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依法治理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从筑牢文物“应保尽保”法治屏障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文博领域的代表、委员深入一线、躬身实干,建真言、献良策,为文博事业注入新动能。
“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筑牢文物保护法治屏障
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瑞霞表示,各地要根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尽快完善地方法律法规,构建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为文物保护管理保驾护航;健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牢固树立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理念。通过健全机构、人员配备到位、新技术手段应用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文物保护网。通过广泛宣传,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通过文物部门与公、检、法联动,形成预防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表示,针对文物保护工作,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强化“保护第一”,明确权责边界,从制度建设和明确责任两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增加“先调查、后建设”制度;二是增加“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明确责任方面,既明确了部门责任也明确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责任,全方位确保文物安全。对于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需要认真研习,主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推动法律全面有效落地实施,把中华文明瑰宝守护好、弘扬好、传承好、利用好。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中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通过借用、交换、在线展览等方式,提高馆藏文物利用效率。宋燕认为,这一条款不但有利于促进博物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明、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更有利于“大馆带小馆”,促进优质文化直达基层,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宋燕提到,2024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文物局,系统推动全省各地博物馆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开发系列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以及“种子教师”培训计划等。江苏全省博物馆积极响应,进一步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
扭秧歌机器人与DeepSeek在今年春节爆火,一时间,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些新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介绍,数字技术对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年轻的古籍修复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和企业合作,研发使用机器人、机械臂对古籍进行修复,现在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应用到剪裁修补纸张等环节中,这些技术在实验中不断提升安全系数,假以时日或将逐步运用到更精密更复杂的古籍、文物修复中。”陈红彦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修复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古籍修复界的老前辈说“古籍动一次要折寿60年”,其核心意思就是与古籍的每一次接触都会影响古籍的寿命。所以不仅要通过修复给古籍延寿,还要通过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传播,使其供更多人使用。今年1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多家古籍收藏单位新增发布古籍资源18705部(件)。至此,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超过15.8万部(件),无论普通读者还是研究者都可以免费登录“中华古籍资源库”阅读古籍资源。此外,国家图书馆通过数字化、出版等方式迁移古籍中的内容,既保护了古籍本体,又让更多的读者可以便利使用古籍,让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价值阐释以及展示传播等方面,文物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表示,在文物展陈方面,数字敦煌沉浸展、AI复原永乐宫壁画等展览展示,已经广泛运用数字化前沿技术手段。在她看来,静态的文物通过数字化手段,传递给现代人诸多古代的生动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袁京连围绕陕西文物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充分调研,多次和西安城墙管委会、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沟通交流。今年,袁京连的提案主要围绕文物科技创新展开,如打造复合型文物科技人才队伍、探索文物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制度建设与流通基本规则等。袁京连表示,在国家层面将陕西省列为文物科技创新先行区,构建产、学、研、用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文博机构共同培养人才,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新型产业集群,能更好地让文物价值“流动”于民众生活中。
文化遗产融入美好生活
参观者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体验行浸式VR大空间体验项目《梦回圆明园》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当观众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看到良渚先民打猎、伐木、造房子,当红色旅游演出成为新的研学课堂……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壁垒”正在被打破,文化遗产正成为美好生活的注脚。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如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全县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4处122个点,可移动革命文物1079余件(套)。
近年来,于都县持续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工作。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党组成员、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于都县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主任钟敏表示,于都县先后抢救修缮革命文物72处,打造30余个红培现场教学点,开发130多堂红培精品课程,形成8条红培精品线路,打造涉及244个村的长征历史步道。
“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于都县红色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在‘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红色旅游+革命艺术’‘红色旅游+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钟敏说。
今年,钟敏就于都县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出建议。她表示,通过创建示范区,可以突出于都红色文物资源优势,为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也将推动于都县红色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如何让文物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是文博机构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今年1月,“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展,首次融合数字化前沿技术与手段,运用AI复原与活化永乐宫壁画、彩塑与建筑原貌。“幼儿和青少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展览内容,但通过数字化、AI等技术营造沉浸式的体验,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背景与内涵,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陈红彦说。
在承德博物馆,“魔墙”是参观的一大亮点。“魔墙”精选馆藏的215件珍贵文物的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包括对其中的187件文物进行了三维模型的制作,对28件书画类文物进行了高清数据采集。当人们的指尖与屏幕触碰,就能“唤醒”沉睡中的文物,便可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通过AR、VR(虚拟现实)等技术能够复原历史场景,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能够展示文物。”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表示,科技手段在文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她认为,科技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在以文物安全为底线的基础上,以价值传播为目标,构建科技守护屏障,挖掘文化内涵,建立与公众的情感链接,使文物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基因库。”韩莉说。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近年来,中外文物交流合作呈现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化趋势,通过联合考古、文物返还、展览互鉴等形式,推动文明对话与互信。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举例说:“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山西博物院的‘理想与光荣——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展’等展览,都深化了文物交流合作,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取得了良好反响。”
“文物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跨越了国界与民族,为联合展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合举办文物展览,不仅仅是文物的简单展示,更是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交流。它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其他文明的机会,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质。通过展览,我们要让观众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欣赏不同文明的魅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互鉴。”杭侃说。
在联合考古方面,近年来,中国在中亚、美洲等地区一直在积极推进。杭侃认为,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农业起源等国际性课题上,国际合作广泛。“这些课题涉及人类起源、迁徙以及发展等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不受现代国界的限制,研究成果颇多。各方以全球眼光看待研究课题,进一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发展。”他说。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常委、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创办人林正佳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自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林正佳持续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建言献策。2024年,他聚焦中华文化“走出去”,呼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林正佳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这不仅是中华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更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严重破坏。面对高昂的回购成本、复杂的国际法律环境等挑战,文物回归之路困难重重,亟须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此,林正佳建议设立“海外文物回购专项基金”,通过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或个人在海外合法购买并捐赠文物;同时,优化通关和税收政策,对捐赠文物给予税收减免,并简化进口手续,以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回归。
(统稿:张影 参与采写:王彬、卢旭、刘源隆、李荣坤、黄国勇、张影)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