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君子馆:北宋终极武器被意外封印,造成宋辽开战以来最大惨败

借古论今事 2025-03-14 09:54:41
前言

北宋雍熙三年的冬天,到了十二月那会儿,瀛洲往北有个地方,名叫君子馆。

夕阳红得像火,整个天地都黄蒙蒙的。华北平原上,刺骨的北风疯狂地吹着,卷起了大片沙尘,那声音像是在哀伤地哭泣。

战场上火药味还没完全散去,但周围已经死气沉沉,只剩下几个高高的土堆,孤零零地立在荒地上头。

把战败士兵的尸体堆在一起,然后盖上土压紧,筑成个大坟包。这些冷冰冰又狠心的大堆,就是征服者用来显摆自己武力多强、战功多大的东西——京观!

破旧的旗帜随风飘荡,歪倒的武器散落一地,满山都是倒下的身体和堆得高高的尸堆。在十二月那冰冷刺骨的寒风吹拂下,这一幕显得格外凄凉,仿佛在用沉默讲述着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公元986年冬天,辽国的军队带着怒气往南打,一直打到了河北的里面。宋军和辽军在瀛洲这个地方撞上了,君子馆那一仗,北宋的六万精兵全没了。契丹的骑兵往南冲,扬起好大的尘土,看着那个样子,以前很厉害的中原王朝,好像是快要到冬天最冷的时候了……

契丹人的报复性南侵

公元979年,换算成那时候的年号,就是北宋的太平兴国第四年。那年九月份,皇上赵光义,也就是太宗,他决定去攻打并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北汉被平定之后,他趁着胜利的气势,带着大军一路北上,直指幽州。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辽国和宋朝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太平兴国”这名字听着吉利,可北宋头一回北伐却没那么走运。在幽州城边的高粱河那儿,宋军被辽国的耶律休哥打了个埋伏,一下子全乱了套,一万多精兵都牺牲了。太宗皇帝只好一个人坐着驴车往南跑,北宋开国以来,这可是最惨的一仗了。

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986年,赵光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瞅准辽国皇帝刚去世这个机会,又一次发兵二十万,分三路向辽国进发。可没想到的是,大将曹彬带领的东路大军,在涿州城外被敌人偷袭,只能一路往南跑到岐沟关,最后还是被辽国的骑兵给打败了。

东路军吃了大败仗,太宗皇帝一听这消息,立马让另外两路大军撤回,还叫潘美和杨业带着的西路军保护老百姓往内地搬。可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得一塌糊涂,自己还先吓跑了,害得断后的杨业被敌人团团围住。杨业最后受了伤被抓住,他硬气得很,三天不吃东西,就这么英勇牺牲了。雍熙北伐这事儿,就因为北宋这一败,彻底告终了。

辽宋交战后,中原王朝好像一直走霉运,两次出动全国大军去北伐,一开始都打得挺顺,势头很猛,但到关键时刻,却都吃了大败仗。

说到为啥会失败,说白了就是赵光义指挥不行,加上制度上有问题,将领们在战场上也出了岔子,或者是整个军事系统本身就有毛病。但这些原因,跟失败后得承担的后果比起来,那都不值一提了。

从狂妄挑衅开始,最后落得慌忙逃跑的下场,北宋两次北伐都没能成功。这两次失败,让契丹人心里有了底,明白了北宋的真实水平,也更加促使他们下定了往南进攻的决心。

说白了,礼尚往来嘛——经过一连串的大败后,中原的皇室得准备迎接敌人一次比一次更狠的反击了。

公元986年9月,岐沟关大战落幕仅仅俩月后,辽国就急着要全军出动,打算大规模往南打。不过,他们那个斡鲁朵军制征兵挺费劲,集结起来也慢,结果契丹的大部队愣是拖到了11月,才正式往南进攻。

不清楚是故意拖延还是机缘巧合,契丹人因南侵行动的推迟,竟意外收获了助力。就在两边准备拼个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华北平原悄无声息地迎来了冬天……

到了北宋那会儿,赵光义连着几次打辽国都没打赢,心里头也明白自家实力大减。他琢磨着辽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迟早得打回来。于是,他就把兵力分开,守住了边境上那些重要的地方。

边境上将领的挑选有了挺大变动。雍熙北伐打输了之后,东路军那些大头头,像曹彬、米信这些人,都被撤了职。

西路军的主将潘美,因为杨业不幸战死,被狠狠惩罚,官职直接掉了三级,还被“打发”到了遥远的西北代州,再也回不到中原的战场上了。

中路军的田重进,在雍熙北伐那场大战里,带着队伍平安回来了,没受啥损失。所以打完仗后,他还被赵光义看重,让他去做了定州的都部署。

军队里的主干力量因为吃了大败仗,来了个大换班,边境上人手紧缺。像张永德、宋偓、赵延溥这些老一辈的大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再次上战场。

