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000多字,细说衣带诏事件,看199年许都政斗之残酷激烈

熠彤说历史 2024-09-04 01:27:19

细究当事者担任的各大小官职,我们可以知道更多曹操、董承争权双方的权力格局态势。

结合多方面当时许都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得知双方更多的斗争细节。

现在我们来捋一捋这场没有硝烟的残酷激斗。

(199年的许都权力斗争)

曹操同开两府军政大权独揽

196年曹操迎天子于许都,找岔子撸了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的三公职务,自任司空,并兼任车骑将军,军政一把抓。

(196年)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罢。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后汉书·孝献帝纪》

由于袁绍不满足于太尉之职,而这个职务管理的是军事,曹操就趁机让太尉这个职位长期空缺了下来。

三公还有个管经济的司徒,继续由赵温担任。

赵温是益州成都人,故司徒赵谦的弟弟,自上三代也是出了四位三公的公族豪门出身,当时已刚好是六十知天命的年纪。

于是懂事的司徒赵温,负责筹集钱粮,提供给管建设的司空曹操花,给负责征讨的车骑将军还是曹操去打仗。

(196年开始曹操大权独揽同开两府)

大权独揽的曹操,同时开两府。

司空府是文官体系,为加强管理面,新设了郭嘉的军师祭酒等职务,以沛国老乡刘岱为副手长史。

车骑将军府作为军事体系,曹操将乐进、于禁、徐晃、张辽等名将尽收其下,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扩充车骑将军府的战力远超过朝廷禁军。

这里要提到位,在车骑将军府地位在乐进等众之上的人物,偏将军王子服,又称王服、李服。

别看偏将军在三国后期好像级别不是很高,但在曹操的车骑将军府各外姓名将还没达到偏、裨之列时,偏将军就是车骑将军曹操的重要佐将,副将的意思。

(曹操)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诸葛亮《后出师表》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李服应该就是王子服。

(偏将军王子服是车骑将军府重要佐将)

在车骑将军府,王子服位在乐进、于禁等曹操爱将之上,确如诸葛亮所说,曹操是重用王子服的。

(曹操使得)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把人才都集中到了自己掌管的军政两府,架空朝廷官僚就充个数而已。

所以,两府是曹操独揽相权,压制皇权的工具,特别是车骑将军府,是曹操控制兵权征讨天下的核心机构。

许都和车骑将军先后被夺

由于曹操地盘位于中原腹心,四战之地,使得曹操需要长年在外四处征战。

这就给了献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机会。

198年三月,击退袁术刚回许都不久的曹操,马不停蹄地发起了第三次南征南阳的张绣。

(吕布趁曹操三征张绣背袭小沛威胁许都)

同在三月,徐州的吕布就抓住机会,向曹操的豫州牧刘备所在的小沛,发起了背袭。

只要攻陷小沛,吕布便可长驱直入,直取许都。

建安三年(198年)春,(吕)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刘)备兵所钞。(吕)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刘)备。--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英雄记》

曹操退兵途中遭到了张绣西凉铁骑的追击,只得“连营”徐退,好不容易到“安众”,又遭到了事先堵住退路的刘表,和张绣的合围夹击。(《三国志·武帝纪》)

这就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所说的曹操“困于南阳”,根本无法抽身回救许都和小沛。

留在后方的夏侯惇,统兵去救过小沛,根本打不过。

(夏侯惇也无法援救小沛)

此时的许都君臣,没人敢相信刘备能坚持到曹操回来,许都城内陷入一片恐慌的氛围之中。

既然曹操留下的人无力保卫许都,就只有统一在皇权之下,众志成城以自保。

汉献帝得到了千载难逢掌握实权的机会!

