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用户和市场之变,腾讯在线视频王娟向业界释出哪些信息?

影视独舌 2025-02-21 10:48:39

编者按

昨天上午,《影视独舌》刊发了《孙忠怀开春演讲,腾讯视频升级创剧方法论》一文,结合演讲内容,对腾讯视频在过去几年间化被动为主动,对抗商业不确定性的平台战略和系统化运作进行了详细梳理,在业内形成了广泛转发。

下午,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又在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做了题为“穿越周期,唯有好内容”的平台发布,围绕着2025年“用户要什么”和“平台要什么”两大话题,勾勒了剧集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平台的基本内容架构。

在剧集遭遇重大挑战的这一年里,观众的视听需求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平台和从业者将如何应对?在长短之争的背景下,腾讯视频的长剧集完播率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提高完播率的“胜负手”究竟是什么,长视频平台又将给微短剧带来哪些机遇?从业者应该如何在市场变局中精确找到自身的内容定位?

王娟在讲话中发表了“保精品产出、促后验激励合作、增微短剧投入”的平台内容策略,这不仅是腾讯视频在市场嬗变形势下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的发力重心。《影视独舌》第一时间整理成篇,为制作团队提供项目方向的指引。以下是演讲全文:

过去两年,影视行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变化与挑战,相信在座各位都深有体会。

接下来我想以腾讯视频的视角,跟大家分享我们对行业市场变化的感知,以及内容创作的需求和相关策略。

最近几年,长视频行业经历了周期性调整,正逐步走向“提质减量”的深水区。其实从第三方数据来看,过去一年,不管是网络剧备案数量,还是发行作品数量都在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在这个下降趋势当中我们也看到,S级和A级头部剧集的播放量占比却在持续攀升,“减量”的数据背后,市场空间的收缩主要集中在B级剧,观众已经不愿意为平庸的内容买单了。

当观众在长视频剧集上变得挑剔,微短剧的异军突起,为网络视听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与价值空间。超过半数的网民都是微短剧的用户,追微短剧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的习惯,并且观看时长也在不断攀升。

在行业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用户的观剧行为也在时刻调整。我们在对腾讯视频平台海量用户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后,从首集弃剧率、完播率、有效UV占比等指标中,看到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观众“耐心度”的首集弃剧率层面上,我们发现,A级及以上剧集的首集弃剧率稳中有降,但B级剧集的首集弃剧率明显上升。

有效UV占比也体现了同样的趋势,S+级剧集的有效UV占比,比B级剧集高出近20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表明,观众不是不爱看剧,而是越来越擅长识别好内容,越是高质量的剧集,就越愿意停下来追剧。相反,“食之无味”的B级剧正在被用户加速放弃。

此外在完播率指标上,2024年腾讯视频站内剧集的完播率中位数较2023年略有增长。完播率越高,说明剧集在核心用户中的认可度越高。尽管观众的耐心在下降,但高品质剧集仍然拥有强劲的吸引力。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情绪价值已成为内容的“胜负手”。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视听刺激,他们的观剧偏好更多地受到情绪和价值需求的引导。

我们发现,观众对单集情感闭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情感共鸣的强度直接影响到观众的留存时长。

同时,观众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正在从消极转向积极,反宏大、反焦虑的心理正在重新塑造内容的价值符号。

另外,用户价值主张也更趋于“享受当下”,更看重“自我感受”。

在用户变化之外,当前市场端变化也同样呈现出“有增有减”的态势。

一方面会员ARPU值持续走高,停留时间保持增加,年轻用户的衍生消费力爆发式增长,像去年《永夜星河》播出期间,官方IP周边仅10多天线上收入就破千万元,但对于旺盛的市场需求,在供给上确实还有一定的承接空间;

另一方面,品牌广告投放趋于谨慎,头部爆款剧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像《大奉打更人》《庆余年2》这样的大热剧集,广告位一席难求,但这种投放的集中度也让腰部作品的招商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发行渠道也正面临着结构性的调整。海外市场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持续扩容,内容出海收入不断增加,国剧价值正在被重估。

与之相比,国内发行的变化略有不同,央视总台在首轮剧的聚拢效应愈发明显,而首轮剧在卫视的发行渠道则趋于集中。

当然,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优质内容都是立命之本,我们也相信好的内容一定能够让用户回归,比如在春节期间播出的年代情感剧《六姊妹》就唤回了我们平台部分流失的银发用户。

未来,我们创作好内容,要更加重视这些用户群体的服务和需求满足,打造更符合他们需求的作品。

面对这样的变化,腾讯视频希望能与行业加强合作,携手共同“破局”。

首先,在内容投入层面,我们依然会保持稳定投入,持续开发“有质、有量”的作品,确保精品剧集的可持续产出,保持爆款作品不间断的供给节奏。

因此,在创作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也坚持对作品的评估体系始终是双维度的,既关注市场表现,更看重作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把“作品品质+业务目标”作为指导各项工作的原则。

同时,行业精品化道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乐于构建共创共赢的创作生态,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与创作者深度绑定。

这里我想重点讲下“后验激励”。三年前腾讯视频在行业首创“后验激励”模式,我们认为,以“市场价+后验激励”的方式激励优质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破局点。

实际上,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业内认可度和采纳度也越来越高,制作方与腾讯视频签约的后验激励项目数量持续增加,项目超额利润也保持激增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腾讯视频总后验金额接近2023年的四倍之多。

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后验激励”,让真正用心的创作者获得应有的回报。

此外,我们在剧集预算上将进一步精准和市场化,在过往项目投资和开发中,有10%-20%的预算比例属于低效投入,这部分我们将果断优化,减少低效作品的投资。优化下来的预算,将转移到横屏短剧的开发中去。同时,积极布局竖屏微短剧,深耕精品横、竖屏短剧试验田,以巩固过去两年我们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

最后重点说说我们的内容布局和需求。在现有合作模式和策略的基础上,腾讯视频将继续保持“超级头部+精品垂类”的组合拳策略,既追求全民热度,也深耕圈层共鸣。

作为平台内容重中之重的头部剧集板块,我们将持续携手顶级创作团队,不吝投入预算,共同创作突破国剧天花板的作品。

此前,我们在内容储备层面,基于用户情感诉求将内容分成“爱燃智议”四大内容赛道,未来,我们将会打造更多具有头部商业价值和影响力的“大白马”项目,推动更多国民级IP引燃市场。

对于满足分众用户情绪的精品垂类内容,我们会在两个方向上保持精进:

一是继续打造《漫长的季节》《繁城之下》《山花烂漫时》《春色寄情人》这样的高口碑、高创新的垂类剧集,引领具有独特审美和价值导向的国剧精品开发;

二是进一步拓展高价值回报垂类剧集,比如《宿敌》《锦绣安宁》《花琉璃》《闪耀的她》等作品。

作为行业新蓝海的微短剧赛道,我们今年也将重点布局,继续推出差异化的精品微短剧战略。正如刚才提到的,我们将把长剧预算中10-20%的低效部分转移到横屏短剧的开发中去,同时积极布局竖屏微短剧,推动短剧品类的升级,与长剧形成强有力的互补。具体的合作模式和激励政策,稍后由我的同事李啦为大家详细介绍。

站在当下这个时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优质内容始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平台和制作公司都是这条内容征途上不可或缺的同行者。

腾讯视频期待与在座的各位并肩前行,始终服务好观众的新需求,应对好行业的新变化,以匠心穿越发展周期,用精品叩响未来之门。

【文/王娟】

0 阅读:2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