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喜欢和人开些意想不到的玩笑。在我们村里,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一个只生了三个女儿的家庭,本该是个让人同情的对象。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不经意间,这个被人嘲笑的家庭,最终却让全村人竖起了大拇指...
01
李招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直起酸痛的腰。四月的太阳已经带着几分炽热,地里的西瓜秧正处在最需要人照看的时候。
这是她和丈夫张守义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辛苦,但总算能维持一家五口的基本生活。
"娘,喝水!"清脆的声音传来,大女儿张梦雨端着水壶小跑过来。今年上初三的她,个子已经长得跟李招娣差不多高了。
"慢点跑,当心摔着。"李招娣接过水壶,看着女儿被太阳晒得通红的小脸,心疼地说,"你在家写作业就行了,地里的活让娘来做。"
"没事的,娘。我作业都写完了,妹妹们在家复习功课呢。"张梦雨笑着说,随手捡起一把锄头就开始帮忙。
李招娣看着勤快的大女儿,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三个女儿都懂事得让人心疼,二女儿张梦彤今年上初一,小女儿张梦晴刚上小学五年级,姐妹三个不仅学习好,还特别团结。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夸她们懂事,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正干着活,村道上传来了脚步声。
02
"哟,招娣啊,地里的西瓜长得不错嘛!"三大伯张福贵背着手踱步过来,眼睛在西瓜地里扫了一圈。李招娣注意到他身后还跟着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张大头今年十三岁,二儿子张二头十岁。
李招娣直起腰,礼貌地答道:"托您老的福,今年长势还行。"
"这西瓜地可不小啊,你们家就你们娘俩在这干活?"张福贵眯着眼问,语气里带着几分轻蔑。
"守义去镇上送货了,晚上才回来。"李招娣低头继续干活,不想多说。
张福贵撇了撇嘴:"你说你们家也是,生了三个闺女,连个帮忙干活的男娃都没有。我家大头今年都能帮我干不少活了,二头也能帮着放羊。你们家这样,以后老了怎么办啊?"
一旁的张大头得意地挺了挺胸脯:"爹,我昨天一个人就把咱家那块地锄完了。"
"这就对了,当儿子的就得这样。"张福贵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又转向李招娣,"你说你们家守义也是,怎么就不再要个孩子?万一能生个儿子呢?"
站在一旁的张梦雨听不下去了:"三大伯,我爹娘生不生弟弟是我们家的事。再说了,女儿也一样能孝顺父母!"
"呦,小丫头片子还挺横。"张福贵冷笑道,"你们仨能干啥?能种地?能盖房?能养活爹娘?"
张大头也跟着起哄:"就是,我们村谁家没个儿子?就你们家三个丫头片子,将来有啥出息?"
李招娣握紧了锄头柄,强忍着不快说:"三大伯,孩子们能健康长大就是福气。再说我们家闺女也都能干,学习成绩都很好。"
"学习好有什么用?还不是断了香火?"张福贵不以为然地说,"你看看村里,就你们家没个儿子。守义这么大岁数了,以后你们老了,连个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
03
正说着,村里的李婶走过来打水,听到这话插嘴道:"福贵啊,你这话说得不对。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说这些老观念。我看招娣家三个闺女多好,又懂事又有出息。"
"李婶,你也太看得起她们家了。"张二头不服气地说,"我哥都说了,就她们家三个丫头,能有啥本事?"
这时,二女儿张梦彤和小女儿张梦晴从家里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几个玉米饼。
"娘,梦雨姐,快吃点东西。"张梦彤递过玉米饼,眼圈有些发红。显然,她们也听到了刚才的对话。
李招娣知道女儿们都受了委屈,心疼地摸了摸她们的头:"别难过,娘不是有你们吗?"
张福贵见状,又添了一句:"招娣啊,我这是为你们好。你看看我家大头二头,多能干。你们家要是有个儿子,也不至于整天让你在地里受罪。"
张守义晚上回来后听说了这事,气得直跺脚:"这个死老头,整天就知道笑话我们家。他自己家什么德行心里没数吗?大头二头成天在村里偷鸡摸狗,他还有脸说。"
李招娣连忙安慰丈夫:"别生气,他爱说就让他说去。咱们把闺女们培养好就行。"
"娘,爹,你们别担心。"张梦雨坚定地说,"我们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让他们看看女儿也能出人头地。"
张梦彤和张梦晴也跟着点头:"对,我们一定会让爹娘骄傲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三个女儿都懂事勤快,学习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李招娣和张守义省吃俭用,就为了供女儿们上学。然而,三大伯一家的嘲笑从未停止。
04
这天,李招娣正在地里除草,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吵闹声。她抬头一看,只见张福贵正带着两个儿子,气势汹汹地朝着她家的西瓜地走来...
