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鲁迅杂文精选》
我们习惯成群结队,不只是因为“群居”的本性,从其它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求同”的心理。就像是老虎可以自己独行,生活中的多数发生都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是牛羊总是结伴,好像越是壮大的队伍,越能带给自己“安全感”。
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可以发现,那些几乎很少将时间放在社交方面的人,往往会有一些自己发看不懂得作为。
如果将成果看作是一个一场登山活动,那么成功登顶的人总不会完全是从山下出发的那一批,路上或许会有各种原因成为我们停下来驻扎或者返回的借口,但是这些原因基本拦不住将山顶作为终点的固执的人,所以这一路上,
合群为什么要“合群”?
达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一般都会先做一件事情:找一个看上去比较好相处的人一起同行,即便这个人对于自己来说依旧非常不熟悉,但是好像只要有一个人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陪着自己走一段路,自己的做什么都不再孤独,做错了也不是一个人,总归是更加有安全感的。
看,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心理平衡,甚至可以带点阴暗。或许这样理解并不恰当,但是却正中痒处。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要有好的口才、爱说话、对人对事热情积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这里面无一不在表明“迎合”的重要性,好像脱离了群体,变得孤僻,就成了“怪人”。所以大多数人会用非常适用于社交的“笑”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直到对方同样回应一个笑容,“社交目标”达成。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合群的人,往往都待在同一水平线上,没有特别突出,也没有多么夸张的落后表现。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都一样。
孤僻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野草·题辞》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将时间看的特别重要,充实自己远比一些无效社交来的更加有吸引力。当他们阻断了外界的窥探,将时间留给自己填满,即便是没有那么多人理解,可能依旧会感到相当充实;但是当要将这种“不被理解”强行向他人阐述,得到的结果依旧是不理解,这没有任何意义。
不只是生命的排行,人的能力、交往、地位都会有“金字塔”一样的排列方式,越是往高处走的地方,符合特点的人也就会越少。不合群的人不一定非常优秀,但是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不太合群。
这样优秀会让他们有些“脱离”水平差不多的群体,站在相对高的角度,冷静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这有点像是鹤立鸡群,至少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一只鹤会主动加入鸡群。
优秀或者强大的人都有哪些“共性”?
能力出众、心理强大,可能孤僻,但也一定自信,甚至还会有些可能在常人看来是“特立独行”的行为或者生活与交流方式,但是不可否认,有些时候自己也很佩服他的某些能力。
大学时代层曾遇见了一个不太合群的女孩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人太“懒”。懒得上课、懒得出门、懒得社交甚至懒得说话。
她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做一些事情,不参与别人的任何话题讨论。直到后来,我们渐渐发现她的设计作业几乎得到了老师的一致认可,并有些时候评价相当高。那个时候才开始真正的理解,什么叫作真正的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
他们是做不到和别人沟通吗?并不是。一个群体的能力往往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并不难让人找到相似点切入了解,最后加入群体。但是这样的“加入”却也将个人的发展固定在了群体的范围内,反而发展受限。
因此,真正优秀的人往往并不合群,不是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而是不想做。这和能力的大小利害关系不太大,更多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行为选择。
独立思考与控制听过的最霸气的“女王发言”,就是杨幂曾经对于“人脉”的回答:我觉得自己才是那个“人脉”。
能够当众说出这番话的人自然有足够自信,而这一份自信,正是源自她强大的能力带来的底气。不合群的人并不代表就一定没有社交,而是没有“无效社交”,也没有将大多数时间交给社交,而是充实自己。
扩展社交的目的是什么呢?
结实优秀的人,拔高自己、拓宽“圈子”。终究还是想要提高自己,而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会从自己入手,并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最大、最坚定、最牢固的依仗,所以他们放弃无用社交,使自己强大,成为别人的“社交对象”,这就是自己的“人脉”,并且十分高效。
只要自己足够优秀,这份优秀完全有吸引更多优秀的人靠近的能力,不需要将能力放在寻找与迎合社交对象方面,自有别人来成就自己。这既是脱离人群、独立思考的意义。
人类虽然大多“趋同”,但是千人千面,世界上本就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想要合群,就得学会放弃自己,学会迎合他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失去自我。
独立的思考和自我控制,跳脱出群体的共有想法属性,我们的路可能会走得有些颠簸,但是总归会有只属于自己的一分收获。加油吧!一起成为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