董承是献帝的国丈,是可以依靠的外戚。

他的女儿此时是献帝的贵人,贵人的级别在后宫仅次于皇后,正怀有身孕,是宠妃。

董承还是献帝的国舅,有亲缘关系。

献帝幼年由奶奶董太后抚养,被称为“董候”,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

董承还是献帝东归洛阳,硕果仅存的从龙功臣。

现已官至位仅次于三公之下,金印紫绶的卫将军的高位。

所以,献帝自然是通过董承,来接管皇宫禁军、许都城防大权。

(许都危机之际卫将军董承接管防务之责)

长水校尉种辑,一说是越骑校尉,究竟是哪个官职影响不大,同属北军五校,负责宫廷宿卫。

议郎吴硕,字子兰,又被称为“将军”,这也很正常。

曹仁当时以议郎督统曹操的骑兵团,当然献帝也可以让议郎吴硕领兵。

大胆猜测一下,吴子兰很可能统领的是离献帝更亲近的卫兵。

后来董承跟王子服说,种辑、吴硕是他的亲信,也是有缘由的。

早在长安时,种辑就与荀攸、郑泰、何颙、伍琼等谋刺董卓,失败后同谋者死的死,逃的逃,种辑继续留在了长安。(《三国志·荀攸传》)

能参与这次帝国智力天团、高层士族谋杀团,说明种辑的才智名望地位出身皆不俗,而且敢干大事。

(种辑与董承原同属杨定党羽)

献帝东归途中,种辑为献帝近臣侍中,在新丰他先察觉郭汜要劫持献帝,派人报信给杨定、杨奉、董承,赶走了郭汜。到华阴时,又为杨定、董承等在献帝面前诬陷忠臣段煨,想蒙骗要挟献帝下诏攻打段煨。(《后汉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八》)

种辑先与董承同为“(杨)定党”,本就操守不佳,成为董承心腹顺理成章。

到许都之后,种辑以护驾之功被授予列侯,又以北军五校之一掌握皇宫禁军兵权,这不是个小角色。

吴硕也不是什么好鸟。

李傕掌控朝廷时,宫人缺少衣服。吴硕作为负责处理国家具体政务的尚书郎,却巴结李傕,为李傕节省布料,劝献帝不用为宫中众人添置衣服。(《后汉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八》)

从他的顶头上司尚书梁绍大骂他是“微贱之人”来看,吴硕的出身很可能不高,品行是显而易见的卑劣。

(吴子兰的记载人品欠佳)

这种才华不突出,品行不端的人,巴结曹操没有门路,能巴结上董承也算一根高枝。

董承用心腹种辑、吴硕掌握宫内禁军,许都的城防兵卫也是掌控了的,从后面曹操回许都夺走许都城防的神操作就可以看出来。

由于刘备在小沛的顽强坚守,许都无虞。曹操终于在198年七月跳出安众之围,回到了许都。

又因为小沛危急,吕布来势汹汹,曹操需要一个稳定的许都,以同仇敌忾、集中全力筹备征讨吕布的物资等准备工作。

暂时搁置下了与董承、献帝的争权。

当九月小沛终于沦陷后,曹操回许都不到两个月,便又亲率大军大举东征吕布。

一离开就又是半年多,董承的力量得到了保存,并开始在朝廷诏书中与曹操并列。

(孙)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军严当进,会(很快)(袁)术死......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199年初董承已以与曹操并列的势力存在)

袁术死于199年六月,董承于199年三月从卫将军升为了车骑将军,故该诏书下达于三月之前。

曹操于199年二月,在消灭吕布后简单稳定了下徐州,便又直接北上河内攻打眭固。

对于董承势力已存在,并越来越明面化的事实,曹操肯定是不爽的,但与眭固之战本质就是与袁绍之间的前哨战,大战在即,难以抽身回许都夺权。

199年三月,献帝和董承再次得寸进尺,撸了曹操的车骑将军之职,以董承接任。

(199年)三月,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后汉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九》

失去车骑将军之职,对曹操意味着失去了法统意义上的兵权。

正带着准备征讨眭固的兵马,突然就变成董承的了。

(董承升为车骑将军法理上夺走曹操兵权)

献帝之所以敢在曹操正统兵在外的时候夺他兵权,是深知袁绍强大,曹操还需要自己这个皇帝以凝聚人心,还不敢杀回许都直接废了自己。

不得不说献帝这招拿自己做筹码,真的很勇敢。

并且他也赌对了。

曹操确实还不敢对献帝、董承硬来,在四月消灭眭固,证实了对这支军队的绝对控制力后,立即返回了许都。

曹操夺走许都城防兵权

因为与袁绍大战在即,曹操不能简单粗暴地回许都杀掉献帝和董承。

也因为许都城内外毕竟还有很多曹操的爪牙,曹操又带着大军一起回来,闭门据守肯定不行。再说万一曹操肯做个忠臣交出兵权呢?

