地增加着从事制造生产消费品,而非个人消费品的那一部分人口。
但是个人消费品的市场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增长也迅速的扩大了。因为大机器工业把愈来愈多的人口,从农业吸引到工商业方面来。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列宁在第四章商业性谷物农业中认为:俄罗斯中部工业的发展与边疆地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互相为对方建立市场。工业省份从南方得到粮食,同时把自己的工业品送到南方销售。
在欧俄南部和东部边疆地区,表现出这一特征,移民广泛的开垦土地,为出售而生产小麦、烟草等。另一方面,几百年的当地“手工业”遭到排挤,这些当地“手工业”在输入的图拉的和比利时的制品的竞争下衰落了,手工制铁业在输入的俄罗斯产品的竞争下衰落了,而对铜、金属。
陶土、油脂和碱、皮革等等的手工业都是如此;所有这些产品,俄罗斯工厂都生产的便宜些,它们把自己的产品都运到高加索去。角骨杯制造业,由于格鲁吉亚封建制度及传统宴会的没落而衰败了。
这样俄国资本主义,把高加索卷入了世界市场的流通中,消灭了它的地方特点,为自己的工厂建立了市场。传统行业的衰落和新产业的兴起,都表明生产的专业化与分工的细化,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