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年春节父亲总要掀桌?20多年不敢同父亲看春晚,我春节之痛

诗槐人间真实 2025-02-07 20:09:05
父亲的桌子与儿子的心结

“砰!”随着一声巨响,餐桌上所有碗筷瞬间散落一地。父亲愤怒的眼神在房间里扫视着,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成了他宣泄情绪的对象。

每当春节来临,这种场景就会重演。对于我来说,这些时刻不仅是家庭聚会,更是内心深处难以言喻的恐惧与压抑。

可能节日的时候他特别痛苦,但我能理解却不能接受。自己受过伤,就应该更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而不是让别人一起痛苦。

从孤儿到暴躁的父亲

父亲是村集体养大的孤儿,没有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温暖的家庭氛围。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别人家欢声笑语、阖家团圆的时候,他只能独自一人待在简陋的小屋里。

这种孤独感和失落感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了一种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痛苦并未随着时间消逝,反而在他成年后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显现出来——每年过节时的情绪失控和对家人的责骂。

母亲的无奈与坚持

母亲则是通过盲婚哑嫁的方式走进了这个家庭。

那时农村条件艰苦,婚姻更多是家族之间的安排而非个人选择。

她坚决反对舅舅将自己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但最终还是按照村里规矩嫁给了刚当兵回来的父亲。

婚后不久,姐姐出生,然而父亲为了工作常年在外奔波,一年甚至都不曾回家一次。

母亲带着姐姐四处寻找父亲的身影,只为了让他能多陪陪家人。

自我救赎之路

二十多年来,我选择了逃避,拒绝观看春晚,不愿面对父亲那双充满敌意的眼睛。我也曾经抑郁过。

直到一次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中遇到了刘教授,这位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心理学专家用一下午的时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

课堂上,刘教授让大家写下困扰自己的问题,并逐一解答。他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调整心态去面对问题。

那天的学习让我豁然开朗,对人和事的看法有了质的飞跃。

内心的和解

父亲小时候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对亲情的态度。

由于从未真正体验过家庭的温暖,他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意,反而更重视朋友间的感情。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尝试理解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奈与伤痛。

虽然不能完全接受他掀桌的行为,但我学会了保护自己的心灵不受伤害。

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并不断反思自身经历,我逐渐学会了与内在对话,给予自己力量和支持。

走向成熟

如今,父亲年岁已高,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脾气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暴躁。看着母亲这些年承受的种种苦难,我心里五味杂陈。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可以决定未来如何继续前行。

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亲的行为并非针对任何人,而是源于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压力和痛苦;同时也要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努力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生活的艺术

人生就像一场戏剧,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疯狂举动只是剧情的一部分,而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应对。

如果能够保持微笑、耐心劝解并在事后积极收拾残局,那么我们就已经超越了许多人,成为了情绪管理方面的成功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无条件忍受一切不合理的行为,而是要在尊重他人感受的同时坚守自我原则,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社会启示

从个体案例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性格特点往往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一种代际传递现象。

因此,在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家庭走出困境,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0 阅读:4

诗槐人间真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