所以,199年四月,曹操是在凯旋的氛围中回到的许都,没爆发战争。

(199年4月曹操统兵和平返回许都)

曹操现在只是司空了,应该把兵权交还给朝廷。

但这对枭雄来说是不可能的。

(曹操)卑侮王室,败法乱纪......《为袁绍檄豫州》

他仍把兵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使得董承的车骑将军府就是个空壳子,一兵一将自己慢慢积累。

曹操这是严重败坏朝廷的法纪的。

但在这敏感关键的时刻,于曹操来说,放弃兵权就将尸骨无存,将由别人任意书写恶名。唯有依仗手中的兵权,对献帝、董承及许都城内的所有反对者,还有震慑作用。

此时的曹操,说他是奸臣、逆臣,有不臣之心,都已不为过。

但在要实力说话的时候,献帝、董承都不敢和曹操直接摊牌,双方就这么斗而不破地在许都城内暂时共存了下来。

(曹操与董承政斗开启)

一方手握强大的野战军,布置在许都城内司空府和城外;一方掌控许都城内防务兵卫,宫廷禁军。

双方要破局,就要挖对方的墙角。

董承的车骑将军职位,也并不是全无用处。

曹操那边本应属车骑将军府官的将校,也有些对曹操败乱法纪的行为不满的,就成了董承可以拉拢的对象,比如偏将军王子服。

而曹操想掌控许都、掌控百官,就需要将许都的城防兵卫大权搞到手。

豪夺必将引起许都城内的战争,袁绍大军即将南下的情况下,明显是不理智的。

那就只能巧取。

豫州牧刘备坚守小沛半年,挫败了吕布的有利局面,保住了后方的许都及献帝的安全,也为曹操保住了后方,为曹操得以反击消灭吕布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备守小沛对曹操和献帝都立有不世之功)

刘备曾为徐州之主,如果曹操信任他,他才是曹操仓促离开的徐州的最好管理者,然而曹操任命的是车胄为徐州刺史,将刘备势力带回了许都。

如何封赏立有天大之功的刘备,本就是曹操将面临的一个难题。

现在正可一举两得。

左将军,不常设。在外时,为国守边保卫国家;在朝廷时,主要负责京都的城防兵卫,即掌握都城兵权。

地位很高,金印紫绶,汉末董卓之弟董旻,及袁术、吕布生前的最高朝廷职级。

其中董旻就是以左将军之要职,为董卓控制京师长安。

刘备坚守小沛长达半年之久,有灭吕大功,正可将吕布的左将军封赏给刘备,以表彰其功绩。

(曹操妙招夺许都防务兵权)

更主要的是,可以将许都城的兵权从献帝、董承手里夺过来。

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都)。(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三国志·先主传》

曹操向献帝上表,请求封赏刘备为左将军。

这招妙,还妙在献帝还不能反对这个上表。因为刘备使许都没受到吕布的攻打,对朝廷、献帝也是立有大功的,驳回将令天下忠诚之士寒心。

刘备有忠义之名,严格来说又不算曹操的人,不如顺水推舟以拉拢之,借此给予恩惠,为献帝所用。

刘备顺利成为了左将军,掌控了许都的兵权。

(献帝同意封刘备左将军也是种拉拢恩惠)

献帝和董承,自然会对刘备表达更多的亲睐。

曹操更没闲着,对刘备更加礼遇,居然达到了出门就同车,就坐常同席的程度。

夏侯惇、张辽和曹操同过一两次车,史书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到刘备这里竟是家常便饭,礼遇之重,终曹操一生,再无人能望其项背。

但是,突如其来的热情,从来都有背后目的。

想想同乘在曹操三公级别的马车上,曹操对刘备说:“某某人很有才能,好像很适合做某某门的头领。”

同坐在一起时,曹操拉着刘备的手说:“许都某个位置需要部署兵力守卫,你兵不够我可以给你。”

刘备能拒绝吗?

