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香瓜说健康 2023-09-01 08:45:02

I导读: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才能绵延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出现过很多的医家,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也许你也从未听过他。但小编想通过这个小专栏,让大家尽可能了解那些中医的前辈们。就像今天这篇文章,哪怕书友们读完之后什么都不记得,只记得好像有这么一位医家,那小编的心愿就达到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前辈是我们的阶梯,我们是后辈的阶梯,如此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编辑/居业)

施今墨

1881—1969

名毓黔,浙江萧山人,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医者生平

施今墨(1881—1969),名毓黔,浙江萧山人,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先生十三岁拜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为师,曾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行医办学,从事中医工作六十余年。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

1932年,他集资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直到1949年底,历时十八年,共招收二十个班次。学院宗旨是培养学生能用科学方法继承整理中医,所以课程以中医为主,兼学西医。

师资方面,中医教授都是北京著名中医,如朱壶山、周介人、姚季英、袁鹤、杨淑澄等;西医教授主要聘请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教师兼任,其中如姜泗长、王药雨等。

先生热心中医教育事业,曾担任过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并在北京、天津、山西、察哈尔等地资助创办中医学校、讲习所、研究班等。

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如北京协和医院祝谌予教授、天津中医学院哈荔田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研究员、河北医学院杨医亚教授、贵阳中医学院袁家玑教授、青岛医学院史道生教授、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李介鸣主任、《中医杂志》名誉主编董德懋编审等,都是当今知名的中医专家、学者。

1945—1948年间,他和西医孟昭威教授发起,在北京创办了“中国医药学会”,其宗旨即“以科学方法研究并整理中国医药”。会员入会的标准是正式中医师或西医师。

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举办有关促进中医学术研究的报告会为开端,然后进一步开展中医诊疗,创办学术刊物,促进中医教育及其它附属专业。学会的筹备者及参加者先后达五十余人,先后举办专题报告会三十余次。

先生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北京医院中医专家顾问等职。1956年加入农工民主党,1957年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学术成就

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与革新,主张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从中医的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认为改革首先要从教材做起。提出:“振兴中医有三大重点,即编书、办医院、开学校,三位一体。三者之中,尤以编书为先决问题。”

他认为中医病名繁杂,不利于中医的标准化和中医发展,于1954年曾撰文《编辑中医统一标准用书》。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把西医名引用到祖国医学领域。将自己处方制成的中成药,用现代医学病名命名,如“气管炎丸”“高血压速降丸”、“感冒丹”、“强心丹”等。

先生强调医学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在临床中辨证施治精确,善于组方,精于配伍,创制药对,不断地探索现代医学与各种疾病的证候规律,辨病辨证结合,治病独具风格。他注重临床,兼收各家之长,对李东垣、孙一奎、张璐、叶天士、丁甘仁等医家尤为推崇。

先生擅长治疗外感病、胃肠病、咳喘病、妇女病、虚劳病等,晚年时并对冠心病和抗老强身方药都有深入研究。他把自己多年有效的验方献给国家,制成了许多中成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969年病逝前曾留下遗嘱,要求将遗体解剖供作医学研究。他是我国中医界第一位将遗体献给科学事业的老中医。

他去世后,已由子女、学生整理出版了《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1期丨作者/肖承悰丨编辑/小栖。•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1 阅读:46
评论列表
  • 2023-09-08 19:34

    不为牛人,便吹牛逼。[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