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态放好
编辑|t
引言1875年,北京紫禁城里头风云暗涌,离两江总督任期还有半个月,左宗棠在桌上批了一份奏折,密密麻麻写着“电报线”的宏图大略。
胡雪岩为这“电线”,不仅动员了大半个浙江商界,还给左宗棠绘声绘色讲了新技术能带来的“财源滚滚”。
另一边,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冷眼旁观,转身去探了李中堂的意,暗暗谋划一场“不见硝烟”的权力博弈。这场电报之争,谁主沉浮?
富商的“电线梦”:靠山再强,还得看官府脸色1875年,离两江总督任期只剩半个月,左宗棠摊开奏折,目光扫过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这一篇《开办电报线》奏折不仅写满了他的期待,还隐隐透出他对李鸿章那边的些许“火气”。
而在他对面,身着长衫的胡雪岩侃侃而谈,手势时不时比划着,他讲的是未来,“电报一通,财源滚滚,生意人不愁沟通,官府调度也更便利!”
胡雪岩是琢磨透了“电报的经济价值”,左宗棠却更看中电报在战事上的“特殊用途”。
在胡雪岩心里,电报线绝不只是两点之间拉根电线,而是新时代的大门,一开便会有无数商机扑面而来。
当年,胡雪岩提了个方案,希望左宗棠以“通商救国”的名义上奏朝廷,一方面先打打李鸿章的脸,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争得一块电报“蛋糕”。
左宗棠听得眉头一扬,他从未想到这电报能在经济上开拓出这么多门道。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这位一贯不走寻常路的老将很快做出了决定:电报,是时候开办了!
然而,事情从未这么简单。消息传到京城,坐镇紫禁城的李鸿章听说左宗棠竟也要插手电报,脸色不太好看。
李中堂手头的这个电报计划,早就为大清设置了一个“现代化”的框架,他自觉自己才是推行此事的最佳人选,其他人来凑什么热闹?
但他没有立刻动声色,反而悄悄把盛宣怀叫到身边,仔细交代:“传我话,宫里需要时间消化这电报事。”盛宣怀眼皮一跳,立即会意,压着微微上扬的嘴角,领命而去。
左宗棠心里也清楚,开办电报,不只是个技术革新,更是要在满朝文武面前压一压李鸿章的气焰。奏折送上去没多久,朝堂上便热闹起来。
朝中满汉大臣,清一色对于这个“电线绕国”的计划表示怀疑,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电报带来的电流不吉祥,有的说电报杆会“吓坏百姓”,还有的觉得电报会“扰乱风水”。
就这样,在大清廷上,开办电报的争议热火朝天地展开了。面对这一连串的非议,胡雪岩的电报梦开始碰壁。
左宗棠一度觉得再往前走恐怕是难上加难,胡雪岩却愣是没有放弃,他甚至还暗地里联络了几个京城的重臣,希望能从舆论上帮左宗棠和自己的“电线梦”助一臂之力。
这一边是胡雪岩对电报满怀期盼,那一边却是盛宣怀的从容冷静。盛宣怀的底气,不仅来自李鸿章,还来自他的长远布局。电报计划虽然未能得到全体朝臣认可,但在盛宣怀看来,朝廷的舆论争斗正是个好机会,因为他清楚“朝中激烈的争论会给自己更多筹备的时间”。
为此,盛宣怀还不时向太后递交密折,将电报与治国之道挂钩,试图在高层中树立一个“电报和稳定相辅相成”的印象。
他甚至与一些声称电报“非我朝所能受”的亲贵交情深厚,私底下煽风点火,让反对电报的声浪在朝堂上此起彼伏。面对李鸿章的支持、朝廷的反对声和宫里的观望态度,胡雪岩和左宗棠的电报线逐渐变得遥遥无期。
盛宣怀的“太后压制法”:靠山也得稳住朝中人而在盛宣怀的“拖字诀”逐步得逞的同时,胡雪岩一方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不利。眼见着反对声浪如潮水般涌来,左宗棠心头也泛起了不安,他不止一次私下对胡雪岩表示,这计划只怕凶多吉少。
胡雪岩倒没泄气,反而一脸自信,继续鼓励左宗棠:“左公,您可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推这个电报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国!”