(曹操对刘备的礼遇实际控制了刘备)

渐渐地许都兵权实际掌握到了曹操手里,然后曹操再派出密探活动在城中各官员住宅周围。

刘备哪怕对曹操的行为心里再不舒服,天天被如此高待遇地供着,也只能是陪笑,不敢也不好反对。

曹操的白色恐怖政策

间接地成了曹操削弱皇权的工具,与刘备一直标榜的忠君思想严重悖逆。

另外献帝、董承也一直没放松拉拢他,让他对献帝充满了深深的内疚。

虽然表面无比风光,其实人格都快分裂了,刘备宝宝心里苦啊!

谁稀罕坐司空马车,谁愿意和你曹操同席而坐啊!只想逃离这场权利斗争以自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刘备闭门种菜)

曹公数遣亲近密觇(监视)诸将有宾客酒食者,辄因事害之。(刘)备时闭门,将人种芜菁(种菜),曹公使人闚(偷窥)门。--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胡冲《吴历》

裴松之作注时结合其他史料,明确说《吴历》后面说刘备借种菜逃离许都是错的。

但这条记载却不是空穴来风。

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为袁绍檄豫州》

在许都,曹操派出亲近密探,监视城中官员将领有没有聚会的,发现了就找个事除掉。

官员们不仅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会招来杀身之祸,就连私下里表露出对曹操的不满,都会被找个理由杀掉。

这使得百官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碰到就只敢用眼神打个招呼。

(曹操搞白色恐怖迫害有反对嫌疑的官员)

袁绍将南下,形势紧迫,曹操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稳定许都,可以理解。

看得出来曹操已通过刘备的“左将军”,掌控了许都的大局,献帝和董承处于了劣势。

出于各方面的原因,纠结的刘备选择了闭门种菜以自保。

但即便是刘备想种菜蛰伏,曹操也不放心他,派去了人监视。

衣带诏

曹操虽然掌握了许都的控制权,但主要还是通过刘备来实现的。

并不是说刘备就因此失去了对许都城防兵卫的掌控。

献帝和董承一如既往地拉拢刘备,虽然城中百官都不敢见面说话了,但董承和刘备依然保持有单独见面的机会。

一天,董承见对刘备的感情铺垫差不多了,再次与他单独见了面。

(董承以衣带诏请刘备主导诛杀曹操)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让刘备)当诛曹公。先主未发。--《三国志·先主传》

这里的“辞”是“告诉、告知”的意思。

“当”是“承担”的意思。

“发”是“举事,发难”的意思,在这里指对曹操动手,不是出发的意思。

董承此时与献帝命运与共,”密诏“当然为真。

至于是不是缝在“衣带”里传出来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

臣(刘备)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曹)操,机事不密,(董)承见陷害,臣(刘备)播越失据,忠义不果。

这段摘自是219年刘备进汉中王时,给献帝的上表。

(衣带诏事件后刘备一直以奉诏讨曹自居)

以当时许都的局势,这“衣带诏”没什么好怀疑的。

而是看刘备敢不敢站在对皇权“忠义”的一方,毕竟那个时代皇权代表的就是正义。

虽然董承也不是什么好人,在献帝东归途中表现出了不少劣迹,但他现在是站在献帝一边的。

正因为刘备在大是大非上不含糊,蜀汉才在演义中化为了正义的化身。

他不但同意参与谋诛曹操,还答应了做直接举事执行的人。

就像当年为王允杀掉董卓的吕布。

但是,刘备却迟迟没有行动。

为什么呢?

