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首播:比“魔改”更该被骂的,是剧情注水式流水账

小橘子吖 2025-03-07 09:51:50

运河,一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然而,当这条充满故事的河流被搬上荧屏,却在某些时候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近期,电视剧《北上》的播出引发了广泛讨论,它试图以影像的方式重现运河的百年变迁,却在叙事节奏、文化呈现等方面遭遇了诸多挑战。

《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拥有强大的IP基础和优秀的演员阵容,本应是一部备受期待的佳作。然而,该剧播出后,观众的反应却褒贬不一。一些观众批评剧情节奏缓慢,注水严重,一些本应浓墨重彩的情节被过度拉长,冲淡了故事的张力。例如,剧中换船的桥段,在原著中仅用寥寥数笔便交代完毕,但在剧中却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细致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反应、每个细节的铺垫,反而显得拖沓冗长,失去了原著的简洁明快。

此外,剧中一些场景的设置也引发了观众的质疑。例如,剧中校园戏的部分,00后演员们穿着90年代的校服,在充满“奋斗”标语的教室里讨论直播带货,这种时空错位的场景不仅没有营造出预期的怀旧氛围,反而让观众感到突兀和不协调。一些观众认为,这种场景设置缺乏时代背景的考究,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部以运河为背景的电视剧,《北上》对运河文化的呈现也显得较为单薄。运河,不仅是一条航运通道,更是沿岸人民生活、文化、历史的载体。剧中虽然有一些关于运河的镜头,但大多是一些风景式的画面,缺乏对运河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例如,剧中展现了一些非遗技艺,但只是蜻蜓点水,未能展现这些技艺背后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意义。一些观众指出,剧中对运河文化的呈现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厚度,未能真正展现运河的魅力。

《北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例,它反映了当前一些影视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通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过度注水剧情,拉长剧集篇幅;为了迎合市场,忽视文化内涵,流于表面;为了规避风险,选择“安全牌”的创作方式,缺乏创新和突破。

影视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要娱乐大众,更要传递价值观,弘扬优秀文化。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以真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深入研究主题,精心打磨剧本,避免为了商业利益而牺牲艺术品质。

《北上》的播出,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警示,提醒我们重视影视作品的质量,关注文化传承的责任。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真正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运河的故事,值得被更好地讲述,运河的文化,值得被更深入地挖掘。希望未来的影视作品能够担负起这份责任,为观众呈现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对于运河文化的呈现,需要一种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展示一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更需要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例如,可以展现运河沿岸居民的生活变迁,如何从传统的漕运时代过渡到现代的航运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运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同时,也可以关注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这些技艺,更要探究它们的历史传承、文化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例如,可以讲述一位老手艺人如何传承祖辈的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以及他的传承对当地文化发展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关注运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运河作为一条重要的水系,对沿岸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展现运河的生态变迁,探讨如何在发展航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这些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才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运河文化,感受到运河的魅力,从而引发对历史、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