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春秋之时的律法《茆门法》。
春秋之时的律法不多,今天相对最是出名的也就是郑国子产的“铸刑书”和晋国赵鞅的“铸刑鼎”。这两件法律相对系统,但是更多的都是在贵族内部进行公示,最大范围的扩展就也就是到了生活在天子王城或诸侯都城的国人。
春秋之时的律法,大致都是如此。掌握律法的都是高层贵族,庶民子弟则只能遵从即可。那么,《茆门法》是一门什么律法呢?
严格意义上说,《茆门法》其实就是一个保障国君安全的规范。这个律法出现在楚国,由鼎鼎有名的楚庄王所制定。那么,楚庄王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律法呢?
楚国历代君主的安全,始终是楚国公族的心病。在楚庄王之前,有史可载的弑君事件至少就出现过五次,第8代楚王熊延因弑杀第7代楚王之子而得位,第11代楚王熊霜薨逝后三个弟弟相互攻杀争夺君位,楚厉王的弟弟熊通(楚武王)弑杀侄子夺取君位,第19代楚殇王熊坚被弟弟熊恽(楚成王)袭杀,而熊恽(楚成王)又被自己的儿子联合朝臣商臣所弑杀。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那便是楚国王宫的安全问题非常严重,只要是亲族子弟便能轻松出入王宫。这些亲族子弟和朝臣们,甚至可以带着人、驾着车进出宫门。因此,弑君事件才会屡屡发生。这是楚庄王制定《茆门法》的核心原因。
《茆门法》规定:“大夫、群臣、诸公子入朝,有车赶到茆门的,执法官即可刺死他的马匹,砍断他的车辕。”因为这条律法,楚庄王时代还发生过一件趣事。
某日,楚庄王有急事召见太子,因当日雨大太子便赶着车想从茆门进入王宫,可是守卫茆门的廷理官却不允许太子驾车进宫,还举枪刺死了太子的马和车驾。
太子因此而大怒,跑到王宫种向楚庄王告状,楚庄王说:“廷理官严格遵守《茆门法》,就是尊奉我楚王的号令,即便你是太子也不会违背律法,这样守法的臣子应该表彰而非斥责。”自此而后,楚人皆知律法之严明。
那么,什么是茆门呢?为什么要单单为这个茆门制定一则律法呢?或许不只茆门,在楚庄王看来只要是进出王宫的门,大概都应该有一则律法规定,如此以来也才能真正保障楚王之安全。
所谓茆门,也叫雉门,乃楚国宫门之一。《礼记》有载,诸侯有三门,分别为库、雉、路。这诸侯三门之内,雉门也就是茆门。因“雉”代表的是朱雀,也即凤凰,便是有祥瑞之意,天子诸侯大多设有此门。
进了茆门(雉门)就是迈进了面见天子诸侯的大门,这道门相当重要。史书典籍中曾有:“库门在雉门之外,入库门则至庙门外矣”。库门进了就到了庙门和雉门,也即是王室子弟的核心之地。王权更替及重要祭祀等活动,王公子弟都会出现在庙门。一旦进了这道门,当然就是到了距离天子王权最近的地方。
楚庄王因茆门设法,不止保障的是君王之安危,更是诸侯之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