刘备的犹豫纠结

刘备并不是没有机会对曹操动手。

关羽对刘备夹在曹操、董承之间的苦恼,及衣带诏的事肯定都知道。

又看到献帝被曹操欺负,曹操败乱法纪,其白色恐怖的高压政策不得人心,甚至还派人监视他们。

(关羽在许田围猎时准备杀曹操)

于是,在一次曹操带着刘备一起狩猎的时候,关羽打算趁机杀掉曹操。

后先主与(曹)公猎,(关)羽欲于猎中杀(曹)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太平御览》引《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

但刘备考虑到曹操死后,董承才能不及曹操,又是利益熏心之徒,天下将更乱,便没准许。

这里有个八卦讲。

说起来,曹操对关羽有夺“妻”之恨。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曹)公,(吕)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秦宜禄)妻,公许之。临破,(关羽)又屡启于(曹)公。(曹)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关)羽心不自安。--裴注《三国志·关羽传》引《蜀记》

(曹操对关羽有夺杜氏之恨)

围攻吕布的下邳之初,关羽就向曹操请求破城后娶秦宜禄之妻杜氏,曹操答应了。

待城将破时,关羽又连续请求了多次。

曹操就怀疑这杜氏肯定姿色不一般,等破城后,就将她先带来看看,结果一看迷上了,就自己纳为了妾,这让关羽心里很不舒服。

这事在裴注《三国志·明帝纪》引《献帝传》也有记载,也不是空穴来风。

不排除关羽想杀曹操,有那么一点点个人私怨的成分。

但二哥肯定还是想帮刘备执行“衣带诏”除掉曹操,主要还是为的主公和对朝廷、献帝的忠义。

不过,刘备考虑到了天下苍生,于是犹豫纠结了下来,迟迟没对曹操动手。

闻雷失箸

曹操对刘备不放心,监视归监视,拉拢礼遇还是在继续。

这天曹操设宴,刘备大概率又是与他同席而坐。

曹操悠闲地和刘备聊道:

“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刘使君和我了。袁绍之辈,算不上英雄。”(《三国志·先主传》)

“使君”是对州牧、刺史的当面称呼。

说明左将军刘备,在京城许都继续兼任着豫州牧。

高人说话,半真半假,又往往语带双关。

在这政斗正激烈的时候,做透明人才是安全的,被曹操视为和他一样的英雄,能是好事?

加上参与了衣带诏的刘备,本就心中有鬼,听到不知是曹操发觉了什么,还是在试探。

以至于正在吃东西的刘备,一听到这话,吓得割肉的匕首和筷子,都掉在了地上。(《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捡筷子体现了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急智)

也许曹操并没发现衣带诏的事,可不能不打自招了啊!

还好当时响起了一声惊雷,刘备反应很快,掩饰道:

“孔子说‘遇到迅雷暴风,使人改变脸色’果然如此。一声雷的威力,可以达到这种地步!”(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华阳国志》)

“迅雷风烈必变”这句话出自《论语》,刘备情急之下,摘章引句张口就来,学问还是不差的。

还好曹操确实还不知道衣带诏的事。

刘备虽然靠着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敏捷的反应,将曹操糊弄了过去,但是也意识到必须下决心除掉曹操了。

再不动手,这样下去,自己迟早完蛋。

(刘备为自保下定决心对曹操动手)

(刘备)遂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三国志·先主传》

这次刘备是真上心了。

与董承及他两个掌管禁军兵权的心腹种辑、吴硕,还有埋伏在曹操阵营的王子服,一起谋划举事方案。

王子服编制上本就属于车骑将军府,被董承拉拢过去了也算顺理成章。

但他在这种局面上肯定不敢直接脱离曹操,自然还在曹操身边做事。

加上刘备掌管城内防务兵权。

别看董承这几个人不多,却都分布在许都各要职,也是经过了精心策划,不是乱找的。

但是很快,曹操派来人传令,让刘备去徐州拦截袁术。

(还没来及动手刘备被曹操派往徐州)

