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亿万富翁,却连米饭都吃不起?津巴布韦究竟发生了什么?

脑洞乌托邦 2023-08-10 12:23:13

津巴布韦国土面积39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

非洲有很多特色突出的国家,例如军阀混战的索马里,政变家常便饭的马里等等。

而津巴布韦则以其高面额的货币和超高通胀率,在国际媒体上频繁出圈儿,也算是非洲一绝。

在这个国度,人人都是亿万富翁,却买不起一块面包来果腹。

津巴布韦刚独立时,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其境内有大量肥沃的可耕地,还盛产黄金、钻石等重要资源。

津巴布韦还是非洲成年人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14年的数据显示津巴布韦的识字率为89%。

这样一颗非洲明珠是如何沦落成了世界最贫穷的国家的呢?今天我们来聊聊津巴布韦的故事。

非洲粮仓

和非洲大陆其他许多国家相似,19世纪末,津巴布韦也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当时津巴布韦的所在地区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而且正好毗邻英国的南非殖民地。

1888年,英国殖民者塞西尔.罗兹(Cecil John Rhodes),就是钻石阴谋那期里我们提到的一手缔造戴比尔斯钻石帝国的那位。

他游说了非洲东南部的土著国王,成功获得了当地的采矿权,并在英国政府的授权下,成了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政治实体 --- 「英属南非公司」。

该公司不但有权组建军队,还能开设银行、分配土地。罗兹将当地命名为「罗德西亚」(Rhodesia),其范围涵盖了今天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在内的广大地区。

英国在当地确立起殖民统治之后,迅速重新分配了土地,当地土著的领地被严重压缩。

发现上当受骗后的非洲土著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武装抗争。不过在强大的殖民者面前,土著军队根本不堪一击,而国王也死在了逃亡路上。

英国后来以赞比西河为界,将南岸称「南罗德西亚」,即日后的津巴布韦。

北岸称为「北罗德西亚」,即日后的赞比亚。

1930年,南罗得西亚颁布「土地分配法」,将黑人的土地所有权限制在了极少数地区,白人控制了大量肥沃的土地,黑人只能为白人农场主打工,沦为农奴。

不过,二战以后,随着全球反殖民化和民主化浪潮的兴起,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也逐渐变得岌岌可危。

1965年,南罗德西亚在当地土生白人总理伊恩·史密斯(Ian Douglas Smith)的领导下单方面宣布脱离英国统治,不再尊崇英国女王。

同一时期,当地黑人组成了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ZAPU)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NU)二个组织,为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武装斗争。

其中政治家约舒亚.恩科莫(Joshua Nkomo)领导着ZAPU,罗伯特·加布里埃尔·穆加贝(Robert Gabriel Mugabe)领导着ZANU。

两派后来在英国兰卡斯特Lancaster签署了著名的兰卡斯特协议(Lancaster House Agreement),其主要内容是结束游击战争、两派分权妥协。

1980年,穆加贝领导的ZANU在首次民主选举中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穆加贝当选第一任黑人总理,南罗德西亚正式更名「津巴布韦共和国」。

津巴布韦政权从白人手中转入到了黑人族裔手上,一般国际上,也把1980年视为津巴布韦真正独立的时间。

后来穆加贝逐渐清洗了ZAPU派,独掌大权。1987年,津巴布韦改行总统制,此后的30年间,穆加贝一直担任津巴布韦总统。

建国之初,津巴布韦并不贫穷。

英国殖民者虽然曾大肆掠夺本地财富、剥削黑人,但也把现代工农业技术,英式建筑、英式法典、英式礼仪、以及英国人对园艺的情有独钟留在了津巴布韦。

虽然地处热带,但由于高原地形(境内平均海拔1000多米),津巴布韦四季如春,气候非常宜人。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早前英国殖民者的先进技术,促生了津巴布韦发达的农业,这里一度被誉为「非洲粮仓」,出产的小麦和玉米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非洲出现灾荒的年份,津巴布韦的粮食不仅让本国人衣食无忧,甚至养活了大批非洲饥民。

津巴布韦境内还拥有丰富的煤、铁、铬等工业矿产,以及铂金、钻石、黄金等稀有金属矿。

在此基础上,津巴布韦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除此之外,津巴布韦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

境内有包括大津巴布韦遗址和维多利亚瀑布在内的多处世界遗产,风景秀丽,旅游景点众多。

首都哈拉雷(Harare)位于津巴布韦东北高原上,海拔1480米,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年均气温18℃,一年到头繁花似锦,一度被评选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和人们固有印象中的「炙热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大相径庭。