这些老兵们,大多在五代十国那会儿就闯出了名堂。要是比起资历和威望,不光是像曹彬、潘美这样的军中大佬,就连太祖赵匡胤可能都得稍逊一筹。这里面,就有后来君子馆大战的领头人——刘廷让。

现在看来,赵光义对正值壮年的宋军将领们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不敢再把国家军事重任交给他们。而那些因为形势危急而被任命的边疆将领,虽然年纪一大把,经验丰富,但到底还能发挥多少作用,实在没人能说清楚。

北边眼看就要下大雨,北宋全国上下都紧绷着神经,时刻准备着,生怕辽国啥时候就过来找茬报复。

君子馆,狭路相逢

986年11月中旬的时候,辽国的萧太后带着辽圣宗亲自跑到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搞了个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他们查看了粮草装备和兵器盔甲,还杀了青牛白马祭了天,之后,往南进攻的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可能是考虑到军事布局,或者是对北宋不久前进行的雍熙北伐的一种针对性回应,这次辽国皇帝亲自带兵出征,也采取了分兵三路的战术。

萧太后和辽圣宗坐镇东路前线,他们亲自带着大军从保州和瀛洲一路往南打。另一边,西路那边由北院大王耶律蒲奴宁带着一支小部队,他们去攻打代州的潘美部队,目的是要攻打和拖住山西那边的宋军。

耶律休哥刚在岐沟关打了场大胜仗,他现在就站在中间当先锋,带着好几万厉害的骑兵,去攻打北宋的满城和望都。

耶律休哥带头往南冲,他先跑到望都那里,把宋军给打败了,接着一把火把当地的武器粮食啥的都给烧了个精光。之后,他又带着兵马继续往滹沱河北边进军。

契丹的勇猛将领学聪明了,不再像曹彬那样盲目深入,吃了大败仗。他们选择在宋朝境内按兵不动,等着东路军的萧太后和辽圣宗一块儿来。这回,耶律休哥又冲在前面,带着大军过了拒马河,一路往东,直朝着瀛州杀去。

然而,转眼二十多天溜走了,边境那边也就闹了几场小打小闹,看起来辽国并不像要大举攻打咱们的样子。

老是被动挨打,那滋味可真不好受。日子一久,赵光义心里头又急躁起来了。他想了个法子,要先动手,把敌人的计划给搅乱。于是,他就下令河北的宋军,让他们主动打过去。

十二月初四那天,定州的指挥官田重进接到了命令,带着军队往北走,打下了岐沟关,然后又把之前雍熙北伐时被辽国占了的易州给夺了回来。不过,他很快就得到消息,说辽国的主力部队要往南打了,所以田重进赶紧带着军队回了定州,守着自己的地盘。

刘廷让在瀛州驻守时,接到了太宗让他北上抗击敌人的命令。他马上和益津关的守将李敬源汇合兵力,打算“沿海路进军,攻打幽州”。可他们刚出发没多久,就在瀛州西北大约三十里的君子馆地界,和往南打的耶律休哥大军撞上了。

君子馆这地儿,就在华北平原的正中间,地势那叫一个平坦,根本没有啥可以遮挡的。要是在这儿碰上敌人,那对没了城墙保护的宋军来说,可真是糟糕透了,情况非常不妙。

刘廷让带的兵,大都是步兵,要是硬碰硬去跟契丹的铁骑干一架,那赢的希望真是小得可怜。可要是扭头往瀛洲城撤,又怕辽国的骑兵像盯上猎物一样,一直追着不放,最后落得个跟曹彬在岐沟关一样的下场,全军覆没。

考虑到这种情况,刘廷让马上指挥步兵排成了方队,周围用盾牌围了一圈来保护弓箭手,搞了个弓箭环绕的阵型。他又在部队周围摆上了运输车、障碍物,搞了个前线防御地带,防止敌人冲得太快。

刘廷让,出身显赫家族,他的老祖宗是五代十国时期桀燕国的老大刘仁恭。宋朝刚开始打蜀地那会儿,他作为东路军的头头,那可是战功赫赫,多次立下大功。

赵匡胤当上太祖,搞了那场“杯酒释兵权”后,刘廷让就好久没上过战场了。但这次碰到紧急情况,他那随机应变的本事,还有调兵遣将的指挥能力,说真的,还是挺有名将的那股子劲儿。

谁能想到,君子馆之战还没打响,契丹人那边就已经占了上风——这寒冷的天气,没想到会成为战场上胜负的关键!

