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惨的状元,刚考上就被皇上车裂

历史AB面 2018-12-10 20:56:02

在古代,对人才的选拔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历朝历代都视之为重中之重。秦朝以前,世卿世禄制大行其道,官位世代相传、父死子继,后来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引入了军功爵制,“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到了汉朝为选拔民间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制是指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征辟制则是指皇帝或官府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后来曹丕代汉建立魏国,陈群等人又创立了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即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并分级使用,此法创立以来为后世所沿用,但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往往影响中正官选拔人才的立场,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于是到了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萌发。

古代科举考试图

隋文帝继位后宣布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并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到了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到了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并实行糊名制与誊录制,以防止考试中的徇私舞弊,至此古代科举制度大致完备,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直到清末被废除。

江南贡院

科举制度因为是为选拔人才而设立,而且相对来说还算公正,所以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每个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学子都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改变命运,然而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一次科考冤案,致使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栋梁之才无辜丧命,此次事件的制造者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

明朝洪武三十年,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即将举行,对此无比重视的朱元璋亲自敲定了主考官的人选:翰林学士刘三吾。刘三吾乃当世大儒,元朝时曾任广西提举,元灭后归隐故里、潜心著述,73岁时“以文学应聘”入朝,被授予左春坊左赞誉,后迁任翰林学士,因“博闻强记,应对详敏”而饱受赞誉,而且《明史》说他“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至临大节,迄乎不可夺”,朱元璋任命他为主考可以说是合适人选。会试结束后刘三吾录取了五十一名学子,又经过殿试的选拔,最终以陈安阝为状元,至此这一届会试按说已经结束了,但是真正的风波却起自放榜之后。因为刘三吾录取的这五十一人清一色的都为南方人,而刘三吾本人也为南方人,于是落选的北方士子联名上书鸣冤,状告刘三吾偏袒南方人,更有甚者在大街上拦轿喊冤,消息传来朝堂震惊,恼羞成怒的朱元璋亲自下诏组成了一个十二人的调查小组核查此事,经过数日的复查,结果显示北方士子的试卷大多文理不通,且有犯禁之语,刘三吾并无作弊之嫌,北方学子无法接受这一结果,而且此时朝中的很多北方籍官员也纷纷出演抨击此次录取结果,一场会试俨然已经演化成一场南北地域之争。

刘三吾

当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会试的主考刘三吾以及两位副主考纪善、白信为“蓝玉余党”,并抓住了刘三吾十多年前为胡惟庸鸣冤的旧帐,认定他是反贼,最终涉案的官员都遭到了严惩,纪善、白信被处死,刘三吾被流放西北,最惨的则是负责复核的张信和被点为状元的陈安阝,最终张信被凌迟处死,陈安阝被车裂。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了六十一人,清一色的是北方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皇榜

南北榜案的发生,促进了明朝科举制度的一大变革,因南北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标准,而是分成了南北榜,分别录取后再统一殿试,这一举措与当下高考的分区划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