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点一下买550只鸡崽!科技便利背后的温情缺失,该如何弥补?

百态记事本 2025-04-21 17:17:02

最近安徽蚌埠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一部智能手机闹得鸡飞狗跳。七旬老人刷直播时误触 “立即购买”,550 只小鸡崽像雪花一样从屏幕里 “飞” 进现实,790 元存款眨眼间打了水漂。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乌龙事件,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数字时代老年人的生存困境。

资料图来自网络

事情的起因颇具戏剧性。老人闲来无事用老伴手机刷短视频,看到屏幕里毛绒绒的小鸡崽活蹦乱跳,手指不小心滑到 “立即购买” 按钮。哪知道手机开通了免密支付,系统像被施了魔法般自动扣款,10 筐小鸡崽隔天就 “空降” 到家门口。当老人看着满院子叽叽喳喳的小鸡崽发懵时,家属才发现这场 “魔幻现实主义” 的网购闹剧。

这场意外背后藏着三重危机。首先是技术鸿沟的陷阱:工信部 2024 年推行的适老化改造要求电商平台上线 “老年模式”,强制开启密码支付,可现实中很多手机仍默认免密功能。就像老人家属后来发现,老伴的手机支付设置藏在三级菜单里,字体小得像蚂蚁搬家。其次是消费规则的漏洞:商家援引《活体动物交易规则》拒绝退货,可谁能想到老人根本没看清商品数量,误把 10 只当成 10 筐。最后是家庭沟通的缺位: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独自摸索智能手机,遇到问题只能像无头苍蝇乱撞。

资料图来自网络

这个事件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共鸣。有人调侃 “爷爷这下直接实现鸡肉自由”,也有人分享自家老人的 “魔幻购物史”:上海李奶奶误买 200 斤猫砂当洗衣粉,重庆王爷爷被直播套路买下 8888 元的 “收藏品”。这些看似荒诞的案例,背后是老年人数字生存的真实写照。中国银联 2023 年报告显示,60 岁以上网民中仅 28% 能独立完成支付操作,而默认开启的免密功能,恰似给不熟悉路况的司机踩下了油门。

面对这场 “小鸡风暴”,家属的处理方式值得点赞。他们没有一味责怪老人,而是迅速联系商家协商,虽然退货未果,但把小鸡崽寄养在亲戚家的鸡棚里,既避免了杀生,又给老人找了个新营生。朱女士还特意关闭了母亲的免密支付,将手机调至 “长辈模式”,大字版界面和二次确认弹窗让操作更安心。这种 “亡羊补牢” 的智慧,比事后追责更有温度。

资料图来自网络

这场闹剧也给社会提了个醒。当 “一键下单”“极速支付” 的红色按钮占据屏幕中心,当生物识别代替了清晰的文字提示,技术的傲慢正在制造信息鸿沟。平台不能只盯着流量和 GMV,更要承担起适老化改造的社会责任。正如安徽承义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阳所说:“平台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需承担部分责任。” 如果能在商品页增加闪烁提示,在支付时触发语音确认,类似的悲剧本可避免。

站在更高的视角看,这起事件是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碰撞的缩影。移动支付让消费更便捷,却也让老年人成了 “数字难民”;直播带货激活了农村经济,却也埋下了误操作的隐患。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多方合力:子女要定期帮父母检查手机设置,平台要优化适老功能,监管部门要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就像人民银行 2024 年推出的 “零钱包” 服务,通过现金兜底保障老年群体的支付尊严。

小鸡崽在鸡棚里一天天长大,老人每天喂鸡的身影成了村里的新风景。这场意外虽然带来了经济压力,却也让一家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科技冰冷的数字界面被亲情的温度融化,当社会的规则设计多一份对弱势群体的考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的发展承诺。或许若干年后,老人看着满院的鸡群,会笑着对孙子说:“当年这些小鸡崽,可是教会我怎么用智能手机的老师呢。”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