被意外封印的致命武器

北宋时候马匹稀少,没法组建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所以,跟游牧民族打仗时,不管是在广阔的平原上还是守在城里,咱们的军队都得靠强力的弓箭来对抗敌人的骑兵。这些弓箭,简直就是咱们跟骑兵较劲时的杀手锏。

就算碰上了契丹那战无不胜的耶律休哥,手里还握着厉害的弓箭,刘廷让心里头还是特别有底。但这会儿可是十二月份,华北平原的冬天冷得要命,那刺骨的寒风眼看就要给这位北宋的大将军一个下马威,差点儿就让他的六万精锐中原士兵遭了殃。

说到君子馆那儿的宋军遇到的糟糕情况,《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头就简单提了下:“碰上了大冷天,咱们的兵士连弓弩都拉不开。”这事儿,咱得多说几句,好好讲讲这寒冷天气到底是怎么影响用弓弩的。

在太宗那会儿,还没后来那么出名的神臂弓。军队里头用的弓箭,大都是老式的筋角弓。这弓,是用木头弯成弓形做的弓身,为了让弓更有劲儿、更有弹性,就在弓的里面外面都包上了牛角。弓弦,大多是用牛筋、鹿筋这些动物的筋做的。要把这些部件都牢牢地粘在一起,那就得靠用鱼鳞、鱼鳔熬出来的胶水了。

不过,这些纯天然的东西,它们可没法耐高温也不耐寒,这样一来,用弓弩的时候,就得挑挑环境了,不是啥地方都能随便用的。

春秋时候还好说,但到了夏天,天气又闷又热,弓弦就容易变长变松,这样射箭就不准了。还有,虽说弓身上涂了生漆,可一到梅雨季节,那潮湿的天气对筋角弓的防潮能力也是个大挑战。

冬天一到,空气就变得特别干,这样会让弓身变形,胶水也容易变得不结实,裂开。再加上天气冷,弓弦也会变硬,拉起来更费劲,射程还变短了。这些问题加起来,就让弓弩在战场上用起来没那么顺手,效果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超低的温度不光对弓弩的性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对射箭的人,也就是弓箭手来说,也是个大麻烦。

十二月的君子馆,冷得要命,哈口气立马结冰,水滴落地瞬间成冻。住在这片北方冻土上的契丹人,早就适应了在这种鬼天气里打仗,越是冷,他们越是勇猛。

宋军那边拉弓的士兵,手都冻僵了,使不上劲儿,好多人都拉不开弓箭。就算勉强射出箭去,那力量和准头也差远了。

北宋那时候的杀手锏,竟然被天气给整得没法用了,真是天意弄人,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些好不容易射出去的箭,又细又没劲儿,根本挡不住契丹人,也伤不了他们。结果,辽国的骑兵很快就冲了上来。

宋军没办法,只能徒步对抗契丹的骑兵,结果被打得节节败退。反观那些契丹骑兵,穿着皮袄,骑着马跑来跑去,战斗力越来越强。

从一早打到中午,刘廷让带着步兵拼死抵挡,靠着挡马桩和鹿角障碍,再加上长枪、大斧头,好不容易才让队伍没乱。可辽国那边,援兵跟流水似的不断往战场上赶。到了太阳下山那会儿,宋将桑赞一看情况不妙,头一个带着兵跑了。

桑赞在关键时刻跑了,这让咱们这边的防线一下子垮了。君子馆那边,好几万宋军没多久就被契丹人团团围住,动弹不得了。

可就算到了这会儿,主将刘廷让心里还没彻底放弃希望,因为他早就偷偷留着一个后手,那就是在他后方的沧州,部署着李继隆的军队。

“见死不救”的李继隆

在还没从瀛洲出发去北方之前,刘廷让就提前做好了准备,以防出现意外。他把手下最厉害的一万精甲骑兵交给了沧州那边的头儿李继隆来带。他们俩还商量好了,万一前面打起来了,李继隆就得立马带着他的兵,像救兵一样赶过去帮忙。

刘廷让的策略挺高明,要是他往北边走碰上辽军的主力部队,两边打得不可开交时,后面突然有援军杀出来,那既能赶紧给前线加把劲,又能吓得对手不轻。

可这一天,刘廷让真是倒霉到家了,平常勇猛无比的李继隆,在收到前方求救的消息后,非但没带着人马往北去帮忙,反倒掉头往南,一溜烟地撤到了乐寿(就是河北的献县)。

李继隆在那时的“袖手旁观”,让这位勇猛将领在后来被人骂得很惨,还背上了君子馆大战惨败主要责任的黑锅。

咱们得琢磨琢磨,刘廷让带着好几万精兵都被敌人团团围住,根本出不去,那李继隆的一万兵马冲进去,真能扭转君子馆那场的战局吗?

