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发现“三代四人同日同穴葬”,专家揭秘千年前的血腥灭门案

瑞知道史 2025-04-23 02:41:31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1979年,人们在北邙山下发现了西晋农业部长的墓葬,回音墓、文采碑皆令人瞩目,但诡异的是,这墓葬中长眠的,是一家三代四口,更令人惊讶的事,这四人竟死于同一天,葬于同一穴。

这座墓葬虽是在1979年进行清理,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几乎被盗墓分子盗掘一空。这座墓葬虽已被扫劫一空,但形制特殊的墓葬结构,引起了考古人的关注。

这墓葬平面如单翼大鸟,显得偏重而不平衡。墓室前堂3米见方,为穹窿顶。后室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前堂北壁偏东处向北开甬道,通向长方形拱顶侧室。侧室东壁还向外掏挖了一土壁耳室。

有意思的是,这个方形穹顶的前堂,使用了小型砖垒砌,由此产生了很好的声音聚拢效果。当人们站在墓室对角说话时听到的声音会明显增大。这一“回音墓”现象,无意间成为考古过程中的小趣味。

除了这形制奇特的墓葬结构,墓中的一方石碑,也令人关注。这石碑虽已破损,但铭文敦厚规整,无慵懒感,曲直、方圆尽显其中,给人以精巧多姿、回味无穷的书法美学。

不过,研读了石碑上的文字,人们背后发凉,就顾不上欣赏这工整端丽的书法了。

这石碑是一方墓志,两面刻字,共计144字。

阳面录文为:晋大司农关中侯裴祗,字季赞,河东闻喜人也。春秋六十有七,元康三年七月四日癸卯薨,十月十一日己卯安厝。太夫人东莞东武伏氏。夫人秦国陈仓马氏。

阴面录文是,太夫人柩止西筒。府君板止北筒西面。夫人柩止北筒东面。女惠庄柩止北筒东入。

这墓志说明,这是墓穴中长眠的,是西晋一朝大司农裴祗与母亲、妻子、女儿三代四人!主室安葬裴母,侧室为裴祗夫妇,土洞耳室则葬其幼女。

更加诡异的是,一家人不仅同穴而葬,还是死于同一天!

裴祗身兼“大司农”与“关中侯”,前者掌管天下粮仓,后者象征军功封爵。这种文治武功的双重身份,即便在门阀林立的西晋也极为罕见。如此位高权重的贵族一家,为何葬送于同一天?

是遭遇了诅咒?还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意外?

专家们以这方石碑为线索,翻阅史书,抽丝剥茧中,发现了1700年前的血腥:这石碑哪是墓志铭,而是刻在石头上的灭门档案!

原来,这一家人同葬于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年),这一年,正值西晋“八王之乱”初期,史书载洛阳“流血染红洛水,尸骸塞断街衢”。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后,担心外人夺权,把二十多个司马家亲戚封为“王”,每人手握重兵。结果他的傻儿子晋惠帝继位后,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那些看似风光的王公贵族,转眼就成了权力游戏的祭品。而乱世中的百姓,更是成了蝼蚁。《晋书》记载洛阳“米斛万钱,人相食”,饥民把皇宫水井边的苔藓都刮干净充饥。这场持续16年的内乱,让西晋人口从2400万锐减到1600万。当匈奴人刘渊趁机崛起时,无论是衣冠南渡的贵族,还是易子而食的流民,都在用不同方式印证着那句古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尊贵如裴祗一家,极可能因站队失误或遭构陷而被灭门,兴盛的大家族被乱世的狂风吹灭了延续的灯!他们死于七月,葬于十月。可能是他的这方势力,在短短三个月后,又重新掌权,遂得以收敛在一处,进行安葬。 相比曝尸街头的乱世小民,裴祗一家保全尸骨,亲人相依,也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吧。

这座墓葬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悲剧,更铭刻着文明转型期的阵痛——礼制与野蛮、秩序与混乱、世家与皇权,在此交织成一首血色史诗。

不过泉下的裴祗一定想不到,河东裴氏祖籍闻喜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这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尚书55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刺史等二百多人,封公爵者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驸马21人……而到了现代,这村子仍旧人杰地灵,续写着兴旺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3 阅读: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