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锁,还需心钥开。
“婴孩的啼哭,并非总因饥饿,有时,那是对拥抱的渴望,对注视的渴求。” —— 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
原生家庭,这四个字,承载了多少欢笑,又潜藏了多少叹息?它像一个无形的模子,在我们懵懂无知时,就悄然塑造着我们的情感轮廓。
可当有一天,我们长大成人,却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不自觉地重复着某些模式:或是过分依赖,患得患失;或是故作坚强,难以敞开心扉;又或是在争吵中,总像个孩子般,渴望被看见,却又任性地推开……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原生家庭的情感互动模式,真的会“决定”我们未来的情感之路吗?
01
“妈妈,我怕……”
深夜,小女孩从噩梦中惊醒,紧紧抓住妈妈的手。
“不怕不怕,妈妈在呢。” 妈妈温柔地搂住她,轻轻拍着她的背,直到她再次安然入睡。
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却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客体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小时候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互动,会在我们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个印记,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种感觉,一种模式。
当妈妈能够及时、稳定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就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好妈妈”的形象:
形象上: 妈妈是温暖的、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感觉上: 我是被爱的、被接纳的、安全的。
相处模式上: 我可以依赖他人,也可以被他人依赖。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建立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既能享受亲密,也能给予对方空间;既能表达爱意,也能接受被爱。
相反,如果妈妈总是忽视、拒绝、甚至批评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可能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坏妈妈”的形象:
形象上: 妈妈是冷漠的、不可预测的、甚至是具有威胁性的。
感觉上: 我是不被爱的、不值得被爱的、不安全的。
相处模式上: 我必须小心翼翼,才能避免被伤害;或者,我根本不配拥有爱。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种种困境。他们可能过度敏感、焦虑,害怕被抛弃;也可能封闭自我,难以信任他人;甚至,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重复小时候的那些相处模式,将童年的伤痛,带入成年后的关系。
02
“你看人家小明,多懂事!”
饭桌上,爸爸又开始了他的“比较式教育”。
小男孩默默地扒着碗里的饭,头埋得更低了。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透明人,永远也无法达到爸爸的期望。
这个场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小时候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自体”。这个“自体”,有点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小太阳”,它代表着我们对自己的感觉,我们的自信,我们的价值感。
一个健康的“小太阳”,需要爸爸妈妈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爸爸妈妈需要:
肯定和赞赏: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
“哇,宝宝搭的积木真棒!” “你画的小鸟真漂亮,妈妈很喜欢!” 这些,都是在给孩子的“小太阳”补充能量。
做个好榜样: 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值得学习的,有力量的。
父母认真工作的样子、 父母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父母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都是在给孩子的“小太阳”指引方向。
亲密和理解: 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懂自己的,和自己是一伙的。
“妈妈小时候也怕黑,但后来……” “爸爸也喜欢这个动画片,我们一起看吧!” 这些,都是在给孩子的“小太阳”温暖的陪伴。
当孩子能够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这些,他就能成长为一个自信、阳光的人。
反之,如果爸爸妈妈总是批评、否定、忽视孩子,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他们的“小太阳”会变得黯淡无光,难以应对生活的挑战。
03
“原生家庭的伤,真的无法疗愈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
答案是:并非无法疗愈,但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们的心里。但这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枯萎凋零,并不完全由种子本身决定。
后天的土壤、阳光、雨露,同样至关重要。
觉察: 第一步,是看到自己的那些习惯。问问自己:
我在亲密关系中,最害怕什么?
我最渴望得到什么?
我有哪些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这些,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理解: 第二步,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
他们小时候是怎么长大的?
他们是怎么表达爱的?
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对我?
理解,不是为了原谅,而是为了放下。当我们能够看到爸爸妈妈的局限性,看到他们也是在小时候的经历影响下,带着伤痛长大的孩子,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能与过去和解。
改变: 第三步,是主动做出改变。
学习健康的表达爱的方式。
学会保护自己。
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
如果需要,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愿意,就有可能打破小时候的那些“魔咒”,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04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这句话,送给所有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的人,也送给所有正在努力成为更好父母的人。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的“宿命”。它只是我们人生旅程的起点。
未来的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我们可以选择,带着爱与理解,继续前行。
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自己童年时渴望成为的那个人。
我们可以选择,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温暖、更健康的家。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愿每个成年人,都能疗愈内心的伤痛,拥抱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