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山东歌舞剧院的业务技能大赛如约在济南举办。院内歌剧团、舞剧团、民族乐团、交响乐团的近150位演职员走上舞台,大赛的过程全程直播,接受来自一线专家学者、全国网友的检阅。一场内部业务技能大赛,何必“兴师动众”?
业务技能大赛全程直播引发网友热议
有本事,台上见
此次山东歌舞剧院的业务考核中,近150名演职员登台竞技,进行专业展示。所有评委均来自全国一线院团及艺术高校,如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确保考核标准与行业前沿接轨。
以舞剧团为例。山东歌舞剧院舞剧团团长马馺介绍,业务技能大赛内容涵盖演员个人独舞剧目表演和技巧展示,民族舞剧《大染坊》的50余位演员各展风采,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精彩纷呈。专家、学者针对演员作品的完整度、技巧的控制力、情绪的表达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据了解,4场技能大赛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总观看人数超11万人次,点赞量达19.5万次,全网曝光量达100.86万次。
山东歌舞剧院年度业务技能大赛直播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在山东本地文艺领域也引起热烈讨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资深编剧王娟认为:“文艺院团不仅要在采风创作的时候打开门,平时的练功、演出也要大门敞开。因为每一位网友和观众,都是院团发展的火苗。”
山东歌舞剧院业务技能大赛现场
破除“铁饭碗”思维
面向全网直播业务考核的背后,是院团坚信并践行的深层次改革逻辑。
山东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贝告诉记者,考核结果与演员职业发展深度绑定,在职演员成绩直接关联职称评聘,非在职演员薪资则按ABC三档调整,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每年根据考核结果重新定档。通过“一年一考、一年一调”的动态管理,用机制倒逼人才成长,破除文艺院团“铁饭碗”思维,推动人才梯队良性更迭,为院团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多年来在培育人才、创作精品、惠民演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刘芳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再将优秀的作品回馈给人民,这一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演什么、怎么演,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用过硬的本领去采风、创作和演出,用高质量的作品来服务人民。
演员的水平和素质,是文艺院团攀登文艺高峰的基石。为加速院团的人才培养和成长,山东歌舞剧院计划以技能大赛为起点,启动人才扶持计划。
2025年起,山东歌舞剧院将每年从四大团中选拔8名人才(每团2人),实施为期3年的“定制化培养”——涵盖点对点大师课、观摩学习交流等,5年累计培养40名重点人才,形成阶梯化人才梯队,为将来的艺术创作筑基。
从直播业务考核,到扶持计划等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的启动,山东歌舞剧院这一系列的动作是今年剧院“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方案的落地举措之一,也是山东文艺领域深化改革的缩影。
目标就是出人出戏
近年来,山东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院团改革创新,助力院团出人出戏,推动文艺院团繁荣发展。2024年以来,山东艺术创作演出繁荣活跃,民族歌剧《沂蒙山》迎来首演6周年暨300场纪念演出,话剧《孔子》、京剧《燕翼堂》等重点剧目持续省内外演出巡演,民族管弦乐《写意齐鲁》等一批作品在全国产生影响。
以山东歌舞剧院为例。作为山东省级层面综合艺术的龙头院团,山东歌舞剧院具有光荣的历史,在歌剧、舞剧、交响乐、民乐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有内涵、可看性强的作品。尤其是民族歌剧《沂蒙山》,2018年首演至今热度不断,成为齐鲁大地文艺创作新的高峰。
高峰之后,文艺院团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是躺在功勋章上吃老本,还是汲取好的经验、重整行装再出发?山东歌舞剧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2023年以来,山东歌舞剧院一方面积极总结过往精品的创作演出经验,发挥精品的后续效应,比如正式发行电子出版物《民族歌剧<沂蒙山>》6年300场版,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等院校进行授权签约;另一方面,发挥“鲇鱼效应”,鼓励大家动起来,避免“沾沾自喜”“功成行满”的心态,向着新的高峰再出发。
李贝表示,出好戏的前提是有人才,人才成长的关键是练功。台上一分钟,台下需要持续练多年。如果不练功成了风气,一是个人的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不断下降,二是对院团而言失去了前进动力,三是最终影响整个区域文艺事业的发展。
山东歌舞剧院出人出戏的目标始终未曾改变。剧院提出,2025年将强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落实“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抓好民族舞剧《大染坊》等全省重点艺术作品创作,强化艺术人才培养,全方位培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图片由山东歌舞剧院提供)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