李继隆带来的增援部队,本来就是打算在两边打得难解难分时,当个出其不意的杀手锏。但看看他们的人数,就知道这支队伍没法担当起改变战局、反败为胜的大任。

在君子馆那场对决里,刘廷让明显处于下风,而辽国的增援部队还不断涌向战场,他们简直就是眼巴巴地盼着北宋军队自己送上门来。

可能李继隆心里盘算着,这仗再打下去也赢不了,为了留住手里的兵力,不白白搭上兄弟们的性命,他才不得不做出撤退的决定。

换句话说,要是咱们硬碰硬,一头扎进辽人的重重包围,那就跟自找死路没啥两样,到头来,也只是给君子馆那场大败再添上一万具尸体罢了。这样做,除了让伤亡数字更难看,还有啥实际意义?

两年后,唐河战役打响,李继隆再次迎战耶律休哥带领的辽国精兵。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可不是那种怕死的人。要是死得有价值,他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说完了李继隆战场上突然撤退的奇怪行为,咱们接着聊聊君子馆那儿的战况。

刘廷让一直在苦盼援军,可援军就是不来,他只能咬牙硬撑。但时间一长,宋军的伤亡就越来越多了。打,打不过;逃,也逃不掉。局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契丹人还是跟狂风暴雨一样,不停地猛攻,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尘土被马蹄扬起,遮天盖地,兵器碰撞的金属声夹杂着凄惨的叫声,战场上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好多条命就像杂草似的,一下子就倒下了……

刺骨的寒冷和连续战斗带来的疲惫,正慢慢瓦解被围困的宋军。另一边,辽国骑兵虽然也有损失,但耶律休哥不断调来新的援军,一波接一波地对宋军防线发起猛烈、不间断的冲锋。

撑到傍晚时分,宋军的阵线终于撑不住了,一下子全乱了套。好几万人的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接着就被逐个击破。本来宋辽两边还对峙着,结果一下子就变成了契丹人单方面屠杀北宋逃兵。

天黑了,君子馆那场大战也就结束了。刘廷让的手下全打光了,六万多人都没了。高阳关的守将杨重进,还有益津关的守将李敬源,都拼死打仗,最后牺牲了。刘廷让自己虽然拼死冲了出来,但也就剩了他一个人。后来,因为打了败仗,太宗皇帝就把他的官职和爵位都给剥夺了。没多久,他就因为心里憋屈死了,那时候他才五十九岁。

辽国那边,打仗时国舅详稳挞烈哥和宫使萧打里等人直接就在战场上牺牲了,到处都是倒下的尸体,战斗情况那叫一个惨。

不过话说回来,契丹人一把干掉了宋军好几万精兵强将,这下往南走的路也畅通无阻了。对他们来说,君子馆那一仗,简直就是一场可以吹上天的大胜利。

12月11号,萧太后和辽圣宗把耶律休哥这些在前线打仗的将领叫进了宫里的内殿,给他们赐酒犒劳。第二天,他们又到君子馆那边,把宋军的尸体收拢起来,堆成了个“京观”,以此来显示他们的威风。

君子馆一战获胜,辽军就借着这个势头继续往前打,当月就拿下了深州,就是现在的河北深县。到了第二年的一月份,辽军又攻破了束城县和祁州,这两个地方现在分别是河北的一部分和安国。萧太后这下算是报了仇,她让士兵们在宋朝的地盘上抢了个痛快,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带着军队返回辽国。

惨败,辽宋国势分水岭

岐沟关和君子馆这两地,北宋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吃了两场大败仗。这两场战斗,可以说是宋辽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转折点。

岐沟关打了败仗后,北宋对辽国的策略从主动出击变成了全面防守。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能够调集军队,重点守护定州、瀛洲这些边境上的重要地方。

君子馆那一仗,北宋刚开始立国时培养的那些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几乎都打没了。整个河北的防线也是被重创得不行。剩下的一些前线宋军,士气全没了,只能龟缩在结实的城池里,想办法自保。守地方的任务,就交给了那些没打过仗的厢军和乡亲们。

宋太宗赵光义心里一直盘算着要“恢复大宋以前的疆土”。他和辽国的萧太后斗了好几次,结果不但没捞到啥好处,反而把大宋的底牌都快打光了。从那以后,他也就死了心,不再想着去收回燕云那块地方了。

君子馆那一仗,成了大宋心里头永远的痛。打那以后,大宋就一直病怏怏的,提不起劲儿。外头敌人不断来骚扰,可大宋就是守不住,全都是因为那场仗。说起来,真是让人叹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