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时代,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已然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其目的在于全方位助力每一位学生掌握学习之道,在学习旅程中持续迈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从知识传授到素养提升:学科实践铸就核心竞争力
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而现代教育更强调素养的提升,力求让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培育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将目光聚焦于知识背后的逻辑架构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实践活动,如提问质疑、结论猜想、合作探究、推理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反思评估等。
以科学课程为例,在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通过提问质疑,提出诸如“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接着进行结论猜想,假设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然后分组合作探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推理分析得出阶段性结论;之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通过反思评估,思考实验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锻炼。他们学会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记忆,并且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发现,从而在学科领域逐渐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知识建构中掌握学习方法
过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旨在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这一转变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璀璨火花。例如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学生们针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提出各自独特的见解,在激烈的讨论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在探究活动里,学生们携手合作,共同攻克难题,感受彼此协作、共同学习的乐趣。像数学小组合作解决复杂几何问题时,每个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在交流互动中找到解题思路。
同时,学生在表达观点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沟通的愉悦,更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与建构中,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真正学会学习,寻找到自身的存在感与成就感。

三、从标准化到个性化:差异发展树立学生自信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兴趣、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应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尊重并珍视这些差异。
学校注重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及综合结果的增值性评价方式。例如,在艺术课程评价中,不再单纯以作品的最终呈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创意构思以及技能提升。对于对绘画有浓厚兴趣但起步较晚的学生,其每一次尝试新技法的努力都会被关注;对于在手工制作方面有独特创意的学生,其个性特长会得到肯定与宣扬。
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的个人努力、个性特长得以凸显,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加自信,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四、从课堂学习到生活应用:解决问题增强创新能力
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的一方天地,而应倡导将课堂学习拓展到学生生活、身边自然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创新能力。
比如在科技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如社区垃圾分类不够高效的问题。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垃圾产生的源头、分类标准以及现有处理方式的不足,深化对环保知识的理解。随后,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设计出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有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不断思考、实践与创新,其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将学生置于教育中心,通过从知识传授到素养提升、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以及从课堂学习到生活应用这四个维度的转变,全方位为学生打造了一条充满活力与成长机遇的教育路径,助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学会学习、充满自信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