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总盼望着用一场热热闹闹的烟花爆竹盛宴,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然而,“燃放烟花爆竹会影响环境吗?” 这个问题近年来备受争议。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燃放烟花爆竹确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涵盖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水体污染等多个方面。
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不仅会对人体呼吸道造成刺激,引发咳嗽、哮喘等疾病,还会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破坏植被。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一些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燃放后的短时间内,空气中的 PM2.5 浓度会急剧上升,严重影响空气质量。除了空气污染,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声也是一大困扰。在夜间,高分贝的噪音会打破夜晚的宁静,干扰人们的正常休息和睡眠,对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危害尤其大。而且,燃放结束后,满地的纸屑、塑料碎片等固体废弃物堆积如山,不仅影响城市美观,清理起来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不容忽视的是,烟花爆竹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在雨水冲刷下,可能会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但是,造成环境污染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燃放烟花爆竹 “一禁了之”。毕竟,环境污染的来源途径众多,并非都采取了 “一刀切” 的管理手段。以化工厂污染为例,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虽然部分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关闭所有化工厂。相反,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安装环保设备,实现达标排放,从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再看汽车尾气污染,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尽管汽车尾气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我们也不能禁止大家开小汽车,而是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质量、加强交通管理等措施来降低尾气排放。还有建筑的光污染,玻璃幕墙的大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光污染,但我们并没有禁止建设此类建筑,而是通过优化设计、使用低反射率的材料等方式来减少光污染的影响。
因此,仅仅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产生污染就禁止燃放,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国燃放烟花爆竹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表明燃放烟花爆竹对哪些朝代的环境造成了多大损失,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过去,烟花爆竹一直是人们庆祝节日、表达喜悦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春节的重要标志,还在婚庆、开业等喜庆场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因为环境问题就对其 “一禁了之”,无疑是人为切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脉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那么,管理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关键在于如何降低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可以出台一系列合理的措施,指定地点燃放,在城市周边划定专门的烟花爆竹燃放区域,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场所,既满足人们燃放的需求,又能减少对他人的影响;指定时间燃放,规定在春节期间的特定时间段内可以燃放,避免长时间、无节制地燃放;控制烟花爆竹的销量,根据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控烟花爆竹的供应量;在烟花的制造环节,鼓励企业采用更多环保的原材料和工艺,减少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然而,从目前的管理手段来看,很多地方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是选择了简单粗暴的 “一禁了之”。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个别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给烟花爆竹 “松绑” 的政策和迹象。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允许燃放烟花爆竹,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氛围。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体现了政府在环境管理和文化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积极态度。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这个延续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得以更好地延续下去。让我们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也能守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