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被俄媒痛批“半成品”,遭大规模投诉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聊车区大咖 2025-03-28 17:42:50

近期,俄媒一篇报道指出,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虽以70%多的市占率“攻城略地”,却陷入“销量神话”与“质量争议”的撕裂漩涡。报道称,中国车在严寒环境下的车身腐蚀、电子系统故障等问题频发,二手车残值暴跌至原价一半,甚至被俄罗斯国家汽车联盟提议禁售部分车型。耐人寻味的是,这场争议恰逢中国汽车出口首超日本、新能源技术全球领先的高光时刻——一边是“高增长”的出海狂飙,一边是“半成品”的尖锐指控,背后究竟是质量短板,还是市场博弈的暗流?当美俄关系缓和、西方车企虎视重返俄罗斯市场之际,中国汽车的“俄罗斯故事”正面临严峻考验。

以下来自俄罗斯专业报道:

《天朝的半成品:为何中国汽车工业在俄罗斯没有未来!》

中国产汽车正越来越频繁地令车主失望并陷入财务困境。

中国汽车各类系统、部件和总成故障的统计数据日复一日地刷新着纪录:这与“天朝”汽车在我们道路上数量的增长完全同步。问题在于,这些数字正像从山顶滚下的雪球般急剧膨胀,即便是早期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韩国车也从未出现过如此情况,更不用说欧洲、日本和美国汽车工业的产品了。

换言之,一切迹象表明,在“中国制造”汽车光鲜外表下,不仅隐藏着中国工程教育体系的全面缺陷——仅能保证车辆在极短时间内无故障运行,更是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全球通行概念的公然蔑视。遗憾的是,我们东方新合作伙伴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主要目标,仅仅是单纯卖出“四个轮子”,至于之后哪怕寸草不生也毫不在意。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中国车电子电气系统大规模故障的投诉,且不仅限于寒冷季节。多媒体系统死机、驾驶安全辅助系统失灵、无钥匙进入系统故障。踏板总成与变速箱同样不堪重负,挡风玻璃开裂,座椅在并不严重的正面碰撞中变成一堆废铁,线路起火燃烧。

那些年行驶里程数万公里的出租车司机,为中国车脆弱悬架和减震器的哀嚎声此起彼伏——这些部件在行驶15万公里后就得报废。至于中国车辆薄如蝉翼的车漆(其实整个“铁皮”都是如此)无法适应我们的使用环境这类“小问题”,在以上种种面前甚至都显得不值一提。

简而言之,尽管考虑到中国车在俄使用时间尚短(中国汽车大规模进军俄罗斯市场实际上始于2022-2023年),尚未形成完整的维修统计数据,但车主对“天朝”产车辆的不满已堪称普遍。

但真正令人震惊的时刻将在统计数据出炉之时。这点从“国家汽车联盟”近期向俄罗斯标准局提出禁止在俄销售部分中国SUV的要求就可见一斑。另一个证明中国车彻底失败的关键证据是其二手车残值——即便使用仅一年的车辆,在二手市场上的售价也不到原价的一半。

在这幕荒诞剧上演的同时,我们市场上多数中国车型还面临配件短缺困境:既没有维修手册,也缺乏合格维修技师。但似乎“印第安人的烦恼与警长无关”:中国方面未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善现状。

至此报道结束。

总结: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两面境遇”,折射出全球化竞争发展的复杂趋向。一方面,俄媒的批评暴露出部分中国车型在极端气候适配性、售后服务体系上的不足,尤其是平行进口乱象加剧了质量隐患;另一方面,俄罗斯提高关税、强推本土化政策的动作,实为平衡市场格局、倒逼中国车企深化投资的策略。

值得深思的是,中国车企的应对已悄然升级:在黑龙江极寒测试中验证车身防腐技术,以及针对东欧市场研发高耐候性车型等。这场博弈的本质,早已超越单一质量争议,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争夺的缩影。正如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的破局所示,真正的“未来”不在于迎合所有质疑,而在于以硬核技术重塑标准——当俄罗斯出租车70%依赖中国车时,市场已投下最真实的票。但若想从“替代者”跃升为“定义者”,中国汽车仍需补全本土化服务与长期品质承诺的最后一公里。

0 阅读:8

聊车区大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