在英国人统治津巴布韦的近百年里,有20万白人离开阴郁寒冷的英国移居此地。

1980年独立前,津巴布韦曾被称为「英国王冠上的宝石」。

英国殖民者最初的规划是让津巴布韦成为非洲的金融中心,所以他们对津巴布韦的金融业高度重视。

这点从津巴布韦刚独立时的货币兑换比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980年,津元甚至比美元更值钱,当时的1美元只能兑换0.68津元,把当时的津巴布韦称之为非洲的「新型发达国家」恐怕都不为过。

2000年以前,津巴布韦还拥有着远超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并且这些高耸的建筑都是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建设完成的。

不但如此,津巴布韦还是非洲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大约90%的人口都上小学,44%的人拥有高中学历。只可惜,津巴布韦的这一繁荣景象未能持续太久。

内忧外患

曾统治津巴布韦37年之久的穆加贝,1924年出生于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父母都是农民。

1949年,25岁的穆加贝获得了南非福特哈尔大学的奖学金,转而前往南非攻读历史和文学。

福特哈尔大学当时是南非唯一一所招收黑人学生的高等学府,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黑人精英,包括南非反种族隔离革命家、已故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曼德拉和穆加贝还一度被称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双子星」。

从福特哈尔大学毕业后,穆加贝又辗转坦桑尼亚、加纳等国深造。

60年代,返回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创立了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NU),投身到了反殖民独立运动当中。

1963年,穆加贝遭殖民当局逮捕,被囚禁了11年。狱中,他又通过函授的方式取得了巴苏陀兰大学和伦敦大学的三个学位。

穆加贝共拥有7个学位,堪称非洲拥有学位最多的领导人。

独立之后的津巴布韦,是一个政治上黑人占据主导权,但经济却被白人所控制的国家。

绝大多数肥沃高产的农田掌握在极少数的白人手中,600多万黑人挤在贫瘠瘦弱的土地上,土地改革迫在眉睫。

穆加贝执政之初,采取的是较为温和的土地改革政策。

津巴布韦与英国签署了《兰开斯特宫协议》,根据协议,英国将给予津巴布韦援助,津巴布韦则不得采取武力的方式强制分配白人土地。

而要本着双方自愿购买和出售的原则,进行土地回购,这份协议的时长是十年。

在这十年间,穆加贝利用英国给的援助,从津巴布韦的白人手中赎买回土地,再分配给黑人。

那段时间,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没有被激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不再需要在非洲刻意扶植亲西政权了,因此也逐渐停止了对津巴布韦的援助。

再加上连年的旱灾,90年代后期,津巴布韦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

而十多年温和的土地改革并没能解决津巴布韦土地不均衡的问题,国内的黑人族裔变得日益愤怒,一些黑人开始强占白人的土地,其中有不少人都是穆加贝总统的老部下。

此时,穆加贝非但没有制止黑人的抢夺行动,甚至顺水推舟,启动了更加激进的「快速土改计划」。

宣布将征收500万公顷的白人土地用于再分配,津巴布韦境内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

穆加贝的一系列举措无疑招致了白人农场主的强烈反对,尽管后来有不少白人农场主上诉到最高法院,并获得了胜诉,但仍然无法避免自己土地被抢占的命运。

大量白人农场主纷纷选择出走津巴布韦,1999年到2002年间,津巴布韦的白人人口数量从12万下降至5万。

到了2012年,津巴布韦白人仅剩下了2.8万,很多白人的家族数辈前就在津巴布韦扎根,入了津巴国籍,英国再没有亲人,土改后也难以返回英国,只能待在津巴布韦受苦。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津巴布韦街头看到不少白人乞丐。

另一方面,拿回土地的黑人,在短暂的喜悦过后,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和技术管理农场,设备不会用,粮食不会种。

眼看着肥沃的土地逐年变得荒芜,津巴布韦农业一落千丈。

穆加贝的激烈土改政策令国际哗然,西方社会对津巴布韦的谴责声此起彼伏。

在他们眼中,穆加贝的做法无异于针对白人的反向种族歧视,津巴布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将至冰点。

