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稳定的人,心里可能藏着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创伤!

雅山谈情感 2024-04-06 01:26:18

前段时间,有两位来访者和我抱怨,一个说她的丈夫什么都好,就是情绪不稳定,时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突然对她和孩子发火。即便在一些社交场合,他也会管不住情绪,对着她一通吼,让她特别难堪,甚至想离婚。

还有一个来访者说,她的男友属于精神内耗型,每天不断产生各种焦虑,一会儿跟自己抱怨工作好烦,一会儿又说,活得好累、没有意思,等等。这让朋友觉得男友像一个孩子,情绪阴晴不定,起起伏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伴侣。可是要是遇到情绪不稳定的伴侣,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就从心理学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容易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是病吗?

第一,情绪的背后可能藏着你受伤的内在小孩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爆发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

简单来说呢,它是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

而如果一个人总是情绪不稳定,无法控制自己,经常忍不住发脾气,那可能是因为TA的内心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这个小孩可能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一些创伤,比如父母的打骂、被拒绝被忽略、噩梦般的考试或者被同龄人欺辱和孤立……虽然我们已经基本上忘了这些事情,但它们会在潜意识里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潜意识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却称之为命运。

而内在小孩其实拥有非凡的直觉力、好奇心和想象力,但同时,他也非常敏感、脆弱,渴望被爱与呵护。

当他感受不到被爱,没有被看到、被听到,而是被指责、被忽略时,他就会固着在心灵的角落里,持续感受到悲伤和痛苦,无法随着我们的生理年龄一起长大。

等到我们成年以后,一旦遇到问题或困难,他就会自动接管我们的言行,我们就会表现出一个无力的小孩的状态,沉浸在过去的低频情绪里,做出许多不成熟的、孩子般的行为,造成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挣扎和磨难。

比如有的人,每次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把家人或朋友的微信拉黑,独自伤心难过,喝酒买醉,乱花钱,做出种种反常的行为。

又或者有些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情绪敏感且容易波动,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要么很亢奋,要么很麻木。

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内在小孩让他们无意识地重复着过去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他们无意识地把这种方式复制给了自己的孩子、伴侣和亲人。

所以很多时候,情绪不稳定的根源可能和我们的内在小孩和依恋创伤有关。

那么想要治愈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内在小孩重新养育一遍。

怎么养育呢?看见即疗愈。

比如很多人,之所以不断的强迫性,一直重复不好的感情,本质上不是他受虐,而是他没有觉察到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看见曾经的自己,去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

比如,从小你的妈妈总是批评你、指责你、冷漠你、打压你、抛弃你、控制你,你在感情里可能会感到很痛苦,没有安全感,总是很敏感。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问问自己真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它激发了我们童年时期怎样的创伤?

找到自己内心的匮乏所在之后,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去看见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它。这样,你内心的那个“小孩”就会慢慢被填满,变得越来越健康。

第二,持续性地伤害,会造成持续性地情绪失控

为什么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时,反应却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表现得非常激动,有些人却异常冷静。

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

①每个人的经历过的创伤不一样。

②人格基础的不同。

在心理学上,创伤分为两种:Ⅰ型创伤和Ⅱ型创伤。

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Ⅰ型是一次性创伤,而Ⅱ型是连续性的、经常性的感觉到被伤害。

举个例子,忽视型父母和控制型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正是Ⅱ型创伤。

比如忽视型父母,就很少积极正面回应孩子的情感和感受。

当孩子哭泣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我给你买玩具”或者“我给你买好吃的”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本质上是把孩子的情绪否定掉了。

而控制型父母,则会通过打压孩子或过度要求来抑制孩子的情感表达。

比如,同样是孩子哭,控制型父母会说“你不准哭”、“哭是没用的”,使孩子认为哭泣没有用,从而形成了“有情绪是不能表达的”的认知。

在这样的创伤下,年幼的我们难以处理大量的情绪,而缺乏对情绪的察觉与体验,长大后便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是人格基础对个体情绪恢复的影响。

在与他人相处时,你可能会发现,即使经历相似的创伤,每个人的恢复能力却大相径庭。比如有些人能够迅速恢复,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人格基础的差异。

比如安全型人格能够积极表达真实需求,并在遭遇创伤后能很快地恢复。

而非安全型人格,由于内心常常处于不安的状态下,所以遭遇创伤后很难恢复过来。

以失恋为例,非安全型人格更容易患上创伤后PTSD,而安全型人格则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危机。

所以,想要更好地管理情绪,我们还需要努力增强内在的安全感,并学会“跳出来看自己”。

下面给大家提供三个情绪管理的小方法:

01、尝试摆脱情绪触发的环境

比如当你知道自己容易在某一时刻情绪容易暴躁时,可以主动回避或暂停对话。

例如,与家人争吵后,难以冷静时,我们可以先找个安静的地方独处,告诉家人,等冷静下来再沟通。

02、坚持正念或冥想练习

研究表明,当我们专注于呼吸并且放慢呼吸时,杏仁核的活跃度会降低,情绪会逐渐平稳,注意力也会回到当下。

长期练习,我们将会慢慢习得如何放松自己!

03、培养心智化的能力

什么是心智化能力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跳出来看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用语言来梳理它们。这包括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

比如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到愤怒时,可能会自我质疑:“我怎么会对这件事感到如此愤怒?这不应该。”

这种自我评价可能会激发更多的次生情绪。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来看自己”,我们就会在:

情绪共情上,意识到了我现在很难受,我也能感受到身体的反应;

认知共情上,意识到生气的原因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被冒犯了,边界被入侵了。

通过这样的思考,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它们!

当然啦,培养心智化能力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当你坚持下来,你就能逐渐习得这种能力,成为情绪管理大师!

0 阅读:2

雅山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