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不仅在荧幕上掀起了一股热潮,现实中的阿勒泰在这个夏天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高峰,人潮汹涌、车水马龙的场景随处可见。然而,在这场旅游狂潮的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伴随着阿勒泰的爆红,全国各地似乎都掀起了打造“阿勒泰同款”的热潮。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小镇,人们纷纷效仿,试图在自己的城市里复制出那一片遥远而神秘的风景。一篇题为《「山寨阿勒泰」,骗瘸了多少中产?》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提到:“从北京出发,无论是向西还是向北,沿途的‘阿勒泰’比检查站还要多。”“‘**人自己的阿勒泰’,已经成为全新的流量密码。”
在网上随便搜索,不难发现许多曾经熟悉的景点已被冠以“阿勒泰**分泰”的标签。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景运动”中,为了紧跟潮流,某些地方的做法显得过于极端,比如使用迷你模型和巨幅海报来模拟真实的自然景观,以此作为打卡点。这种“没梗硬蹭”的行为虽然引起了部分游客的反感,但有些游客却不以为然,他们即便意识到实际与宣传不符,仍然选择先拍照发朋友圈打卡,然后自我安慰:“精装的朋友圈,毛坯的生活。”这种仅仅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足迹,盲目追随“网红景点”的行为,实际上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大小网红景点和打卡圣地,仿佛“打卡”本身已经成为旅行的主要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地涌现的“山寨阿勒泰”正是“打卡”这种旅游现象的直接产物。面对部分游客既想打卡又不愿远行的需求,各大景区纷纷采取行动,帮助游客实现愿望。即使硬件条件有限,也要想方设法创造出一片草原,无论是通过打印巨幅海报,还是紧急规划草坪。然而,这种无止境且缺乏底线的“打卡”行为,一方面正在透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热爱;另一方面,它也忽视了旅行本身的内涵:真正的旅行应当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非一场表面化的表演。
暑假期间,对于许多带孩子出行的家庭而言,旅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更重要的是增加家长与孩子共度的时光,其核心在于“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旅行的目的地变得次要,重要的是共度时光的质量。因此,无论是远赴新疆的阿勒泰,还是近在咫尺的阿坝“川勒泰”,只要有广阔的天空和丰饶的草地,加上家人的陪伴,对孩子来说都将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然而,如果误信网络上的“照骗”,带着孩子前往条件恶劣、“货不对板”的网红景点,这样的旅程恐怕会带来极大的失望感。
同时,面对旅游市场的火爆,景区管理者们更应该反思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与其盲目跟风,不如专注于提供更加贴心的家庭友好设施和服务,例如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增加对儿童友好的公共设施,确保餐饮、住宿的价格合理透明,减少不必要的商业干扰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游客的心,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意义与价值。
作者:王禾木
编辑:天府一街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