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关键在于你的心。心是本源,心静则神聚,心乱则神散。心定则万法皆定,心安则万法皆安。
人之根本在心,心之根本在静,静气凝神,凡事皆可通达,烦恼自然随风而逝。智者都会静观其变。
人生是一场关于心的修行,心不静,则意乱,意乱则神迷。我们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生出智慧,活出安宁。
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
当内心波动、不安时,精神就会疲惫。过多的欲望、焦虑、烦躁等情绪会消耗精神的能量,使人感到疲惫不堪,无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一个人如果内心清静,那么天地的力量都会聚集到你的生命中来。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一种境界。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强大力量。
莎士比亚说:“谁能够在惊愕之中保持冷静,在盛怒之下保持稳定,在激愤之下保持清醒,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生的境界,归根结底,就是心灵的境界。
心静,一切都是美好,若心乱神迷,无论你走到哪里,走得多远,都难以捕捉得到人生的本象。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思是说,只有在内心极度空灵、宁静的状态下,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周而复始。这既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态度。
人安静一分钟可以,两分钟可以,第三分钟就不行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当然“致虚极、守静笃”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提出四个字给大家当作行为的参考,就是清心寡欲。
心若不动,则静;心乱动,则不安。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之心不可有,否则会害人害己。而心安,则是因为你明白因果定律,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所以不争不抢,随遇而安。
你对一切心安,那便是你的福报。反之,你对一切不满,那就是你的业障。
曾国藩在《养身要言》文中写道:“心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一个人唯有内心安定,精神才能够安定;唯有精神安定,身体才能够安定。
只有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只有心清了,才能映照万物的实性。
心为神之主宰,养心必先养神。神安之时,心静如水,不为外物所扰,思绪清晰,心境开阔。而心动之际,神亦疲惫,心浮气躁,难以保持平和。
《黄帝内经》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主神明,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病从心起。
如果心神过于躁动,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内心混乱,欲望丛生,就容易招致病魔;而内心平静,和悦安详,就可以百病不侵。
《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
正像南怀瑾先生说的那样:“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
心静的人,最智慧;心静的人,最有福。
常言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人生在世,要看得开、放得下,淡泊名利,心静如水,安静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静以修身。
《道德经》里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纷纭,最终都将回归其根本,而回归根本就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宁静方能回归生命的本真。
杜甫曾说: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
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你要试着安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让焦虑和烦恼,毁掉你的热情和定力。
佛家说:“心外无境,心空则境寂;慧从定得,心静则明生。”
外界的环境因心境而改变,心静的人懂得与人为善,福气自然会来。
心乱则愚起,心静则智生。
心有多静,福就有多深。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福分。
人这辈子,赢在和气,败在脾气,成在大气。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