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再次引爆全球科技圈。其新一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2以1.7米身高、70公斤体重、20小时续航的硬件参数,叠加3倍于前代的计算能力,刷新了行业天花板,这意味着它能够更快速、精准地处理各类复杂任务。而就在上个月,Figure AI 刚发布了革命性技术突破 —— 端到端模型 Helix,首次实现视觉、语言、动作的深度融合,以200赫兹高频实时控制机器人上半身35个自由度,精准抓取玻璃杯、异形工具等数千种“陌生”物品,甚至能指挥两台机器人协作搬运重物。
这场技术“双连击”,不仅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与家庭,更预示着机器人“通用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如英伟达科学家Jim Fan所言:“这是具身智能的‘iPhone时刻’。”
一场颠覆认知的“机器人觉醒”
(一)硬件性能的全面升级
Figure 02 在硬件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提升。其 1.7 米的身高和 70 公斤的体重设计,使其在外形和负重能力上更具优势,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工作场景。2.25kWh 的电池容量可实现 20 小时的超长续航,极大减少了充电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适合长时间不间断工作的场景,如工业生产线上的连续作业。计算能力提升至前代的 3 倍,为其强大的运算和处理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使机器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快速做出准确决策。
在应用场景方面,Figure 02 已成功部署于宝马工厂,负责汽车生产中的零部件分拣工作。数据显示,其分拣效率相较于传统人工分拣提升了 32%,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并且,Figure AI 目标明确,计划在 2029 年出货 10 万台。
(二)Helix模型——一场机器认知的“寒武纪大爆发”
Helix 作为首个视觉 - 语言 - 动作(VLA)双系统架构,其带来的变革堪称机器人领域的一次认知革命。它能够将视觉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直接转化为物理动作,这一创举使得机器人具备了识别并操作数千种未见物品的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机器人能够准确识别玻璃杯、异形工具等各种形状、材质的物品,并且无需重新训练即可完成相应的抓取、搬运等操作。这一特性极大地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任务,真正迈向了通用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在协作能力方面,Helix 支持多机器人协同作业。以两台机器人同步搬运重物或组装设备为例,通过系统的智能调度与协作,其工作效率相较于单台机器人作业提升了 4 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多机器人协同作业能够实现更复杂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的精细化程度和整体效率,为大规模工业制造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模式。
此外,Helix 还具备去中心化部署的优势,它完全依赖本地 GPU 运行,即使在断网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这一特性使得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了因网络故障等外部因素导致的工作中断。
从技术突破的本质来看,Helix 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成功实现了视觉感知、语言理解、动作执行的闭环控制,整个过程延迟低于 100ms,几乎达到了实时响应的水平。在实际案例中,两台 Figure 机器人在协作搬运重物时,能够通过视觉感知对方的位置和动作,通过语言指令进行沟通协调,最终精准完成搬运任务,甚至在搬运过程中会相视点头示意,仿佛具有群体进化能力,展现出高度的智能协作水平。数据显示,Helix 支持零样本泛化,可操作 3000 + 种未训练物体,这种强大的泛化能力使得机器人的技能扩展速度远超传统方法,为家庭服务、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等众多领域提供了通用解决方案这一技术路径彻底颠覆了机器人技能扩展曲线——从传统编程的“缓慢爬坡”转向语言指令驱动的“陡峭增长”。
Figure AI 与宇树科技:技术路线的差异化角逐
当Figure AI以“软件定义机器人”突进时,中国厂商宇树科技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其2024年发布的Unitree G1(售价9.9万元起),以硬件创新为核心:
Unitree G1 在运动性能方面表现卓越,它支持 720 度回旋踢、动态站起等高难度动作,关节扭矩达 120N・m,展现出强大的动力输出和灵活的运动能力。然而,在自由度方面,Unitree G1 仅拥有 23 个自由度,相较于 Figure AI 的 Helix 模型控制的人形机器人上半身 35 个自由度,在动作的精细度和复杂程度上稍显逊色。较低的自由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控制复杂度,但也限制了机器人在执行一些需要高度灵活操作任务时的表现。
宇树科技的 Unitree G1 搭载深度相机和激光雷达,具备一定的环境感知能力,并且支持力控灵巧手操作易碎物品,在工业物流和教育等特定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语义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方面,相比Figure AI 的 Helix 模型通过视觉 - 语言 - 动作的深度融合,Unitree G1 把这方面的工作显然交给了第三方公司去继续研发。Figure AI试图用AI模型降低硬件依赖,而宇树延续“硬件优化+垂直场景”策略。这种差异背后,是产业生态的深层博弈。形象一点说,宇树试图打造机器人领域的安卓,而figure ai更想做ios。
资本狂潮下的“生死时速”
Figure AI 在资本市场上可谓一路狂飙,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宠儿。2025 年,Figure AI 在 C 轮融资中估值高达 400 亿美元,令人惊叹的是,在短短 15 个月内,其估值增长超 15 倍,迅速跻身全球未上市 AI 公司前三。
英伟达、亚马逊、特斯拉等行业巨头纷纷参与 Figure AI 的投资,这些巨头的站台不仅为 Figure AI 带来了巨额资金,更重要的是,借助巨头们在产业链中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Figure AI 能够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获得全方位支持。与国内企业相比,Figure AI 在供应链整合方面拥有碾压式优势,能够更高效地获取优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反观国内,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电机(鸣志电器)等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宇树虽在运动控制上领先,若无法突破“软硬协同”瓶颈,或将困于中低端市场。
未来十年,谁主沉浮?
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竞争,将是泛化能力与垂直场景的平衡之战。Figure AI的Helix模型已打开家庭服务的大门,而宇树的G1则在工业场景扎下根基。这场“大脑”与“肌肉”的较量,或许没有唯一胜者——正如智能手机时代iOS与安卓并存,未来机器人生态亦将呈现多元化格局。
对中国企业而言,唯有打通“核心部件自主+AI模型迭代+场景数据闭环”,才能在万亿级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毕竟,在这场“硅基生命”的进化赛中,没有退路,只有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