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榆陌
前段时间,话题#科学家研发出男性避孕药#冲上微博热搜。
服药者不仅能在两小时内实现100%有效避孕,且能在24小时后完全恢复生育功能。
图源:网络
相比热搜本身,吸引点赞的是热搜下一条评论:没必要,我直接结扎。
寥寥几字,让评论者成为众多女网友“素未谋面的男朋友”。
图源:网络
近几年,“结扎”悄然成为男性吸引力法则的组成部分,其加成幅度甚至不亚于“有车有房”。
在一些相亲交友平台上,凡是标题中带有“本人已结扎”类似字样的征友帖子,无一例外会受到追捧。即便是有网友分享自己丈夫结扎的经历,也能立刻收获满屏幕的羡慕。
图源:网络
时间拨回40年前,国内男、女接受节育手术的数量大致持平。那时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结扎也会在某天成为“理想伴侣”的标准。
而在这些“很难想象的情况”逐渐成为现实的背后,是几十年来整个社会不断堆砌着围绕男性结扎的偏见、误解和扭曲。
用“物以稀为贵”的逻辑来为结扎男性加冕,不如问一句为何愿意结扎的男性越来越少。
那些结扎的男人,
还好吗?
望眼娱乐圈,公众人物诸如贾静雯的丈夫修杰楷、陶晶莹的丈夫李李仁,以及演员唐志中等纷纷表态结扎,让男性结扎回到大众视野。
但过滤掉公众人物的光环,围绕“男性结扎”这四个字的祛魅,则从普通人躺上手术台开始。
知乎网友@大米,在36岁那年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只是这个孩子,并不在他和妻子最初的规划中。
做足防范工作却依然怀孕的无奈,妻子在产房侧切难产时的痛苦,都让大米决定:绝对不能再要孩子。在长时间的调研和考虑后,大米决定结扎。
大米自制的各种避孕方式对比表
手术前一天晚上,手术部位要提前做好清理,第二天早上,进到手术室,护士先给他吃了一片消炎药,他便脱了裤子躺下。主刀医生是一位老爷子,摸着找到了输精管,在皮肤表面喷了点麻醉液,然后拉了一点小口子,这时候一点点疼,像针扎皮肤那种疼痛感。接着打了麻药,就感觉不到什么了。
大概十分钟,一边就做好了,接着缝合,贴上一块胶布。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持续大概20分钟。术后医生让他填了一张问卷调查,从1-9描述手术痛感。大米给了3分。
因为跟医生做了很多专业功课,大米也顺便普及了他认知到的“男性结扎的原理”:把输精管剪断,连着尿道口的一端封闭,使精子无法进入精液,无法射出体外;以达到避孕的效果。
输精管结扎术示意图(图源网络)
有关结扎手术的副作用,大米所了解到的主要是附睾淤积并发症。但数据显示,这种并发症发病的概率仅为2%,而且即使发病,状态也不严重,且持续时间很短。
术后第二天,大米像往常一样冲澡,一周后可以性生活,但是要戴套。两周后大米就恢复了健身。
做完结扎手术后,不用再忧虑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突然降临的“第三个孩子”,大米得以全身心倾注于家庭,享受妻子和孩子带来的快乐和温馨。
和大米不同,研二学生@小萌早在20岁时就有丁克的想法,并在看到一篇有关女性生育风险的文章后,决定通过结扎来承担避孕责任。
小萌在学校表白墙上发的图文
小萌关于结扎手术的回忆很简单:先打两针麻药,接着由主导医生剪开阴囊,找到输精管,剪断,高频电流电凝闭合,最后缝合伤口。
他休息一晚后,次日照常去上课。术后1-3天内,他有过轻微的腰疼和坠胀感。随着不适感完全消失,他又可以像此前一样干体力活,立刻放下心理包袱。
也有朋友为他担心,表示这种手术会影响他将来的性生活。为此,他特意在复查之前做了几次“手动试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场试验对于我的‘雄风’,没有任何影响。”
女性上环VS男性结扎
大米和小萌所处年龄阶段不同,进行节育手术的初衷不同,却用各自的经历指向同一件事:男性结扎的阻力,不在风险,而在手术以外的方面。
大米文章的评论区中,就有这样一句留言:“搞不懂为什么要结扎,先用套嘛,不行再说。”
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许多男性的固有思维。
只是这些人很少会去考虑,自己的一句“不行再说”,背后可能就是妻子躺在手术台上,任由机器摆布自己的身体。作为目前最主流的避孕手段,避孕套整体的成功率为97%。
据统计,在近4万例人工流产妇女中,使用避孕套后意外怀孕的占比最大,高达42.1%。
因此,为达到更加彻底的避孕效果,多数家庭会在不想要孩子后选择节育手术。每到这个时候,女性上环相比于男性结扎,直接成为多数人的默认选项。
上环的避孕原理,是在女性体内放置金属环。当胚胎想要着床于子宫内时,金属环会不断剐蹭子宫壁,造成子宫产生炎症,使得胚胎无法正常着床孕育。
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一个长期的刮宫手术。
微博上有过一个热搜话题#带妈妈取环#,细数着绝经期后妇女们取出避孕环的痛苦状态。
图源:网络
网友@阿猫这样描述自己上环和取环的经历。
上环时医生要用仪器强行撑开宫颈,把节育环硬塞到子宫腔内,这使她必须忍受强烈的胀痛感。上环后,阿猫连续三个月流血不止,后来发展到大出血而被送到医院急救。医生开了紧急取环的手术单,才为她取了环。
因为取环和治疗性刮宫,阿猫得了宫颈糜烂,不得不去做微波,却由此导致内分泌失调。时至今日,阿猫仍在定期接受治疗,并且连续喝了两年的中药。
除去上环和取环过程中的痛苦,节育环手术的避孕效果也并不可靠。由于存在脱环的情况,女性节育手术整体的避孕效果仅为85-95%。一旦带环怀孕,女性就不得不面临宫外孕的危险。
尽管近年来,女性结扎手术得到发展,能将避孕成功率提高到98.2%-99.3%,但无论是手术费用、手术伤害以及术后恢复成本,依然远高于男性的同类手术。
图源:网络
仅从数据来看,男性结扎是更为友好的节育选择。
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疫情前的2019年全年,男性结扎人数为4742人。女性结扎或者上环的人数,是这个数字的685倍。
图源:网络
可以见得,大众对于男性结扎这种行为的抗拒和恐惧,以及存在的误解之深。普及结扎的科学知识,任重道远。
结扎,不是丢人的事
在老一辈的观念里,“结扎”意味着什么?
