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加‘老’字的菜就老得正宗吗?
”这是在某个饭局上,朋友们讨论“过油肉”的时候抛出的一句戏谑话。
对于外地人来说,过油肉早已成为山西的一道经典名菜。
这道菜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从宫廷菜到地方名菜再到家常菜,每一阶段都有它的故事。
三晋一味:过油肉的历史渊源过油肉,这道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是平定州厨师在宫廷中为皇室烹调的。
那时候的过油肉被认为是一道高贵的菜肴。
2018年,中国菜首次发布会,三百多道地域经典名菜里,就有了过油肉的身影。
到现如今,放眼山西各地,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小馆子,你都能找到这道菜。
有趣的是,随着地域的不同,过油肉也被冠上了不同的名字。
例如,在平定县,它就叫“老平定过油肉”;在阳泉市,这道菜变成了“老阳泉过油肉”;而太原人则自豪地称之为“老太原过油肉”。
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对传统味道的坚持。
美味的回忆:初尝过油肉的童年记忆小时候,第一次吃过油肉是跟着老妈去下馆子。
那时候日子艰苦,能吃上一顿馆子实属不易。
我记得那是在忻州城的一个小国营饭店,叫大街饭店。
老妈带我点了一个小盘过油肉和一个大葱烧豆腐。
那时候的过油肉真叫一个香啊!
色泽金黄艳丽,味道咸鲜略带醋意,肉片外软里嫩,芡汁不薄不厚。
每一口,都是味蕾的满足。
记得老妈吃了两片肉,就把盘子推给我,说“孩子,吃肉!
”,自己则专注于吃豆腐。
那时的我们,家里穷,但老妈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这种美味在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
那碗过油肉,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我和老妈之间无数温暖回忆的一个载体。
如今,回想起那时候的味道,我总觉得有一种隐隐约约说不上来的特殊香,那其实是山西老陈醋独特的味道。
变化与坚持:过油肉的现代变化与传统味道如今,过油肉已经被演绎出了各种版本,什么土豆过油肉、白菜过油肉、尖椒过油肉,甚至还有孜然过油肉和麻辣过油肉。
虽然变化多端,但传统的老味道却越来越难找。
某次我在太原一家老字号饭店,点了一盘过油肉。
配菜大葱、笋片加木耳,虽说还原了传统配方,但却少了那一股地道的汤汁味道。
可能是饭店为了追求效率,使用的食材和烹调方式和过去不同,于是味道也就不同了。
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不少地方为了迎合市场,甚至使用色拉油或者素油来代替传统的猪板油,这样一来,过油肉就完全失去了原本的特色。
传统的过油肉,里脊用的是猪的小里脊,也叫内里脊,需要的是那种跟猪板油连着的嫩肉。
而大油,即精炼的白花花的猪板油,是成就它美味的关键。
年夜饭的套路:档次酒店的实际体验有一年,我们全家决定在最档次的酒店吃年夜饭,想着怎么也要有些档次。
在微信上看到经理发来的菜单,对于四五种红彤彤的套餐以及少量的点菜菜单,怎么看都觉得不太满意。
于是,我打电话给餐厅经理,想在套餐菜单之间调调菜品。
结果却发现,原来套餐菜品只能加价换菜,不能减价。
当时也没多考虑什么,就按她的原话预订了。
所以,当我们高高兴兴地去赴宴时,完全没料到冷盘冷,热菜也不热。
特别是那盘速冻显然的鲅鱼馅饺子,还有些白不拉叽的梅菜扣肉,都让人大失所望。
比起我童年记忆中的那个大搪瓷缸子的过油肉,这档次酒店的味道实在是令人失望。
结尾:通过几次不如人意的饭店体验让我反思:现代饮食的多样化固然好,但是真正的美味,不仅仅是在高档的酒店里,更多是在那些遵循传统、用心烹饪的家庭厨房里。
在口味多变的餐饮市场中,虽变化万千,但总还是离不开对那一口“老味道”的执着和追寻。
正如生活中千姿百态,但许多人心中最念念不忘的,往往是家里厨房里的那一锅饭,那一道菜。
那种熟悉的味道,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承载着深厚亲情和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对于我们这些吃货来说,最执着的,仍是那股来自过去、来自家庭的朴实无华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