与此同时,穆加贝当政以来,一直忙于党争,不断排除异己,压制舆论自由。

他虽然6次连任总统,但昔日人们眼中的民族英雄,早已变成了一意孤行的独裁统治者。

2002年,津巴布韦大选后,英美等西方国家指责穆加贝领导的民盟政府在选举中舞弊,对津巴布韦实施了一系列诸如禁止高官入境、冻结其海外财产、禁售军火等制裁。

2003年,英联邦组织在英国的推动下,终止了津巴布韦的成员国资格,穆加贝一怒之下,宣布津巴布韦退出英联邦。

内忧外困之中,津巴布韦的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呈负数。

国内的食品物资供不应求,就连日常生活所需的电力能源都要向周边国家进口,这就为恶性通胀埋下了伏笔。

津巴布韦从「非洲粮仓」到「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前后不过十来年左右的时间。

而面对困局,拥有7个学位的高学历总统穆加贝竟然采取了「饮鸩止渴」的经济调控措施。

饮鸩止渴

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大规模财政赤字,眼看国家经济陷入崩溃,穆加贝一拍脑门儿想到,不就是缺钱吗?印钞机就在咱手里,没钱咱就印呗。

就这样,2000年过后,津巴布韦就进入了大量印钞模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有一句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一种货币现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

弗里德曼的观点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个国家,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超发货币。

然而,拥有伦敦大学经济学学位的穆加贝却选择对超发货币的后果视而不见。

就这样,津巴布韦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的数据,1980年,津巴布韦刚独立时,通货膨胀率只有5.4%。

实施激进土改措施后,2002年,通胀率飙到了3位数。

2003年,津巴布韦的通胀率是431.7%;2006年,涨到了1096.68%。2007年,爆炸到了24411.03%;到了2008年,津巴布韦的通胀率达到了23100000%(2亿3100万%)。

是的,你们没听错,23100000%,近20年来,中国的通胀率一直维持在6%以下,我们还年年觉得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津巴布韦人民生活在怎样一种水深火热当中,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

津元如同滚雪球一样,从一周一贬到一日一贬,从一日一贬到一日数贬,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发行的纸币面额,由1980年的2元、5元、10元、20元。

到1994年的100元、500元1000元,后来又迅速发展到1万元、1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

1980年,第一代津币发行初期,1津元能兑换1.47美元,到了2006年,54000津元才能兑换1美元,2008年6月,1000亿津元也换不出1美元了。

恶性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国家选择不断增发货币、提高货币面值,来勉强维持金融体系的运转,此举又加剧了恶性通胀,津巴布韦就这样走进了一个死循环。

纸币上的0已经看得人眼花缭乱,2006年8月1日,津巴布韦储备银行不得不发行了第二代津元(ZWN),强行删除了原货币面值上的3个0,第二代津元的1元 = 第一代津元的1000元。

两年后的2008年8月1日,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又发行了第三代津元(ZWR),再次抹去了第二代津元上的10个0,100亿(1010)第二代津元 = 1元第三代津元。

但惊天地泣鬼神的通胀率又瞬间将新货币的价值拉至谷底。

2009年1月,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发行了那张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100万亿面额的津元纸币,创下了货币史上面值最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冥界的天地银行看了都自愧不如。

当时的津巴布韦人是真的应了那句:穷得只剩下钱了。

在街上,你能看到当地人推着一车一车的货币,只为在市场上买点菜,或去商店里买卷卫生纸。

坐一次公交要3万亿元,一个鸡蛋要上万亿。

买东西时,大家都懒得数钞票了,干脆把钱论斤称。

有的商家甚至连称都懒得称,直接用手量一下钱的高度,大致估算一下,反正多几千亿,少几千亿,也不值得计较。

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的价格每个小时都要涨,极端的时候甚至几分钟涨一次。

早上上班时,有人背着一麻袋钱勉强坐上公交,但到了晚上下班时,就算给司机三麻袋同样多的钱,也未必能上车。

去餐馆吃饭,要切记在吃之前付款,否则吃完之后,账单上可能又多了一串0。

商店老板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关门一次,对外声称是「整理库存」,其实就是修改商品价格,否则一天下来没赚钱,反而可能赔得连裤衩都不剩了。

后来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发现,印钞的油墨成本都超过钞票本身的价值了,这可怎么办呢?