2007年的电视剧《金婚》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文丽生了3个女儿,担心再生孩子,劝丈夫佟志去做结扎。同事大庄听说后,立刻跑来制止佟志:男人结扎就像敲猪敲驴一样,从此成为“阉人”、“太监”。
图源《金婚》
佟志对此也深信不疑,回家对妻子说:“男人是绝对不能做那件事的,做完之后就变成女人了。”
图源《金婚》
《金婚》导演郑晓龙曾在采访时提到,设置这个情节就是为了讽刺将男性结扎污名化的行为,并引导观众养成理性的节育意识。
然而16年过去,剧中情节愈加成为现实的映照。
网友@旺旺曾请假去做结扎手术,领导签请假单时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好像在看“一只即将失势的公猫”。
许多劝说丈夫去结扎的女性,甚至还会遭到自己母亲的强烈反对。这些异样眼光和反对声音,是多年来将“结扎”等同于“阉割”的思维定势,是男人结扎后便不能干活、失去阳刚气概的肆意描绘。
事实上,结扎只是阻断输精管对精子的运输,不会影响雄激素分泌,自然也就不会导致所谓“男性气概”的丧失。此外,男性生理功能主要受到神经系统和雄性激素的作用,且精子只占精液成分的5%左右。
换句话说,男性结扎后并不影响性生活的体验。
正因如此,男性结扎手术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一劳永逸的避孕方式。但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下,不仅广大民众看不见这些事实,医院也往往为避免纠纷,直接拒绝提供结扎手术的服务。
曾有网友跑了7家当地的医院,但因为他没有婚育,医院均拒绝为他做节育手术。
还有一位已婚已育的网友,跑遍整个杭州,也没有找到一家能做结扎手术的医院。
图源:网络
所有医院开出同样的理由:年龄较大且已生二胎,或者妻子有多次人工流产经历的已婚男性,才符合手术标准。
他反复强调,自己愿意写保证书,出现任何后果都不会追究医院责任。可医院担心他术后反悔,依然拒绝执行手术。
经过数日奔波,这位网友终于找到一家愿意为自己结扎的医院。但在镜头之外,像他这样有心结扎却屡屡碰壁及至放弃的人又有多少?
民众对结扎的天然抵触,让权威机构对这可能造成纠纷的手术避而远之,而这种回避态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民众的误解和抵触。
如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让男性结扎这一原本纯粹简单的节育方式,被渲染成为社会层面不可触碰的逆鳞。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整个女性群体和避孕责任的自动捆绑。
看过一组各国育龄男性选择结扎的数据:美国为13%;加拿大为22%,英国为25%,韩国为21%。而在中国,这个数据仅为4.3%。
因为生理层面的差异,女性需要在两性交往中承担更大的风险。毕竟一旦意外发生,无论是生育还是流产的痛苦,男性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也正因如此,女性本能会对避孕更为上心,而相关研究也倾向于围绕女性的避孕技术。但是,随处可以买到的女性避孕药,以及只要申请就能被批准安装的节育环,并不代表避孕就是一个默认由女性来承担的责任。
男女平等的内涵,是不仅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双方不被定义的自由。
从会做家务的“好男人”,再到因为结扎而爆红网络的“国民老公”,背后都有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语境前提,那就是家务和避孕本该由女人来做,一个男人做了便值得嘉奖。
但愿有一天,女性节育不再被视作理所当然,男性结扎也不值得被大书特书。
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几个愿意结扎的模范男人,而是让更多人明白:任何一段关系所牵涉的诸多方面都是两个人的事,避孕也是。
文末点赞,正确认识结扎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