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猛人,全在卫国。
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是他确立了郡县制,将士人治国法制化,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
以后,整个秦国基本都是沿着这条体系发展,完善,最终盛极而衰,快速走向崩盘。
秦国崩盘了,这套体系却非常有价值,刘邦队伍人才多,自然不会放过。刘邦队伍里,很多都是前朝官员,萧何是秦朝县令,刘邦本人也是泗水亭亭长,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主任。
宝剑锋利,却不代表宝剑没有价值,需要做的是改进和练剑,才能做到人剑合一。
刘邦有大抱负,他要做的是大一统,而不是重回分封,轮回纷乱,所以,郡县制必须保留,其他制度顺理成章继承。
杀韩信,很重要一点也是因为他要封王,触犯了大一统的底线,张良就看得很透,什么也不要,做他的张天师去了。
可见,法家人物是帝王的利剑。
天下什么地方出宝剑?竟然是巴掌大的卫国,这个地方现在在河南濮阳一带,非常小。
变法,变法,就是原先的做法已经不合适了,要改变做法。
从家族治国到贵族治国,再到士人治国,这中间有一套逻辑。
家族治国,那是最原始的分封制,什么都是自己家的,大儿子封做晋王,小儿子封做齐王,三儿子封做楚王,第四个儿子再封做什么王,这只是比喻,当时还不能叫王,公侯伯子男,任选一个。这样,这个天下被瓜分差不多了,往后就是你争我夺的乱世了,为什么叫春秋战国?因为有两本书分别讲述了这两段历史,它们是《春秋》和《战国策》。
《春秋》是孔子写的,还讲礼仪,要面子,战国只要里子,只有生死。
总的来说,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化,竞争越激烈,越需要人才,最后人才也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要猛人。
为了提高竞争力,有国家第一个吃螃蟹,开始任用非家族贵族,贵族就是有功之人的后代,这一招大大扩展了人才资源。
往后各国纷纷效仿,古典时期迎来第一波变法,变法图强,强了以后就开始称霸,成为天下共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成为霸主,取代周天子,成为真正话事人。
往后很多诸侯继续效仿,但是竞争力也就那样了,再也提不上去了。
人们常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脑矿才是最重要的矿产,其实春秋战国何尝不是,各种思想被提出,天下人治天下的思想逐渐成型。
各国开始放开用人限制,不再局限于贵族。
小卫国的吴起,虽然是贵族出身,在家族里却被边缘化,没有任何爵位,他加入了大魏国,逐渐被大魏王重用,最终成为集军政于一体的猛人,开始变法。
魏国国力得到初步增强,由于斗争失败,逃离魏国,去了他国,吴起一生七十二战,无一败仗,不输杀神白起,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吴起之后,大魏国吞并了小卫国部分领土,李悝成为魏国人,通过自身奋斗,得到大魏王重用,开始进行第二次变法,弥补吴起变法的不足,大魏国进一步强大。
大魏国强大以后,一直想逐鹿中原,却四面树敌,跟秦国这样小国都耗了很多年。
再后来,商鞅出走小卫国,加入大魏国,成为一名公务员,是大魏国丞相公输痤的名义学生,公输痤力荐卫鞅,却不能成功。
卫鞅出逃秦国,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
吴起,李悝,商鞅,还有吕不韦,子贡这样的猛人,为什么都出现在魏国这个弹丸小国?
我们常说,人是地理人文环境的产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两者交互作用。
首先看一下小卫国的地理环境,它地处华北平原,一马平川,除了滔滔黄河,没有任何天险,注定只能成为大魏国嘴边的一块肥肉。
小卫国是殷商后裔,商文化得到比较好的传承,又有康叔这样的国君改革,对殷商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积累比较薄弱的周文化碰撞,就产生了一批经世致用之才。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近代的湖南,这帮人成长于文化积累深厚的土壤,在两大文化的碰撞中,试图寻找一条结束天下纷乱之道。
他们吸收了商周两朝的文化精华,去伪存真,力求强国图存,以期一统天下,结束纷乱。
但是卫国太小,没有任何天险,卫国森严的礼法制度,让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天才从来不会局限自己的思维,既然要了却君王天下事,那就不局限于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他们纷纷出走,很多人瞄上了魏国。
大魏国就在小卫国边上,小卫国人从小就听说魏国强大,或许可以借力打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