胡雪岩的坚持与左宗棠的决心并未消散,但电报线的反对浪潮却更加汹涌澎湃。朝堂上,许多官员纷纷加入反对阵营。
他们主张维持现有的驿站系统,认为电报过于激进,还称其扰民伤财,甚至有人添油加醋,说电报会“惊扰皇城风水,动摇社稷”。面对这些官僚们的保守思想,左宗棠的意见逐渐被压制下去。电报线变得遥不可及,胡雪岩虽然心生不安,却依旧咬紧牙关坚持着。
此时的盛宣怀,却在暗中用尽全力促使朝中反对声不断扩大。盛宣怀深知,想要胜出,不必正面反击,只需在朝廷中保持电报争议不决。
他甚至特意找了一些立场不明的亲贵,分别施以恩惠和关照,确保他们在电报问题上态度暧昧不清,这一招果然起了作用,使得电报争议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太后虽然对电报的支持有所犹豫,但更不希望看到朝廷因为电报之争引起不安定因素。盛宣怀看准了这点,便频繁进言,提醒太后开办电报或许会招致民众不满,正是这种不断施加的心理暗示,慢慢让太后更加保守。
盛宣怀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耐心和策略,显得格外令人佩服,他的拖延策略和对权力的掌控,使胡雪岩一方逐渐失去了优势。盛宣怀和李鸿章的胜利,虽未取得朝廷的表面支持,却成功让电报线的主动权落入了盛宣怀的掌控之中。
有靠山的斗不过稳后宫最终,胡雪岩与左宗棠的电报梦在众多反对声中逐渐破灭,而盛宣怀却顺利地借着这场拉锯战,将电报计划稳稳拿在了自己手中。胡雪岩作为一个靠山深厚、意志坚定的商人,竟然会在这样的较量中落败,令人不禁深思:究竟是什么让盛宣怀赢得了这场无声的斗争?
盛宣怀与胡雪岩相比,并未因李鸿章的支持而急于求成,他冷静而耐心,用拖延、观望的策略一步步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他不仅稳住了李鸿章的立场,还在朝堂之上利用舆论和内宫的影响,使得电报争议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这种拉锯战中,朝廷的保守派大臣始终站在反对的一方,使得开办电报一事始终得不到太后的肯定,胡雪岩和左宗棠在这种僵局中逐渐失去支持。
胡雪岩的失利,不是因为缺少资金和后盾,而是因为忽视了对朝廷上层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盛宣怀深谙其中道理,不断利用人脉、舆论和时间,稳扎稳打,在维护权力平衡中静待时机。
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支持他,而太后在争议面前更倾向于听从守旧派的建议,这也让盛宣怀最终赢得了电报主导权。
当电报线铺设的消息终于传来时,胡雪岩那份未竟的梦想也随之成为历史。他与盛宣怀的较量表面看上去不过是商场上的一次“输赢”,但更深层的较量,却在两人的策略、心态和对权力的把握上早已分出高下。
盛宣怀在这场斗争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谋略与耐心,他清楚地知道电报项目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通信方式的改变,更是一项带有“官督商办”性质的体制转变。正因如此,他才会不急不躁地利用朝廷中的保守势力去制衡胡雪岩的激进主张。
在他的步步为营之下,李鸿章和太后最终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而胡雪岩,则因过于着急希望通过电报一举打破现有的格局而忽视了大局的复杂性。
胡雪岩虽败,却并非因为能力不足,反而是因为少了盛宣怀那份对朝廷心态的精确把握,少了在众人面前的从容不迫。
他的一腔抱负最终败在了盛宣怀的稳重和战略之下,盛宣怀的胜利也昭示了晚清复杂政商关系下的权谋规则:靠山再强,不如立场坚定,而能稳住朝堂,方能真正掌控一切。
电报线最终成功铺设,盛宣怀成为清末中国电报事业的掌舵者,这既是他的个人胜利,也是他在大清朝廷中打下的一次经典权力之战。
参考资料:
文史|盛宣怀与胡雪岩“斗法”.各界导报.2021-08-18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