不知道是哪位机智的官员灵光一现,想到了天地银行印冥币的招数:一摞子钱,就封面几张好好印,剩下的全是白纸。

什么防伪技术,什么压花都是浮云,反正买东西时付钱都是论捆儿的。

货币都如此不堪了,金融体系自然摇摇欲坠,2007年5月,穆加贝政府病急乱投医,实施了一系列让经济金融体系雪上加霜的「错」施,错误的「错」。

穆加贝签署法令成立了物价和收入委员会,严查投机倒把和哄抬物价的奸商,并强行将面粉、牛奶、肉类等生活必须品和水电、石油等社会服务品的价格压低50%。

谁敢私自涨价,面临的就是巨额罚款和5年监禁。

此政策一出台,津巴布韦的广大民众就兴奋地冲向各种商店,能抢购多少就抢购多少,但商家却欲哭无泪。

原本制造一块蛋糕需要1000亿的成本,你卖1200亿,还有的赚,但政府强行规定你只能卖600亿,敢提价就坐牢。

试问谁还会继续生产蛋糕呢?商家企业彻底躺平,失业率激增到80%。

最糟糕的是,大量失业人群为了缓解压力,迷上了一种神奇的东西 --- BronCleer止咳糖浆。

传说喝了这种止咳糖浆之后,可以忘记一切烦恼,身心愉悦,飘飘欲仙。

想必大家也猜到了,糖浆中含有可待因和酒精成分。

这种止咳糖浆产自于南非的一家制药公司,对咳嗽有良好的疗效,但说明书上明确标注着,不可长期服用,一天用量不能超过20ml,还要分3-4 次分服。

但这种药却成了困苦中的津巴布韦人的精神避风港。

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年轻人们凑在一起分着喝止咳糖浆,就像分烟一样。

很多人宁可饿肚子,也要嘬一口止咳糖浆。

全民嗑药,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政府管理混乱不堪,恶性通胀看不到尽头。

2013年,津巴布韦彻底陷入财政枯竭,国库仅剩217美元。

原来富可敌国不是梦,10年前,你我可能都做到了。

不过,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一些聪明的津巴布韦人也想出了应对之策。

比如,有经济头脑的人,在意识到津元贬值时,迅速将手中的存款投到了股市上。

所以当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津巴布韦的货币价值虽然跌到了谷底,但股市却红红火火,涨幅喜人。

还有些人开始采取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用鸡蛋、水果代替车费,用家禽、家畜换取生活物资等等。

另外,持续的超高通胀让津巴布韦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收到的津元要立刻马上赶紧花出去,最好能换一些保值的东西回来,比如外国货币。

当时美元最为坚挺,也是津巴布韦人最喜欢兑换的外币,大街小巷的外币兑换点里,每天都人头攒动。

有扛着一麻袋钱的人,有头上顶着一大箱钱的人,还有载着一卡车钱的人,这些人从外币兑换点里出来时,手里往往只拿着一小沓、甚至几张美元,但也心满意足。

这些持有美元的津巴布韦人出门时,由于担心美元被偷被抢,往往会把钱藏在袜子里、鞋里、内裤里,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又不能发行和回收美元。

这就导致在津巴布韦流通的美元又破又旧,有时还真正做到了散发着一股恶臭。

于是一些爱干净的津巴布韦人不得不想出了「洗钱」的下策,这里的「洗」是真的用水来清洗美元,然后再挂起来晾干,重新使用。

另外,由于美元的价值较高,最低面值的一美元纸币也能买不少生活用品了,小面值的硬币更是稀缺货,购物时的找零问题接踵而至。

一些津巴布韦店主只能通过记账的方式来解决找零问题,还有一些店主会用糖果、手机充值卡、甚至是套套来代替找零。

2009年初,津巴布韦财政部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正式宣布停用津巴布韦货币,将美元、南非兰特、欧元、英镑、人民币、日元等9种外国货币定为法定货币。

其中美元是主流结算货币,「请求外援」这一招终于止住了津巴布韦恶性通货膨胀的势头,物价不再疯狂上涨,经济出现了久违的好转,民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平息。

但与此同时,放弃本国货币意味着津巴布韦彻底失去了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主动权,这不仅是极大的耻辱,也代表着津巴布韦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将全面依赖于他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通货膨胀就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通胀 VS 通缩

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的定义是「一定时期内物价持续且全面的上涨」。

注意,一定要是「持续且全面的」,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用CPI,也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与否。

所谓「通货」指的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顾名思义,就是越来越多。

所以现在大家理解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了吧,「通货膨胀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这就是一句大白话。

绝大多数人对于通货膨胀都是嗤之以鼻的,认为通胀是侵蚀财富的主要原因。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奥肯(Arthur Okun)还提出了痛苦指数(misery index)这一经济指标,由失业率和通胀率加总得来,数字越高,表示人们的痛苦程度越高。

