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深秋,北京胡同里飘荡着此起彼伏的电视声,《渴望》主题曲在千家万户回响。26岁的孙松不会想到,自己饰演的"王沪生"会引发全民讨论热潮。
这个戴着金丝眼镜的负心汉形象,让观众咬牙切齿到往他家寄刀片,也让他与母亲韩影成为罕见的母子同剧走红的特例。
出身文艺世家的孙松,童年是在排练场的侧幕条后度过的。父亲孙庆荣执导的话剧在台上流转,母亲韩影在摄影棚塑造着各色人物。
这样的耳濡目染,让他在初中就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茶馆》里的经典角色。然而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首考艺术院校失利,这个打击让向来顺遂的文艺少年初次尝到人生苦涩。
转机出现在《渴望》筹备期,当原定主演王志文因档期冲突辞演,孙庆荣把儿子推到了导演面前。试镜现场,孙松将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市侩拿捏得恰到好处,让导演拍板定下这个新人。剧组里,母亲韩影饰演的"刘大妈"常给儿子加餐,戏里戏外的母子互动,为这部时代剧平添几分温情。
剧集爆红带来的反噬超乎想象,观众将对角色的愤怒迁移到演员身上,孙松在菜市场被大妈当面啐骂,收到的恐吓信装满抽屉。更残酷的是行业定型——此后三年,他收到的剧本清一色都是薄情书生。为了撕掉标签,他在《生存之民工》里把自己晒成古铜色,与建筑工人同吃同住三个月,磨破了六双劳保鞋。
戏路的转折伴随着爱情的曙光。在某次剧组聚会上,演员侯继林被孙松手背的冻疮和眼中的执著打动。这个看透他温和本质的姑娘,成了照亮他至暗时刻的光。婚礼上,孙松将婚戒藏在《渴望》剧本里:"感谢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角色,它让我失去很多,却把最好的带给了我。"
如今的孙松,仍会在深夜重温《渴望》的片段。母亲韩影去年离世时的遗憾目光,成为他心底最深的隐痛。但看着客厅墙上挂满的各类表演奖项,他又会释然一笑。或许人生如戏,每个角色都是命运的伏笔,那个曾经让他痛苦不堪的"王沪生",何尝不是打开艺术真谛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