刘备这个主要担当被调走,举事谋刺曹操的计划,又被耽误了。

将刘备调离许都

对曹操来说,刘备与董承一党还是走得太近,无法驾驭,是个不安定因素。

即使也派去了人监视刘备,又偶尔敲打试探,曹操仍然无法安心。

还是要把许都的城防兵权直接掌握到自己手里才行。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刘备)督朱灵、路招要击(袁)术。--《三国志·先主传》

注意是曹操“派遣”刘备去拦击袁术,和《武帝纪》一致。

并不是刘备主动申请的。

后来,刘备以“左将军”之职纵横南北,即使背叛了曹操,很长时期里并没被曹操撸掉。

(曹操以支走刘备彻底夺取许都城防兵权)

也就是说,刘备一直名义上仍是许都朝廷负责城防兵权的最高长官。

这又是曹操的一个骚操作。

曹操的人一段时间内,资历地位能担任左将军的不多,再加上献帝也不愿意批。

把刘备这个“左将军”支离许都,曹操的人就能以较低的官职,牢牢控制住许都的城防兵卫。

时任曹操司空府长史的王必,后来就以丞相府长史之职,督许都防务。

当然,聪明的刘备是明白曹操的用意的。

所以,袁术死后,朱灵、路招都返回了,刘备能继续留在徐州,不回许都给曹操添堵,曹操也不催。

这就是默契,这就是懂事。

刘备本就对杀曹操犹豫不决,之所以后来下决心是为了自保,现在有机会离开许都这是非之地了,还冒风险杀曹操干嘛?

(刘备离开许都避开旋涡是更好的选择)

于是谋划了一个取徐州方案,以与董承等人里应外合。

199年六月,左将军刘备率军离开许都。

程昱、郭嘉、董昭(《三国志·董昭传》)先后劝阻曹操别让刘备统兵外出,等曹操意识到确实存在这个漏洞时,派人去追时,已经追不上了。(《三国志·武帝纪》)

王子服接替刘备

当刘备离开许都,董承一方实力彻底沦为了劣势。

除了继续执行谋刺曹操的方案,也没了更好的翻盘办法。

谁来接替刘备,担当主要动手的人呢?

王子服虽在曹操身边效命,但作为名义上隶属董承的车骑将军府的较高级别将领,董承是有权叫他去述职的。

这就给了他俩私下密谈的机会。

(董承找王子服接替刘备)

(董)承等与(刘)备谋未发,而(刘)备出。(董)承谓(王子)服曰:"郭多(郭汜)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秦庄襄王)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王子)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董)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王子)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董)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献帝起居注》

董承对王子服说:

“之前在长安,郭汜以几百兵,搞垮了李傕几万人的霸权,你我现在面临的局势一样!昔日吕不韦,必须要借助秦庄襄王子楚才能获得显贵,如今我和你也是一样的。”

董承一生逐利,深知人性的弱点,对王子服以利诱之。

昔日吕不韦借助秦庄襄王,现在董承和王子服当然是要利用失势的汉献帝掌权。

可见王子服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忠义之人。

(王子服不敢轻易接手主导)

也暴露了董承对献帝主要还是利用关系,假如他争权获胜,献帝仍逃不过傀儡的命运。

这也正是刘备先前不肯杀曹操的原因。

刘备与董承、种辑、吴硕、王子服之徒,本不是一种人。

当董承对王子服表达了让他接替刘备,主导杀曹之意后,王子服有很大的顾虑,推辞道:

“我不敢担此大任,况且手里兵实在太少了。”

董承说道:

“只要干掉了贼首曹操,以我车骑将军之位名正言顺地拿回他的兵马,难道还不足以成事吗?”

王子服又问:

“如今京师里还有其他帮手吗?”

