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来说,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是两码事。自己参加考试能拿到高分,未必能把学生培养成才。现实中,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未必都是高学历毕业生。
之所以各行各业的招聘要求,都会明确注明学历门槛,尤其是高校教师,不仅注重最高学历,还要看第一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层次。虽说学历不完全代表能力,但是学习能力强的人,进入职场后学习职业技能、总结职场经验也要比人更快一步。
对于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心态上的转变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从学生到老师角色上的转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适应的。就连北大韦神在教学工作中也不如搞科研更得心应手,常有学生抱怨听不懂。
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的韦东奕,在数学界是个传奇人物。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上中学后遇到了伯乐老师,带他参加中外数学知识竞赛一战成名。因为2次在国际数学奥赛中以满分成绩获得金牌,被北大免试录取。
韦东奕堪称“北大土著”,本硕博和博士后研究都没离开北大数学院,除了数学研究以外的知识,他都不感兴趣。别人不会做的题目,拿给他就能迎刃而解。在北大有一个传说,老师不会做的题也要请教韦神,韦神要是都不会做,那一定是题出错了。
虽说韦神不擅长交际,对个人生活要求也不高,全部身心都扑在科研上,但他在数学方面的造诣却赢得了数学界的敬意。博士后出站后,韦神留在北大任教带研究生。进入职场后,韦神却屡遭质疑。
有的学生冲着韦神的名气,在选课的时候一马当先,期望聆听韦神的教诲后能够醍醐灌顶,从此在数学方面开窍。即使不能开窍,掌握了流量密码,说不定靠拍韦神上课的日常也能吸引人眼球。
开学后,这些带着各种目的的学生走进韦神的课堂,发现难度不是一般大,数学本来难度就很大,再配上韦神独特的讲话方式,学生根本跟不上他的思路,甚至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于是就成了韦神在讲台上自说自话的一幕,底下学生有人玩手机,有人打瞌睡,还有学生干脆不打招呼直接离开教室。韦东奕对此很无奈,在课堂上和学生说:这个课程还是挺有意思的。可惜并不是所有北大学生都能领悟到数学研究的乐趣,韦神的处境也非常尴尬。
大学里的讲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科研感兴趣,讲课、培养学生只是附加任务。另一种是科研能力一般,主要靠讲课赚工资,享受大学老师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很明显韦神属于前者,他留在北大,主要是为了安心做科研,教学并不是他的工作重心。
给学生讲课,也算是他拓展职业边界的途径,给学生领略大神风采的机会。毕竟这类人才不是靠老师辅导和自身努力就能有的,没有天赋和对数学绝对的热忱,再好的老师也培养不出来。
韦神真正的学生,几乎都是各省市的状元、奥赛奖牌得主,不需要中小学老师那样绘声绘色的用技巧讨好学生,只需要在关键位置点拨学生即可。这也是大学讲师和中小学老师的本质上的区别,即便有教资证、三笔字写得再好,专业上无法给学生答疑解惑也是枉然。
北大针对网上关于韦神教学能力的质疑,做出回应。校方已经和韦东奕本人进行了沟通和指导,韦神的数学造诣毋庸置疑,对教学的认真敬业程度也令人敬佩。其他老师已经采用PPT教学,韦神仍坚持手写板书,为了不耽误讲课进度,每堂课会提前到教室写板书。
笔者一位博士生朋友,有幸和韦神在学术方面有过交流。对于数学造诣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韦东奕确实是神一般的人物,对于我等数学小白而言,只能看热闹看不出门道。多数抱怨听不懂课的学生,也是选修课学生,真正数院的学生,下课都舍不得擦掉板书。
常有人质疑韦东奕的能力,照比丘成桐、陈景润相差甚远,做题能力强不代表有科研能力。毕竟从博士后出站后,就没有更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问世。
莫欺少年穷,科研注定是一条寂寞的路线。急于求成的人难有作为,韦神最可贵的就是纯粹的数学精神,这才是学生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张雪峰老师说过,若学生不具备韦东奕这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精神,就不要走科研这条路。这条路很辛苦,却未必能拿到高薪,在出成果前常会被世人质疑。由此才更应该向坚持做科研的人致敬,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
今日话题:大学老师有必要讲究教学技巧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闪耀职场人#
普通人怎么敢质疑神的
他是一位敬业的老师,让人敬佩[点赞][点赞][点赞]
金庸笔下的武痴,北大的数学痴。[点赞][点赞][点赞]
一题可以有无数解
一个菜逼小编,评论一个行业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