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还经常午睡的人,不出2个月,身体或有这些变化!

张先生说知识 2024-12-18 17:06:46

寒冬时节,午后的困意如约而至,为什么有些人越睡越精神,而有些人却昏沉不已。

看似简单的午睡,可能让身体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惊人变化,你的午睡,真的睡对了吗?

午睡“天赋”有差异

科学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是否爱午睡、需要午睡,甚至午睡的效果如何,这并非单纯的疲惫或习惯所致,而是一种深植于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规律。

2021年哈佛医学院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揭示,超过百个基因区域与午睡息息相关。

这些基因如同一位无形的“指挥官”,影响着我们大脑中负责觉醒与休息的神经通路。

有的人天生就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有些人即便午后困倦,也很少午睡,甚至短暂的休憩反而会让他们感到疲惫,这同样与基因的作用有关。

更有趣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午睡的需求其实存在三种主要的生物学机制:

一是睡眠“倾向”型,这类人由于天生的基因影响,需要额外的休息来补充精力,对他们来说,午睡是一种本能,就像手机电量不足时的“自动充电”。

二是睡眠“补偿”型,夜间睡眠质量不佳或过早起床的人,身体会本能地在白天寻求一个“喘息之机”,试图通过午睡弥补缺失的休息时间。

三是昼夜节律“过早”型,他们的生物钟天生就偏“早”,早晨醒来早,精力消耗得更快,中午自然就需要午睡来“续航”。

可见,午睡的需求与否并非完全由后天习惯养成,而是部分“刻在了基因里”。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午睡十分钟便神清气爽,而有人即使睡了一小时依然昏昏沉沉——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对午睡的需求和接受度本就不尽相同。

基因虽然影响午睡的“底色”,但后天的生活方式、午睡时长和姿势同样决定了午睡的“成败”。

正如有些人越睡越精神,而有些人却感觉头重脚轻,甚至越睡越累,这背后往往并非午睡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睡的时间和方式不对。

所以,下次当你困倦地进入午睡状态时,不妨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反应。

适度午睡

人类的睡眠是分阶段的,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交替进行。

短暂的午睡可以让大脑在轻度休息状态下迅速恢复活力,而一旦睡得过久,身体便会悄然进入深睡眠阶段。

这时,呼吸变得缓慢,心率下降,血液流速减缓,代谢水平也随之降低。

骤然被唤醒时,身体的生物钟措手不及,昏沉与疲惫便随之而来。

它能让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重新调整,缓解早晨积累的疲劳感;还能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帮助平稳血压、舒缓心脏负担,甚至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长期坚持适度午睡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望降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但这里的“适度”,并不是你随便睡一觉就能做到的。

时间、姿势和环境缺一不可,睡得少了,疲劳未消;睡得多了,反而损伤身体, 所以,正确把握午睡的度,才是健康午休的核心法则。

黄金午睡时长

时间是午睡的“命门”,科学研究表明,最理想的午睡时长在10到20分钟之间。

这段时间足够让大脑从紧绷的状态中短暂松弛,身体轻盈地停留在浅睡眠的边缘,而不会陷入沉重的深睡眠中。

浅睡眠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疲惫,醒来时思维清晰,精神振奋。

而超过30分钟,身体逐渐滑入深睡眠,呼吸变缓、血流减速,大脑的节奏也被带入一种放空的状态。

此时,若被闹钟骤然唤醒,浑身沉重,头脑昏涨,甚至产生一种比不午睡还累的反效果。

如果说时间是关键,那午睡的姿势便是决定效果的另一大要素。

很多人习惯于趴在桌上小憩,头枕手臂,身体如同弯曲的弓一般,短暂的舒适却在悄悄埋下隐患。

手臂被压麻、肩颈被拉扯,脊椎无法自然舒展,血液循环受阻,醒来时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感到全身酸痛。

更有甚者,长期趴睡会让颈椎慢性劳损,成为健康隐形的威胁。

最理想的方式是平躺,将全身的重量均匀分布在床或沙发上,让肌肉、关节和脊椎都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

如果没有条件平躺,也可以选择半躺的姿势,将椅背向后调低,借助柔软的靠垫支撑头部和腰部,让身体保持一个微微倾斜的放松角度。

这样的姿势不仅能减少脊椎和血管的压力,还能让午睡更舒适自然,避免身体因压迫而产生的不适。

冬天寒意袭人,尤其要注意保暖,轻轻盖上一件毯子,也是为一场高质量午睡创造舒适的条件。

谁不适合午睡?

正如再好的药也并非人人适用,午睡同样有其“禁区”。

对于失眠患者来说,午睡无疑是雪上加霜,白天的睡眠虽然短暂,但它打破了原本紊乱的睡眠节奏,甚至让晚上入睡变得更加困难。

久而久之,白天越睡越多,晚上越睡越少,这种恶性循环,便让失眠者彻底陷入“越睡越累、越累越睡”的困局之中。

与失眠者相反,低血压患者在午睡时往往面临另一种风险。

午睡本身会使血压进一步下降,而对于本就血压偏低的人群而言,这种“雪上加霜”的血压降低,可能引发头晕目眩,甚至短暂的供血不足。

当他们在午睡后突然起身,身体一时难以适应,可能会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站立不稳等不适症状。

这种“起床后的晕眩”看似轻微,实则危机四伏,稍不留神,可能会导致摔倒,尤其是老年低血压患者,风险更高。

除此之外,打鼾严重的人也要格外注意午睡的风险。

有人午睡时突然发出一声巨大的喘息,然后又恢复平静,看似只是呼吸急促,实则是一种危险信号。

医学上称之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类人群在睡眠中会出现间歇性呼吸停止,导致血氧水平急剧下降,加重心脏和脑部的负担。

如果这类人在午睡时进入深睡眠,呼吸暂停的次数和时间都有可能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甚至突发意外的可能。

午睡的“禁区”里,还有一类必须高度警惕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午睡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血液流动速度变慢,心率和血压都会有所降低。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调节,但对于心脑血管患者而言,午睡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

血压的急剧波动,加上血液流速减慢,可能会使本就脆弱的血管更易发生堵塞或供血不足,诱发中风或心绞痛等风险。

特别是突然从睡眠中醒来时,血压骤然升高,更是为心脑血管健康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

那么,这些人群是否就彻底与午睡无缘了呢?其实不然。

对于以上几类人来说,避免真正进入深度午睡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在午后闭目养神,稍作休息,放松身体,而不是沉沉地睡去。

闭目养神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或者简单的放空,让大脑和身体短暂地放松,既不破坏夜间的睡眠质量,也能起到缓解疲劳的效果。

对于失眠者、低血压患者、打鼾严重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掌握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做到量力而行,才能避免“休息变负担”的情况发生。

正所谓,适度的休息是良药,而不合时宜的午睡,则可能成为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