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头号并发症”是什么?一旦你忽视它,结果可能是尿毒症

南春想 2025-02-06 20:02:5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耳熟能详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许多患者认为,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高血糖本身,却忽略了它真正的“杀手锏”——并发症。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最致命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器官在悄无声息中被慢性损害。

其中,糖尿病肾病被称为“头号并发症”,一旦发展至终末期,结局可能是尿毒症,甚至需要透析或换肾才能生存。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悄无声息地“侵蚀”肾脏。

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察觉到身体异常时,往往已进入不可逆阶段。

数据显示,全球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成糖尿病肾病,而糖尿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更可怕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尿毒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糖尿病正是导致尿毒症的“幕后黑手”。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个阶段,从微量蛋白尿到大量蛋白尿,再到肾功能下降,最后发展成尿毒症。

一旦进入尿毒症阶段,肾脏已丧失大部分功能,患者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高度警惕,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往往被忽视。

很多患者在体检时发现尿蛋白升高,但因为没有明显不适,便掉以轻心。事实上,尿蛋白是肾脏损伤的最早期信号,一旦尿蛋白持续增加,说明肾小球已经受到损害。

此外,腿部浮肿、夜尿增多、疲劳、食欲下降等症状,也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表现。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因素。

高血糖是罪魁祸首,它会损害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使肾脏的过滤功能异常,导致蛋白质漏出。此外,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因素,也会加速肾脏病变的进程。

研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是血糖控制良好者的3-5倍。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的“沉默性”。

预防糖尿病肾病,需要从血糖、血压、血脂三方面入手。良好的血糖管理是关键,建议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

降压同样重要,尤其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此外,血脂紊乱也是肾病的推动因素,应避免高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饮食管理对肾脏保护至关重要。

低盐、低蛋白、低脂肪饮食可以减少肾脏负担。研究证实,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加速肾功能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及动物内脏,而是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豆制品等。

此外,避免高糖、高盐、高嘌呤食物,比如腌制品、海鲜、含糖饮料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

西医主要依靠降糖药、降压药、他汀类药物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而中医则强调“补肾健脾、化瘀通络”。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如黄芪、丹参、泽泻等,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然而,中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以免影响西药的疗效或加重病情。

对于已经发展到尿毒症阶段的糖尿病患者,透析和肾移植成为唯一的选择。

血液透析可以替代部分肾功能,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液体,但长期透析会影响生活质量,且费用昂贵。

而肾移植虽能彻底解决肾功能衰竭问题,但供体短缺以及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风险,使得大多数患者无法获得移植机会。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就采取措施,防止病情进展到尿毒症。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肾功能。

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早发现、早干预。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可以改善血糖和血压,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此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也是保护肾脏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它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展,一旦进入尿毒症阶段,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需要警惕肾脏健康,科学管理血糖,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才能避免走上透析或换肾的道路。

健康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糖尿病肾病并非无法逆转,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阻止其进展。

那么,你的肾脏健康吗?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是否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肾功能?从今天起,为了健康,给自己的肾脏多一份关爱吧!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中华肾脏病学杂志》

3.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国际糖尿病杂志》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