但事实上,温和适度的通胀并不会带来痛苦,甚至还会带来快乐,因为通胀的背后,不仅仅是钱贬值了,更是财富流动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A、B、C三个人,A用钱买了B手里的东西,B又花钱买了C手里的东西,C又花钱买了A手里的东西。

如果没有通胀也没有通缩,所有物价始终不变,那么这就是一个永远不会有变动的循环,A、B、C三人的财富也不会随着钱的流动而增加。

但如果出现了通胀,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ABC手里的钱变多了,手上商品的价格也都变贵了,但涨幅却不一定是等价的。

这个时候再进行交易时,财富一定会发生一次再分配,也就是钱和商品的再次匹配。

最终,可能A的钱变多了,B和C的钱却变少了,也可能反之。

通货膨胀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创富运动,把更多的钱投入市场,让一些有能力的人凭本事赚到钱。

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社会整体经济是止步不前的,阶级固化永远不可能被打破,甚至可能会产生通缩。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经济学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钱更值钱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钱更值钱了,那肯定是好事吧?再跟大家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通货紧缩也是你这辈子都不想遇到的噩梦。

张三在一家效益还不错的工厂里工作,这天,张三发了工资,兴高采烈地拿着工资去百货商场消费。

百货商场卖出去了东西,拿着赚来的钱去各大工厂进货,其中也包括张三工作的工厂。这样的循环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但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张三拿了工资可能就不愿意出去消费了,因为物价将来会下跌,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此时的张三更愿意把钱存起来,甚至连存到银行都没那个必要了,就把钱藏在床底下,在一堆钱上躺平。

试想所有人都像张三这样躺平了,百货商场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了,东西卖不出去,下次进货就只能进一半了。

张三工作的工厂也是百货商场的供货商,效益也直线下滑,最后工厂破产、张三下岗,大家一块玩完!

所以通货紧缩出现时,钱虽然更值钱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整体经济产值的缩水,和生活水平的降低。

长远来看,我们并不会从中真正获益,上个世纪30年代,从美国开始,蔓延至全球的大萧条,就被认为是典型的通货紧缩时期。

1933年是大萧条最严重的一年,美国失业率急增至24.9%,平均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没有任何收入可以糊口。

各个城市,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关于大萧条的故事,还请回看我之前的视频。

还有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就陷入了长达30年的通货紧缩,这30年也被称为日本经济「失落的三十年」。

日本央行不管怎么刺激,经济都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年轻人没有梦想,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不愿工作,更不愿背负房贷车贷,一个个全都躺平了,也不想花钱了。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将现今的日本称为「低欲望社会」,这里面的详细故事还请回看这期视频。

比起通货紧缩,温和适度的通货膨胀反而能刺激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各国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努力追求的东西。注意了,我这里说的是「温和适度」。

还是以张三为例,当适度的通货膨胀来临时,百货商场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商场老板赚到了更多的钱,其中一部分钱自然会被用来进更多的货。

这样一来,张三所在工厂的效益就越来越好,工厂老板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

有了钱自然要出去消费呀,给媳妇买个包,自己买块表啥的。

张三作为工厂的员工,工资也跟着水涨船高,涨幅虽然不够买块表的,但多买几瓶啤酒,多抽几包烟还是没问题的。

这样一来,表店、包店、烟酒店老板的收入也会上涨,他们拿着更多的钱也出去消费,经济的良性循环不就转起来了吗?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温和通胀的基础之上的。

像津巴布韦那样的肯定不是温和的通胀。通货膨胀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胀(Mild Inflation)、疾驰的通胀(Galloping Inflation)、和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

恶性通胀也被称为「脱缰的通胀」,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3%是温和通胀警戒线。

如果能将物价上涨控制在1%-2%之间,至多5%以内,则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

当通胀率飙到2位数以上时,就是疾驰通胀了;当通胀率达到3位数时,就是恶性通胀了。

通货膨胀根据成因,又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成本推动型通胀(Cost-push inflation)、和结构性通胀(Build-in inflation),而恶性通胀往往是几种成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津巴布韦。2017年11月,统治了津巴布韦37年之久的穆加贝在一场政变中被迫辞职下台。

政变发生的导火索是,93岁高龄的穆加贝意图让小自己41岁妻子的葛雷斯(Grace Mugabe)继任总统。

2017年11月5日,葛雷斯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表示,自己已准备好继任总统,还冲穆加贝喊话说「不要害怕,如果你想把这份工作给我,就直率地给。」

