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洗脸盆里造神器”的故事吗?我国一位科学家硬是在简陋的条件下,突破了西方国家多年的技术封锁,研发出领先世界的顶尖军事科技。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院士。
这位“拼命三郎”般的科技战将,34岁破格晋升教授,41岁就成了当时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面对极度困难的研发课题,有人劝他及时收手,别把大半辈子的名声搭上,可他却说:“不拼命,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做什么?”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科研一线,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现实?
洗脸盆里造神器
马伟明的事迹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当时国家的海军实力还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很多装备都依赖进口,有一次海军花了大价钱从国外某公司进口了一套发电机设备,按理说进口的设备的质量本应非常出色,可马伟明教授接手验收的时候,却皱起了眉头。
这批进口发电机设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关乎整座舰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绝非小事。
他随即向外国专家指出问题,期盼能得到对方的重视和解决,结果傲慢的外国专家根本不相信我国技术人员的判断,他们对马伟明的提醒嗤之以鼻,甚至带着轻蔑的语气说:“这可是我们公司最先进的设备,怎么可能会有问题?你们中国人懂什么?”
外国专家的傲慢和轻视深深刺痛了马伟明和他的团队。他们心里很清楚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仰人鼻息只能永远受制于人。
当时的我国科研条件异常艰苦,经费不足,设备落后成了科研路上的“拦路虎”。很多项目都因为经费不足而被迫搁置,更别提开展如此尖端的技术攻关了。
面对重重困境,马伟明团队没有轻言放弃。为了筹集科研经费,他们几乎掏空了自己的家底,甚至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钱。
没有宽敞明亮的实验室,他们就把仅有的3.5万元经费,全部用来购买最基础的实验材料,硬是在一间由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始了他们的“逆袭”之路。
科研的道路注定充满艰辛和挑战。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设计、搭建。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他们就省吃俭用,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就这样,马伟明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开展研究工作,困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充饥。他们反复拆卸,组装,测试,改进那台存在缺陷的进口发电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马伟明团队的研究终于取得了进展。
经过18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攻克了困扰电机领域的“固有振荡”这个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出性能更加优越的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是在性能指标上远超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消息传出,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当初对我国技术人员不屑一顾的外国专家,也灰溜溜地跑到中国,花高价购买马伟明研发的专利技术。
但是你以为马伟明的成就到这就完了?别急,这间“洗脸盆实验室”里走出的奇迹,还远不止这么简单。
中国舰船动力新时代
进入21世纪,世界海军格局风起云涌,新一代舰船技术日新月异,在这场关乎国家海权的角逐中,舰船动力系统作为舰船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伟明这位始终站在我国海军技术最前沿的科学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信息。
传统的机械传动系统早已不能满足现代舰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作战需求,而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建设,如同为舰船植入一颗强大的“电力心脏”,把舰船上所有发电,供电,电力推进,电力武器等系统整合为一体,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和灵活分配,会彻底改变舰船的动力模式。
但是想要实现这种划时代的技术跨越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路线选择上,国际上普遍采用中压交流系统。这条路线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着体积庞大,效率不高等缺陷。
面对国际主流的技术路线,马伟明并没有盲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论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选择技术难度更大,但更具发展潜力的中压直流路线!
有了之前的经验,马伟明坚定地认为,中压直流技术更先进,也更适合我国海军的发展需求,但马伟明的决定却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质疑他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有人担心我国缺乏技术储备,难以取得成功,更多人则劝他稳妥起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面对质疑和压力,马伟明没有丝毫动摇,他深知科技创新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要领先就领先美国,不能等外国人做成了再跟着做。”马伟明经常激励自己和团队。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马伟明和他的团队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工作。
他们查阅了海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朝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马伟明团队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攻关,我国终于突破了中压直流技术的瓶颈,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台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实现了弯道超车,在该领域一跃领先于世界前沿水平。
八年攻坚换来新纪元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巨大成功并没有让马伟明停下脚步。到了2008年,他的目光,转向了另一个更加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电磁弹射技术。
如果说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现代舰船的“心脏”,那么电磁弹射技术就是航母的“最强肌肉”,它能利用强大的电磁力将舰载机弹射升空,相较于传统的蒸汽弹射,拥有体积小,效率高,控制精准,对舰载机损耗低等巨大优势,是未来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的理想选择。
但是电磁弹射技术的研发难度极高,堪称世界级难题,许多国家都望而却步。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科技强国,也已经在研制路上历经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依然未能完全攻克所有技术难关。
所以当马伟明提出进军电磁弹射技术领域时,外界普遍心存疑虑,更有人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劝他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
“你都已经有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干嘛还要做无用功呢?别把大半辈子的名声全搭上了”。马伟明却早已下定决心,甚至直言:“不拼命,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做什么?”
马伟明带领着团队在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闭关苦研,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电磁弹射技术的研发中。八年对于常人来说尚且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更是意味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
2016年,马伟明团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他们成功突破了电磁弹射技术的瓶颈,研制出性能在世界层面都堪称罕见的电磁弹射器样机。
在电磁弹射技术成果鉴定会上,当老专家们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时,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为马伟明团队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更为中国科技的崛起感到自豪。
荣誉等身,为国铸剑
多年来马伟明带领着团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34岁破格晋升教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是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之一。
面对这些荣誉和光环,马伟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平常的心态。
很多人都不知道,马伟明曾多次拒绝了升迁的机会,他心甘情愿地守在科研一线,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他热爱的科研事业中。他认为搞科研就是要全身心投入,科研人员不应该离开自己的实验室。
除了个人荣誉成就之外,马伟明还是一位出色的领路人,他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为中国海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一支支充满活力,敢打硬仗的科研团队,就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了“万马奔腾”的科研景象。
结语
从“洗脸盆”里的逆袭,到开创中国舰船动力的全新时代,再到八年攻坚,突破电磁弹射技术难关,马伟明院士和他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技的力量。
他淡泊名利,始终心系国防,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才,是真正的科技战将。正是千千万万个像马伟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向英雄们致敬!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16-08-07——上将给他打伞,排名副省之前,这位教授什么来头?
中国军网 马伟明:心系强军,锐意创新的科研先锋 20170907、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