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2012年的北京法庭上,一名年仅20岁的被告站在审判席上,满脸微笑,没有一丝紧张或恐惧。
他并非无辜,而是涉嫌杀害一对母子的“杀人魔”,然而在庭审过程中,他没有为自己辩护,更没有道歉,而是向法官深深鞠躬,请求判他死刑立即执行。
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为什么选择用犯罪结束自己的生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求死心切庭审当天,马金库身穿一身朴素的囚服,被法警押入法庭,他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走向被告席,却毫无畏惧之色。
他歪坐在椅子上,嘴角还挂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冷笑,当法官提醒他注意态度时,他仅仅调整了一下坐姿。
死者家属情绪崩溃,马金库也只是抬起头,没有表现出任何悔意,仿佛整个法庭的严肃气氛与他无关。
马金库杀害的是公司老板的儿媳尹女士及她两岁的孩子,起因竟然是尹女士命令他修灯泡和哄孩子。
这样的琐事本不该演变成血案,却因为积压的愤怒,让他一时失控,将一把斧头挥向了母子二人。
最后陈述环节,马金库在所有人屏息的注视下,缓缓站起身来,他向法官深深鞠了一躬,随后用冷静而清晰的声音说道:
“我希望法官能尽快判决本人死刑立即执行,谢谢!”语毕,他再次低头,鞠了一躬。
这样的反常行为并非没有原因,在其辩护律师的陈述中,马金库的童年经历被逐渐揭开。
童年阴影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而马金库的童年却充满了裂痕和阴影。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钱宝生嗜赌成性,母亲樊守丽在长期的家暴中苦苦挣扎。
原本应该是孩子保护伞的父亲,却成为了最早伤害家庭的那个人,赌博、酗酒、家暴,钱宝生的恶习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家庭生活。
面对这样的环境,母亲最终选择了离开,但这一决定却让年仅一岁的马金库独自面对父亲的暴怒与无尽冷漠。
父母离婚后,马金库被判给父亲抚养,但“抚养”一词在他身上几乎没有意义。
钱宝生对孩子不闻不问,不但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还将所有的怒气发泄到生活中的新伴侣和孩子身上。
很快,钱宝生再婚,而这位继母不仅没有给马金库带来任何温暖,反而成为了他童年中最深的梦魇。
继母不止一次地殴打他,甚至直接导致他的左耳失聪,四岁的马金库已经在身体和心理上同时承受着双重的伤害。
更为讽刺的是,他父亲在一次赌博中,因几块钱的争执,钱宝生失手杀害了一名朋友被判死刑。
失去父亲的家庭,成了继母宣泄情绪的工具,马金库被无情地赶出家门,在外流浪,直到被警方发现,才联系到了远在黑龙江的亲生母亲樊守丽。
樊守丽带着他改名换姓,希望可以为他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尽管她努力为马金库创造一个稍微安稳的环境,但命运并没有给予他们太多的善意。
樊守丽后来再婚,但新的继父对马金库并不友善,甚至将他视作家庭的负担。
尽管马金库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多次拿到奖状,但这并没有改变继父对他的看法。
在学校里,马金库也没能找到归属感,因为父亲的罪行,他被同学贴上“杀人犯儿子”的标签。
他不得不承受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双重压力,少年时代的马金库逐渐变得孤僻,多疑,对生活的希望一点点耗尽。
他的人生仿佛从未见过阳光,破碎的家庭,长期的虐待和孤立,让他在成长中逐渐失去对人性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些创伤伴随他的一生,最终将他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犯罪之路2011年,20岁的他来到北京,在一家商贸公司做搬运工,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他,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体力。
在这家公司里,他每天重复着单调而繁重的工作,老板对他呼来喝去,同事对他缺乏尊重,马金库始终在卑微的环境中生存。
每天从早干到晚,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公司对他的要求没有底线,哪怕是休息日,马金库也常被老板随时召唤。
当他稍有怨言,换来的只有冷嘲热讽甚至威胁,日复一日的压抑和委屈让他积攒了无数的愤怒,但为了生存,他只能选择隐忍。
2011年5月22日,一个普通的周日,按理说这天应该是马金库难得的休息时间。
然而早上6点,老板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命令他立即起床卸货,卸货后,已经是早上8点,疲惫的他只能无奈地接受公司准备的早餐。
到了晚上,原本已经筋疲力尽的马金库刚准备躺下休息,又被老板的儿媳尹女士喊去修灯泡。
尹女士不仅态度冷漠,还命令他哄孩子,马金库拒绝了,尹女士却直接呵斥他就是个打工的,叫干啥就得干啥!
一句话点燃了马金库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两人争吵起来,从语言冲突升级为推搡,紧接着变成了肢体冲突。
愤怒的马金库看到墙角有一把斧头,抄起它就向尹女士的头上砸,孩子的哭声和她的喊叫让他彻底失控。
他闭上眼睛,挥舞着斧头疯狂砍了二十多下,直到母子俩再也没有声响。
随后他换了衣服,翻遍公司办公室、老板的房间和尹女士的住处,偷走了3000余元现金、银行卡和手机。
他开走了老板的轿车,却因为不熟悉驾驶技术,在高速公路上与其他车辆飙车时撞上护栏。
无奈之下他丢下车,又花了2000元打车返回黑龙江老家,他的计划是见母亲和妹妹最后一面,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警方的迅速追捕让他没有机会实现这一计划,第二天他就在老家被抓捕归案。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年轻人会因为这么小的矛盾杀害无辜的母子。
有人认为他天性冷血,漠视生命,也有人将他推向了“社会压迫的受害者”角色。
但马金库的犯罪轨迹是一场逐步升级的悲剧,从无助的忍耐到绝望的反抗,他的行为既是对个人命运的不满,也是一种对社会规则的极端反叛。
马金库选择了以犯罪来结束自己的生活,却将无尽的伤痛留给了另一个家庭,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悲剧。
面对死者家属的谴责,他没有表现出一丝悔意,面对法庭的质询,他淡然地请求“判我死刑,立即执行,谢谢”。
法院经过长时间的审理,最终在2013年12月11日作出判决:马金库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法官指出,他的行为性质极为恶劣,但考虑到其特殊的成长经历,以及案件的非预谋性,依法适用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2016年马金库的刑罚被减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限制减刑。
他的冷漠与抗拒并非天生,而是多年压抑、创伤和漠视共同铸就的结果。
无论如何,这场法律的审判,不仅是对马金库个人的裁决,更是一次社会对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公平的集体反思。
结语马金库的一生如同一个无法扭转的悲剧,从破碎的童年到压抑的成年,再到血腥的犯罪,他用一生践行着无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注脚。
这起案件背后是家庭暴力的隐痛,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长期忽视。
一个人从懦弱到失控的距离并不遥远,而那些未被关注的心理伤害,终将以更为惨烈的方式回应社会。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大庆网警在2018年10月9日《五常男子20多斧砍死雇主及其2岁儿子,庭审时他在笑!》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在2012年3月2日《青年砍死一对母子庭上求死 受审时面带笑容(图)》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在2012年3月2日《嫌犯冷血杀人微笑受审 道谢称请快判我死刑(图)》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