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3年初,吕文焕投降,襄阳失守。
随即,取胜的元将阿里海牙、刘整,带着刚刚归顺的吕文焕去见忽必烈,立即阐明:“襄阳破,则临安摇矣”,襄阳破了,灭宋的时机也就到了!
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判断。
3年后,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了。
“襄阳破,临安摇”,看来,南宋的存亡,实系于襄阳。
而三国时期,曹魏则长期占领了襄阳。(曹丕上位之初,曾短暂地放弃过襄樊,以至于襄樊一度为东吴控制,但曹丕后来很快又拿回了相反,整个过程时间很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尽管如此,东吴却安然坐断东南近八十年,甚至把曹魏都熬死了还挺立着···
襄阳既然如此重要,那没有控制襄阳的东吴,为何又能长期坚持呢?
看来,地理是重要的,但又绝不能唯地理论!
制水权其实,先取巴蜀也好,先取襄樊也罢,不过是突破的方向罢了。
自古以来,要平定江南,关键问题是要掌握制水权。否则,正如曹丕所说,“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曹魏长期控制着襄阳,甚至在赤壁之战前还控制了江陵等长江沿线地区及荆南四镇等长江以南地区,可说是“共长江之险”了。
然而,奈何不了东吴水军,也就始终无法真正控制长江,更不可能控制江南了!
客观来说,赤壁之战前,曹操收降刘表的水军后,一度拥有了一支实力比较接近对手的水军,当时如果曹操采纳贾诩之策,不轻进,好好经营、准备,是可能夺取制江权,并提前实现天下一统的。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曹公到底是兵败赤壁,刘表留下的水军基本覆灭,曹魏也就始终不能解决东吴了。
同样,实际上,对南宋来说,他们也不是第一次丢掉襄樊了。
南宋立国之初,完颜兀术甚至渡过了长江,一度打下了金陵、临安,“搜山检海”···
然而,没有建立水上优势,完颜兀术不但没有解决掉南宋,甚至在黄天荡差点被韩世忠的少许部队解决掉了···
同样,在襄阳之战前,蒙古人也曾经打下过襄阳,但是缺乏时水上力量,被宋军的水陆反击给击走了···
所以,能否掌握制水权,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这次元军打下襄阳,最大的特点是:这是一场主力决战!
宋军名将尽遣,精兵尽出。
其中,水战频发,往来十分惨烈。
这个过程中,元军的水军,由一开始要依靠坚垒配合才能阻击(甚至涨水时还无法阻止敌援军进入襄阳),到后来能直接在水面击败宋军,一步一步的成长了起来。
可以说,正是因为元军的水军成长到足以与宋军水军抗衡,元军才能真正地实现对襄樊的长围久困乃至分割···
因此,襄阳之战的胜利,也表明元军已经有了一支足以与宋军争夺制水权的强大水上力量!
而且,在交战中,元军还开发出了专克宋军水军的战法:水陆配合。会战时,陆军展开于两岸,在两岸以砲车打击宋军···
此后,丁家洲、焦山、崖山,连续水战中,元军皆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人才建设而人才的竞争,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孙吴坐断东南八十年,是江东俊杰是分不开的。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这些统帅之才,前后相继;甘宁、孙桓、丁奉这样的勇将代代相传···
直到陆抗死,晋人才表示:吴国名将死,可伐矣!
同样,南宋此前能抵抗蒙古那么久,与人才是分不开的。
当时,孟珙、余玠、向士壁(其实也包括专权腐化之前的贾似道)等人,表现卓越,多次挽救大宋江山于垂危之际。
然而,在贾似道专权后,实施“打算法”,有才能的将领或含冤而死,或转头敌国(元军水军建设中最重要的将领刘整,就是在“打算法”中被迫投蒙古军的)。人才凋零。
因此,后来元军灭宋之战,宋军将帅,或为孙虎臣这样的庸碌之辈,或是夏贵这样已经丧失信心者,其余如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虽然忠诚无比,但确实无军旅之才···
人才凋零如此,何以与复存呢?
而蒙元方面,人才建设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伯颜、阿术成长为水陆皆强的统帅之才,阿里海牙、史天泽等人成为水陆皆强的勇将,一时人才鼎盛!
如此,灭宋战争中,蒙元将帅在指挥上的绝对优势和节奏感,正是一举灭宋的关键所在!
国势从大局上来说,国势,又是更有决定性的因素!
孙吴抗曹魏这么多年,其实也是国势所致。
曹魏虽然国土大,人口多,实力强,但是,他很长时间都不具备伐吴的条件。
这主要是因为: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太甚,各地州郡残破。
所以,曹魏虽大,但实际上组织大规模进攻的条件是不具备的。因此,在很长时间内,曹魏都被迫采取了“先文后武”之策,企图充实实力后再图征伐···
这也决定了,孙吴能够拥有长期坚持下去的历史条件!
而宋元之间呢?
丁家洲决战前,宋名将夏贵拜见贾似道,递上一个纸条:宋历三百二十年。
意思是,从赵匡胤960年建宋,到1280年,320年,大宋将灭亡了。
前方将帅尚是如此看法,足见宋运之衰也!
确实,自大宋建国以来,各种问题逐步演化,但此时已经到了乱七八糟的时刻了!
由于大宋常年在限制武将方面别出心裁,以至于搞出了“打算法”,导致武将分崩离析···
由于大宋常年以安内为主,因此,即便到了元灭宋之前,大宋70万兵力,在边境者不过30万,其余皆在内地各省···
积重难返,大势已去!
相反,蒙元已经逐渐渡过了进入中原后的适应期。
蒙元进入中原之初,对农耕地区的治理完全不熟悉,因此,磨合得十分艰难。
此时,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到忽必烈时,各种问题已经适应了过来,蒙元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北方地区的整合。
因此,蒙元也就具备了灭宋的历史条件!至于打下襄樊,不过是具备历史条件后行动的第一步罢了!
历史走势:技术进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孙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划江而治”的势力;南宋,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在东南坚持百年的势力···
显然,这背后,是历史的走势!
而历史的走势的背后,又主要是技术因素!
汉末以前,造船技术比较落后,因此,水军的发展程度也比较低。
当时的水军,主要是负责运输的,并没有发展成战略力量!
当时,曹操给孙权写信:你记得韩信怎么灭魏的吗?声东击西,让你防不胜防呀。长江这么长,你怎么守?
曹操之所以有此看法,是因为:在那之前,水军确实只是只承担运输的作用,没有人依靠水军实现立国的。
到了东汉,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蒙冲、楼船、小板、火船等分工细致后,水军已经发展成了战略力量!
因此,东吴依靠水军和长江天险,牢牢掌握制水权,开创了以水军立国,以长江立国的先河。
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的南唐的等国,以及南宋自己,莫不如此。
只是,到了宋元之际,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
这个进步,主要是远程攻击技术的进步。
因此,蒙元不但可以依靠自己的水军,还能依靠
砲车在两岸轰击,从而争夺制水权!
如此,长江之险虽然一如当年,但是,“天以此江以限南北”的时代算是过去了!
统一的路,有时候走得快一些,有时候走得慢一些,主要是跟整个大势有关,最终,多是水到渠成的。
然而,快也好,慢也罢,统一,是终究会实现的。
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一点,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