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常驻嘉宾蒙曼受邀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开展“曼行安庆”系列文化活动,以诗词为引,解读安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滔滔江水之畔,蒙曼教授凝望着波澜壮阔的江面,娓娓道来安庆作为咽喉要地的关键地理位置。“一枝塔影认宜城”,坐落在长江边制高点的振风塔直戳云霄、傲然挺立,蒙曼教授直呼“万里长江第一塔,过了安庆不看塔,足够巍然哪!”该塔高82.76米,为八角、七级、中空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振风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来到安庆市独秀园,蒙曼教授驻足于纪念《新青年》创刊110周年展板前,朗读回味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对青年的六点期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列馆里,蒙曼教授深入了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事迹,并表示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身上最能体现出安庆人的“壮气”。行至陈独秀墓前,蒙曼教授一行怀着崇敬之情敬献鲜花、庄重鞠躬。远处,陈独秀先生的雕像执卷远眺,仿佛在吟诵着百年时代强音——“德先生”“赛先生”,在回味着国人的觉醒年代、民族的寻道图强。
华灯初上,安庆古城在暖黄与霓虹交织的光影里,缓缓揭开夜的帷幕。始建于明隆庆五年的倒扒狮街,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依然散发着古朴而典雅的气息,蒙曼教授踏着青石板步入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沿途参观,在静心古琴舍,蒙曼教授与国乐大师方锦龙以琴音为媒,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表达,为古城增添了一抹文化色彩。
“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在安庆,黄梅戏的悠扬旋律如同清泉,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安庆地标性建筑“小辞店”中,蒙曼教授对话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围绕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深度交流,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精彩碰撞。随后,蒙曼教授一行走进再芬黄梅公馆沉浸式观赏黄梅戏表演。再芬黄梅公馆由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旧址改建而成,是安庆传承发展黄梅戏戏曲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这方舞台不仅见证着青年黄梅戏演员的成长,还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会客厅,迎来送往八方宾客。
此次“曼行安庆”系列文化活动,特邀蒙曼教授以其专业视角梳理、解读安庆的历史文化脉络,旨在激活“文化力量”,广泛传播安庆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提升安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汤娜 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