原来是张福贵家的西瓜地遭了虫害,他怀疑是李招娣家偷偷在地里撒了什么,这才让虫子爬到他家地里去。
张守义闻讯赶来,和张福贵争执起来。最后还是村支书出面调解,让农技站的人来看过,才证明是张福贵家没有及时打药,才让虫害蔓延。
这件事过后,张福贵更是处处和李招娣家作对。眼看着李招娣家的西瓜长势喜人,他就在村里散布谣言,说李招娣家用了什么禁药,西瓜不能吃。
好在李招娣家的西瓜确实品质上乘,就算有谣言,还是有不少老主顾照顾生意。日子虽然清苦,但胜在平安。
时光飞逝,转眼间大女儿张梦雨已经上了高三。这些年,姐妹三个都争气,成绩始终保持在全校前列。特别是张梦雨,更是被老师称为"千里马",有望考上重点大学。
高考那天,全村人都在议论。
"听说李招娣家大闺女考得不错,说不定能考上省重点。"
"可不是,人家是村里头一个能考大学的女娃。"
"这闺女争气啊,就是不知道家里钱够不够她上大学。"
果然,张梦雨以优异的成绩被省重点大学计算机系录取。全村人都沸腾了,连村支书都专门到李招娣家道贺。张守义夫妇虽然高兴,但也为学费发愁。
05
"闺女,要不咱们……"张守义欲言又止。
"爹,您放心,我申请了助学贷款,再加上勤工俭学,一定能完成学业。"张梦雨坚定地说。
二女儿张梦彤和小女儿张梦晴也都表示要努力学习,争取像姐姐一样考上好大学。看着女儿们这么懂事,李招娣和张守义心里既欣慰又酸楚。
四年后,张梦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就被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录用。两年后,张梦彤也考上了另一所重点大学的金融系。等到张梦晴高考那年,她不负众望,考上了最好的医学院。
三个女儿都学有所成,李招娣夫妇的腰板也渐渐硬了起来。特别是当张梦雨参与开发的一款手机应用获得巨大成功后,她的月收入就超过了全村人一年的收入。
这天,村里开会,议论着要修一条新路。张福贵家的两个儿子早就辍学在家,整天游手好闲。张大头甚至因为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张福贵愁得整宿睡不着觉。
"福贵啊,你家两个儿子也该管管了。"村支书说,"你看人家招娣家三个闺女,现在是越来越出息了。"
正说着,村口突然停了一辆豪华轿车。车门打开,走下来一个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定睛一看,竟是...
张梦雨。
"梦雨回来了!"李婶高兴地喊道,"这车得好几十万吧?"
张梦雨笑着跟大家打招呼:"李婶,您还是这么热情。对了,村支书,关于修路的事,我想和您商量个事。"
张福贵在一旁站着,神情复杂。记忆不自觉地回到了从前,他不止一次嘲笑过李招娣家没儿子,现在人家的女儿倒要给村里修路了。
"梦雨啊,你说。"村支书满脸笑容。
"我和妹妹们商量过了,这条路的费用,我们三姐妹全包了。"张梦雨说,"另外,我们还打算在村里建一个图书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此话一出,村民们都惊呆了。要知道,修这条路至少需要几百万,再加上建图书馆,这可不是小数目。
06
"这……这太破费了。"村支书激动得说话都不利索了。
"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张梦雨说,"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
这时,又有两辆车开了过来。是张梦彤和张梦晴。张梦彤现在是某大型投资公司的高管,张梦晴则在省城最好的医院当主治医生。
李招娣和张守义也闻讯赶来,看着三个出息的女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爹,娘,你们辛苦了。"张梦雨说,"我们在镇上给你们买了房子,以后你们不用再种地了。"
"是啊,"张梦彤接着说,"我们现在都有工作了,不能再让你们这么辛苦。"
张梦晴拉着父母的手说:"我给你们都做过体检,身体还不错,以后我会定期给你们检查的。"
张福贵听着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他的大儿子张大头欠了一屁股赌债,二儿子张二头整天游手好闲,让他操碎了心。
"福贵啊,你以前不是总说人家断后吗?"李婶忍不住说,"现在看看,人家三个闺女,哪个不比儿子强?"
张福贵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他儿子张大头昨天还因为赌债来要钱,把家里仅剩的积蓄都要走了。
07
这时,张梦雨走到张福贵面前:"三大伯,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我听说大头哥遇到了些困难,这样吧,让他来我公司上班,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张福贵愣住了,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我……我对不起你们啊!这些年,我太不像话了。"
"三大伯,往事不要再提了。"张梦彤说,"二头要是愿意,我们公司也有合适的岗位。"
村民们看着这一幕,不禁感慨:"这三姐妹,不光有出息,心胸还这么宽广。"
一个月后,新路动工了。张大头和张二头也在姐妹三个的帮助下,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他们虽然起点低,但总算有了改说过自新的机会。
李招娣夫妇搬进了新房子,但常常会回村里看看。每当路过那条崭新的水泥路,想起当年在西瓜地里的艰辛,他们就格外感慨。
村里的风气也慢慢变了。以前那些说女儿不如儿子的话,再也没人提起了。倒是李招娣家的故事,经常被人说起。
"你看看人家三姐妹,不光自己有出息,还帮助全村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可不是,这才叫有出息。你看人家对爹娘多孝顺,对村里人多照顾。"
"谁说女儿不如儿子?我看啊,只要好好培养,女儿比儿子更贴心。"
图书馆很快也建好了,村里的孩子们有了新去处。每到周末,总能看到三姐妹回村里看望父母,顺便在图书馆给孩子们上上课,教教英语,辅导作业。
张福贵每次看到这场景,都会想起当年自己说过的那些伤人话,心里既惭愧又欣慰。他现在总算明白了,养儿育女,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守义,"一天,张福贵主动找到张守义,"这些年,我对不住你们啊。"
张守义笑着拍拍他的肩:"都过去了。你看,现在孩子们都好好的,这就是最大的福气。"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李招娣家的故事渐渐传开了,成了远近闻名的佳话。那些曾经的嘲笑,都变成了羡慕的目光,那些曾经的质疑,也都化作了赞叹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