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售卖烟花爆竹的法律风险及案例警示》
春节快到了,你是不是也闻到空气中那股熟悉的年味了?别的不说,光是楼下小区门口摊位上堆得满满当当的大红春联,就让人心里有点蠢蠢欲动。可最近,我刷朋友圈的时候却发现,不少人在干一件看似喜庆但可能翻车的事卖烟花爆竹。这种操作听起来像没啥大问题吧?毕竟过年的气氛少不了这些绚丽的烟火,可我跟你讲,真心不是开玩笑,这事儿触碰的是实打实的法律红线。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挺扎眼,说的是浙江杭州一个团伙,把农村房子当仓库囤了一屋子的烟花爆竹,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宣传,一手搞销售、一手安排送货,看着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结果呢?被警方端了个底朝天。据统计,他们藏在那里的货物多达612箱,各种型号应有尽有。而这帮人的结局也很简单,被抓进去了。主犯三个人涉嫌非法经营罪,现在已经等着法院判刑。这么一折腾,是不是觉得脑袋嗡嗡响?
再来看安徽合肥,一个居民唐某自作聪明,在微信群里发销售信息,还把货就堆自己家里储存。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周围邻居显然不吃这一套,直接举报他。他最后被行政拘留,那可是新年刚开始就给自己捞了一笔大麻烦。还有上海奉贤,也有人用地图软件引流买家,自以为隐蔽性拉满,结果还是落网。我只能感慨一句:天道好轮回啊。
其实仔细想想,上述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忽视或者选择无视法律规定。要知道,根据国家关于烟花爆竹管理的条例和刑法条文,无论是在网上兜售、私下运输还是随便储存,都需要取得相关许可。如果没有许可证还敢这么干,那性质一下子就变了。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还有可能构成犯罪。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怎么界定违法行为呢?
先从轻微一点的情况说起,比如如果你只是单纯转发一些商家的促销信息,而内容又清楚表明交易地点是合法零售店铺,那么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涉及违法。但话锋一转,如果你的帖子里面明确提到可以配送上门或者提供其他非正规购买渠道,那抱歉,即使你的初衷再善良,也属于踩雷。此外,不管有没有手续,只要你私自在微信、QQ群甚至闲鱼平台发布出售危险品的信息,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就算金额只有几百块,也逃不过相关部门追责。
那么这里的问题关键在哪儿呢?简单来说就是资质和流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从事批发或零售活动必须拿到经营许可证,而且还要经过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并备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行业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因为稍微处理不好就容易出事故,所以才严防死守。而那些嫌麻烦偷懒走捷径的人,很明显是在挑战规则底线。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罚则部分,这也是很多人最关心的话题。如果因为擅自销售行为而被查处,根据情节不同,会受到两类后果。一方面是行政处罚,比如停止活动、没收所有物品以及所得收入,同时加上一张最高10万元的大额罚单;另一方面则更严重,是刑法上的责任追究。按照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当非法经营额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获利超过1万时,将面临五年以下徒刑或拘役,加上相应罚金。当然,如果情况特别恶劣,例如贩卖量巨大或造成重大公共安全威胁,那么惩治力度只会更加升级。
听完这些,是不是感觉背后一阵凉飕飕?有人可能会问,那能不能稍微松口气,只是偶尔倒腾几次应该不会怎么样吧?错,大错特错。在当前数字化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从线上留言记录到支付流水轨迹,再结合群众举报线索,没有任何侥幸心理可以立足。所以,与其冒险撞枪口,不如老老实实遵纪守法。
当然,我也理解为什么每逢春节总有人顶风作案。从传统习俗角度来看,放鞭炮象征驱邪迎福,加之市场需求旺盛,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供需矛盾。然而,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如今社会早已进入现代化阶段,人们完全可以用更加环保、安全的方法来代替燃放烟火。例如政府组织统一焰火晚会,又热闹又省钱,对环境友好,还避免了潜在危险事件发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生活越高级越简单,所以与其铤而走险图蝇头小利,不如换个方式提升幸福感,多享受健康平安的新春佳节。
写这篇文章,其实更多是一份提醒,也是希望大家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管朋友圈里的营销文案多吸引人,请务必记住馅饼往往伴随着陷阱。尤其对于年轻群体,更不要盲目跟风尝试所谓副业赚钱方法,以免稀里糊涂卷入违法旋涡,到时候哭都找不到肩膀靠。另外,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我们同样负有责任,要主动远离类似灰色交易环节,为维护社会整体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次看到什么低价限量秒杀公告时,请冷静问自己一句:值吗?
参考信息来源:人民网,《网络销售违规产品案例曝光》《解析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