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战俘调头当俄军!编组参战的2个“志愿营”,都是啥来头?

战史风云 2025-04-21 11:52:59

咱们在讲俄乌交换俘虏的文章中曾提到,乌军优先交换的是原亚速团的成员,自换俘开始以来包括该团团长、副团长在内的大部分骨干,乃至普通兵员,基本都换回去了。

这部分人员都是乌军中的“死硬”分子,在换回后又以其为骨干重组亚速部队;继恢复第12亚速机动旅后,又以该旅为基干重组了第1军团,规模反倒搞得越来越大了。

而有读者朋友也提到,其实除了这种积极要求换俘,回去后继续为乌军服役者外,还有一类乌军俘虏是走向了另外的一面——他们不仅不要求换俘,反倒还会加入俄军。

这个情况确实属实,而且也算是俄乌战争中比较有意思的一点,甚至俄军还以前乌军俘虏为主,组建了成建制的部队,再掉过头去跟乌军作战。

有部分乌军俘虏会如此选择,原因是复杂的,比如有些俘虏本来就是原顿巴斯区域的兵员,还有些则对基辅当局不满;另外俄乌的国家和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有些俘虏的思想也比较亲俄,总之确实有这么一批人选择了“再服役”。

目前俄罗斯公开的第一支此类部队,就是所谓的“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志愿营。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是乌克兰哥萨克领袖,曾在1648年-1654年期间率起义军反抗波兰统治,后于1654年与俄罗斯代表签署“俄乌合并”决议;所以俄军以此来命名乌军战俘组成的志愿营,其用意是非常直白的。

这个营组建于2023年2月,据称最早有70人参加,后来人数增加到了约200人,营长为安德烈·季先科。

安德烈·季先科此前在乌军中的服役单位不详,但据称是坦克指挥官,据他介绍该营中95%的人员为前乌克兰军人。

这些参加俄军的前乌军人员经过了俄军反间谍部门的筛选,而且从这个95%的比例来看,俄军还是放了少量骨干在该营中担任职务,一方面是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也有监视之意。

到当年10月时,规模扩大并且完成训练的“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志愿营,被划入顿巴斯武装卡斯卡德部队并参与作战。

乌克兰方面认为,俄军组建此类部队是为了对应乌军中有俄籍人员(并非来自被俘俄军,而是俄籍人员到乌克兰后编组成军)组成的“俄罗斯自由军团、志愿军团、西伯利亚营”之类的部队,以针锋相对。

除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志愿营外,俄军还组建了第二个志愿营—— “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志愿营。

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军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所以取其名为第二个志愿营命名的目的也直白得很;这个营的规模,据称也在200人以上,其组建的时间在2023年8月,晚于第一个营半年左右。

据该营的军官称,其兵员不仅来自原顿巴斯乌控区,还有利沃夫、外喀尔巴阡、日托米尔州的人。

上述两个营组建后,俄方的关注重点是其存在问题,用来在舆论上攻击乌克兰,而对于其实际的参战情况则较少提到。

一直到2024年12月时,才有介绍其战斗历程的信息。

以“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志愿营来说,参战轨迹有克里米纳森林区(谢列布良卡森林)、阿瓦迪夫卡、亚斯诺布罗多夫卡(沃夫恰河水库边的村庄)、新格罗多夫卡、谢利多沃等。

从这个作战轨迹看,“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志愿营编成后立即配属给了中部集群,并随该部转战阿瓦迪夫卡到红军城前。

在克里米纳森林区作战时,该营最大的战绩是俘虏了格鲁吉亚的雇佣兵。但这个营的主要任务不是作战,俄军还没有心大到毫无戒备的程度。

到中部集群转战阿瓦迪夫卡后,“马克西姆·克里沃诺斯”志愿营的任务才多了起来,但主要是撤离伤员、疏散平民、清理人口稠密区和反制无人机。

这些任务其实都是二线部队的职责,很显然正牌俄军对该营的存在最初是比较警惕的,直到后来合作多了才比较放心。

反倒是当被疏散的顿巴斯平民知道这支部队是由前乌军俘虏人员组成时,往往态度就不怎么友善了。

从俄军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来看,现在类似这样的部队有“几支”,而且规模还在扩充;并且俄方有意让其打着“非俄军”的旗号,反而会强调它的乌克兰属性。

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些部队就跟乌克兰那边的“俄罗斯志愿军团、自由军团、西伯利亚营”等差不多,主要还是恶心对方的目的。毕竟区区几百号、多者不过千人的规模,很难对当下的战争造成太大的实质影响。

但俄方似乎有意在设想乌军崩溃后,扶持亲俄的乌克兰武装力量,现在的这些属于尝试和试验。当然,这是它的规划和设想,至少目前来看乌军还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崩溃;我们也只是根据当前的已知信息来说明现在有这类的部队存在。

2 阅读: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