这说明当初刘备下决心杀曹操时,并不是这伙人凑在一起密谈,而是只有主使者董承,和主导者刘备知道所有人,其他人互不知道有哪些人参与。

保密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王子服听说有种辑吴硕参与后答应下来)

董承告诉他:

“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的心腹之人。”

现在王子服是负责举事的人了,可以让他知道有哪些参与者了。

王子服听到有这两人,才答应了下来。

说明种辑、吴硕的实力不容小觑,才会让王子服有了较大的把握。

但接后半年时间,曹操又是大多时间在外布防,以准备与袁绍的大战,董承、王子服一党没找到合适下手的机会。

谋泄事败

一眨眼到了200年正月。

即使董承等人很注意保密,但谋刺计划还是被曹操知道了。

此时曹操对后方许都的掌控已经牢固,袁绍大军南下基本准备就绪,对董承一党立即采取了雷霆手段。

(许都的参与者都被诛尽三族)

献帝还有利用价值,这事只能定性为董承、刘备等作乱。

诛杀在许都的董承、种辑、吴硕、王子服等,并夷三族。

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在三族之内,虽怀有五个月身孕,献帝多次苦苦请求,都没能保住被杀。(《后汉书·皇后纪》)

这也算是曹操对献帝的敲打。

(怀五个月身孕的董贵人也被株连杀害)

在徐州的刘备,也在这个月被曹操打败,关羽等投降曹操,妻儿被俘,部众溃散,刘备踏上了长时间的颠沛流亡之途。

杀董承之后,曹操并没再拿回车骑将军之职。

袁谭在202年还曾自号车骑将军。

曹操保持现状,违背汉制以三公直接掌兵,奇奇怪怪地在司空府基础上加入军事幕府的结构,从而形成了霸府。

直到208年废三公恢复丞相,才以丞相府让这种不合礼制的结构合法化。

这也是曹操长期“败法乱纪”的一个表现。

衣带诏对刘备及诸侯的影响

衣带诏事件虽然结束,但影响却比较深远。

刘备作为衣带诏硕果仅存的参与者,是直接受益者。

小沛抵抗吕布半年之战,豫州牧任上对汝南、沛国的稳定治理,及在许都曹操对他的殊遇,确实让刘备现在的声望地位大幅度得到了提升。

但再次丢失徐州后仓皇奔逃,这些虚名并不足以让袁绍、刘表、刘璋等强力诸侯高规格对待。

他们看中的是刘备的什么呢?

我们注意看,袁绍及二刘礼遇刘备的时机,都是在他们和曹操翻脸之后。

当然看重刘备的是他身上的政治价值。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的对手从袁绍到刘表都很被动。

但刘备带来的是献帝诛杀曹操的诏令,这就让这些诸侯和曹操抗衡的性质,不再是曹操方宣传的逆贼,而是受皇命“清君侧”。

使之师出有名,有了与曹操抗衡的正义性、合法性。

不再那么被动。

(袁术的败亡让诸侯们看到以称帝与曹操抗衡风险太大)

我们再看看接收刘备的行为,给当时这些大诸侯带来了多大的改变。

袁术之所以称帝,主要也是为了另起炉灶,与曹操的挟天子抗衡。

这在当时,几乎是在政治上对抗曹操的最好办法,但袁术的例子足以证明,这个办法风险实在太大了。

即便在袁术败亡后,诸侯们仍没有更好的办法,仍在这条道上尝试。

199年袁术北上,要将玉玺献给袁绍,为什么袁绍很高兴?

这足以证明袁绍当时有再一次称帝的打算,几年前已有一次试探时因下属反对而放弃。

而刘表在200年平定荆南三郡张羡之叛后,也是郊祭僭越试探。(《三国志·刘表传》)

不是他们都有皇帝瘾,都因为怕和 吕布一样无辜地被曹操扣上一个“为(袁)术”的逆贼名头啊!

(诸侯们迎刘备奉献帝诏讨曹取代了称帝之风)

现在得知刘备带着皇命,只要接纳刘备就在政治上不落于曹操下风了,干嘛还要去干僭越称帝高风险的事?

故,衣带诏事发之后,汉末诸侯僭越称帝之风嘎然而止,直到献帝被曹丕所废。

2 阅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