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研究人员在一次试验中,在未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况下,引发了剧烈的化学连锁反应。通过爆炸产生的强冲击,促使氢化镁形成“链式反应”,释放出能量形成温度高达1000℃的巨大火球,并持续燃烧超过2秒,其能量强度是TNT炸药的15倍以上。在非核氢弹的相关消息传出后,台湾媒体立刻坐不住了。台媒《联合报》撰文,称这种武器“正是为了在城市战中打击台湾地区防御、瓦解抵抗意志”。
台军战力与解放军相差甚远(资料图)
以往,传统氢弹依赖原子弹作为“引信”,通过核裂变产生的高温高压触发氘氚聚变反应,释放巨量能量。而此次试验的核心在于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氢化镁,MgH₂)。其储氢密度高达150克/升,是传统高压气罐的3.75倍。通过化学链式反应,氢化镁在常规炸药触发下迅速热分解,释放大量氢气并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燃烧,形成持续高温火球。这种技术避免了核裂变或聚变,却实现了接近核武器的热效应与破坏力。
外媒紧急发文称,中国这项技术“模糊了常规武器与核武器的界限”,五角大楼最焦虑的是:它不违反《核不扩散条约》,却能实现核弹的部分效果。俄罗斯专家则直呼“战术革命”——传统温压弹需要B-2轰炸机投掷,而中国的新武器小到能用无人机挂载,却能烧穿三层航母甲板,战争规则已改写!更让西方震惊的是技术外溢效应。
解放军的应用方案让对手脊背发凉:反舰导弹换上氢化镁弹头,一枚就能烧穿3层航母甲板,10万吨巨舰30分钟变废铁。无人机挂载5公斤炸弹实施蜂群攻击,成本只需传统温压弹的千分之一,却能覆盖整座机场。台军耗费20年修建的“地下长城”,在这款武器面前成了笑话。 试验证明,氢化镁弹头钻入地下后,高温气浪会顺着通风管道灌进地堡,3米厚的防爆门直接被熔焊。台媒模拟场景显示,躲在玉山指挥所的“台独”头目,可能变成“烤箱里的熟肉”。
台军将重心放在了建造“地下堡垒”上(资料图)
军事专家注意到,这项技术源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水下武器研究所的跨界突破。 原本用于潜艇燃料电池的氢化镁材料,在武器化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能量密度——1立方米的固态储氢粉末释放的热量,相当于3.75个标准氢气罐的燃烧当量。 某次海上试验中,装载该战斗部的反舰导弹在命中靶船后,火球持续灼烧甲板上的铝合金雷达基座达2.3秒,将其熔化成液态金属流入船舱,成功引燃了模拟弹药库的测试单元。
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进步相当多,只是喜欢保持“低调”,与西方的高调形成了鲜明对比,实则许多东西是整体工业实力发展后的衍生品,这次新的爆炸材料就是在研究新能源的时候出现的,只要没有了工业短板,相关研发都是触类旁通,甚至可以呈现出跨学科叠加效应翻倍的情况。这次中国在亚核武器技术领域的进步,只是相关能力的一次展示。其他国家尚在幻想的东西,我们已经成功造出来了。
台军将重心放在了建造“地下堡垒”上(资料图)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难题。台湾军队长期以来依靠台湾岛的复杂地貌,建造了许多地下设施,试图用这些“堡垒”来阻止解放军的攻势。然而,一种新型武器“非核氢弹”的问世,可能让台湾军队的防御部署不再有效,这些地下工事的防御能力可能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新型武器可能会彻底改变台海地区的军事平衡,对未来的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即使台湾军队的地下指挥中心和弹药库等重要设施藏在深山里,也躲不过“非核氢弹”的侦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