第二天,穆加贝突然解除了与军方关系密切的副总统姆南加古瓦(Emmerson Mnangagwa)的职务。姆南加古瓦此前一直是问鼎总统的热门人选。

穆加贝和葛雷斯的做法引起了军方的不满。

2017年11月14日,津巴布韦国防军发动政变,软禁了穆加贝。随后,穆加贝向国会递交辞职信,宣布即刻辞去总统一职。

2017年11月22日,姆南加古瓦被推选为津巴布韦总统。此后,穆加贝因健康原因到新加坡求医。

2019年,穆加贝病逝于新加坡鹰阁医院,享年95岁。

同一年,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开始发行新的津巴布韦元,结束了该国10年没有本币的局面。

2019年6月24日,津巴布韦政府颁布法案,规定美元、兰特、欧元、英镑、人民币、日元等外币不再是津巴布韦的法定货币,津巴布韦元将成为在津巴布韦进行交易的唯一法定货币。

这里大家可以暂停5秒钟,想象一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是的,没错,历史又双叒叕重演了,津巴布韦的通胀又回来了。

历史重演

废除外币之前,2018年,津巴布韦的通胀率是10.62%,此前8年的通胀率则一直维持在个位数,一度甚至进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2014-2016年)。

2019年,废除外币之后,通货膨胀率又一度反弹到了255.3 %,2020年则达到了557.2%。

无奈之下,2022年6月,津巴布韦政府决定重新将美元作为法定货币使用。

7月,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又开始发行「金币」来应对失控的通胀。

这里的金是金子的金。每枚金币都含有一盎司黄金,发行价格基于国际黄金价格,另外附加5%的生产和分销成本。

但对已经经历过几次危机的津巴布韦人来说,过去的情景历历在目,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当他们得知政府将要发行金币时,内心五味杂陈,觉得发行金币真的会有用吗?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一名叫做埃文斯·穆帕奇瓦(Evans Mupachikwa)的津巴布韦外汇交易员表示:

「我不相信中央银行会允许我用现金换金币。政府经常言行不一。万一哪天他们改变了主意,告诉我们金币不能用于交易了,我们该怎么办?」

另一位名为Munesu Mandiopera的交易员说,「黄金很贵,我认为大部分人都买不起这些金币,他们将继续把钱留在家里。这是政府的又一次失败举措。」

今年5月初,津巴布韦再次开创了一个人类货币史上的先河:宣布将发行金本位数字货币,作为法币。

所谓金本位数字货币,就是以黄金储备为支持的数字货币。

两周后,5月中旬,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公布了第一批金本位数字货币的发行结果:累计收到了135份认购申请,价值140亿津巴布韦元,约合1200万美元。

这意味着,津巴布韦至少需要140公斤的黄金储备来支持首批数字货币的发行。

据津巴布韦储备银行行长约翰·曼古蒂亚 (John Mangudya)透露,目前津巴布韦拥有350公斤的黄金储备。

储备银行计划在5月18日再发行一批金本位数字货币。

近些年来,津巴布韦一直在努力增加本国的黄金储备。

过去的数十年里,由于经济崩溃、货币系统紊乱,津巴布韦需要依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入美元来维持国家运转。

选择用黄金作为救星,不知道能否为津巴布韦的经济和货币体系带来新的希望。

其实历史上,和津巴布韦一样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还有不少。

比如说一战后的德国,由于《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支付大量赔偿款,拿不出钱的魏玛政府就开始大量印钞。

1923年底,德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325000000%,(3.25亿%),一万亿马克只能买一个面包。

人们拿纸币糊墙、生火,做风筝,就是不拿纸币结算,因为商家宁愿收土豆也不愿收纸钞。

经济的崩溃进一步推动了纳粹的上台,后来一度把全世界都拉进了水深火热之中。

还有1945年至1946年间的匈牙利,受二战影响,月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12.95 x 1015 %,我都不想去深究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少了。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国家主权不仅包括领土的完整,也包括经济的独立。

而辉煌的经济并不是靠印钞和吹泡泡得来的,实质性的经济增长,需要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金融和信用体系。

至于命途多舛的津巴布韦的未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2 阅读:492
评论列表
  • 2023-08-15 14:02

    楼主写了这么长的文章不容易啊[得瑟]

  • 2023-08-14 17:29

    出产顶级的棉花!

脑洞乌托邦

简介:分享奇闻轶事,未结案件,揭秘大自然,让你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