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断言:试管婴儿寿命仅40年,那我国首例试管婴儿如今怎样了

来科点谱 2024-09-19 11:35:38

文| 来科点谱

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1988 年的时候,在甘肃的一个农村,一位名叫郑桂珍的妇女抱着一个女婴进入了村里人的视野,这个女婴是郑桂珍二十多年来一直翘首以盼的心头宝,同时,她也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个试管婴儿。

她的诞生,打破了人们对试管婴儿的种种质疑,更打碎了那些关于“试管婴儿短命”“身体不好”的谣言。

36 年已经过去了,令人欣慰的是她一直健康地活着,而且还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给所有试管婴儿家庭带来了希望,她的经历堪称一个奇迹。

想要成为母亲的女人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英国诞生了首个试管婴儿,这震撼人心的信息来源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世界,那股影响力也跨越了遥远的距离,震撼到了太平洋对岸的中国。

那时候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各行各业都充满着勃勃生机,而医学界,也有一群人正被这则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消息点燃了希望之火。

张丽珠是从英国皇家医学院留学归来的妇产科医生,当她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激动万分,她以其敏锐的直觉察觉到,这项技术对于无数深受不孕不育之苦的中国家庭来说,无疑是带来了希望的福音。

她在回国以后,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到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里,当时中国的医疗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有着明显的不足。

那时候的中国,一个女人如果不能生孩子,那她的人生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随之而来的,除了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还有数不尽的闲言碎语,来自甘肃的郑桂珍,就身处这样的困境之中。

郑桂珍是一位乡村教师,她备受人们尊敬,她有着温柔善良的性格,和丈夫之间的感情也十分和睦,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结婚已经多年,她却一直未能怀孕,这成为了她生活中唯一的缺憾。

他们四处奔波,到处求医问药,换来的却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最终,医生给出的结论仿佛晴天霹雳一般:郑桂珍双侧输卵管先天不通,依靠自然受孕的几率极其微小。

这个消息对一心渴望成为母亲的郑桂珍来说,简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为了能拥有一个孩子,她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坚持吃中药来调理身体,尝试各种民间偏方,甚至还去求神拜佛,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

能试的都试了,但都没有结果,金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和日益绝望的心情。

转眼间,郑桂珍已经年近四十,她在求子之路上已经身心俱疲,几乎就要彻底放弃了,收音机里的一则新闻,再次点燃了她心中希望的火苗:北京一家医院正在进行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

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郑桂珍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并提出想去北京试试,而郑桂珍的丈夫却犹豫了,当时的试管婴儿技术在国内还是个新鲜事物,风险和未知都让人望而却步。

手术方案的“恐怖”

最终,在她的坚持下,夫妻俩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在那趟开往希望的列车上,他们心中充满了忐忑和期待,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这对夫妇和张教授见面了,张教授十分热情地迎接了他们,随后详细地询问了郑桂珍的身体状况,并且细致地向他们讲解了试管婴儿技术的原理,同时也说明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手术方案很快就确定了,在今天看来,这个方案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开腹取卵,那个年代,没有超声波,没有微创技术,只能用这种最原始,也是最危险的方法。

手术那天,张丽珠的额头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汗珠,每一刀下去,都像是割在自己的心上,取出来的卵泡液,没有专业的保温设备,只能放在保温杯里,一路小跑地送到实验室。

在实验室中,张丽珠和助手刘平全神贯注地盯着显微镜,他们目不转睛,就好像两人共有八只眼睛一般,在卵泡液中仔细地搜寻着成熟的卵子,因为在之前的几次手术中,能够找到的成熟卵子数量极少。

似乎真的有奇迹发生了,这一回,他们在卵泡液里成功地找到了健康的卵子,随后也顺利地完成了体外受精的过程,紧接着,就来到了最为关键且危险的步骤 —— 胚胎移植。

鉴于没有专业的移植仪器,张丽珠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了一根特殊的管子,接着,她怀着十二分的小心,把受精卵缓缓地送入了郑桂珍的体内。

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所有人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他们担心哪怕是自己那微弱的呼吸声,都有可能对手术的成败造成影响。

移植手术很顺利,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煎熬,郑桂珍被当成了国宝,24小时严密监护,张丽珠和她的团队,更是寸步不离,生怕出什么差错。

七周后,郑桂珍的肚子传来了一阵微弱的心跳声,那一刻,整个病房都沸腾了,他们真的成功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在所有人的期盼中,来到了这个世界。

1988 年 3 月 10 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里,郑桂珍剖腹产下了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十分健康,体重有 3900 克。

这个孩子被郑桂珍起名为郑萌珠,之所以选择 “萌” 字,是因为它有 “萌芽” 的含义,而 “珠” 字是为了纪念张丽珠医生,对郑桂珍来说,张丽珠医生赋予了她孩子新生,她以此来表达感激之情。

打破谣言

那一年,互联网尚未普及,“试管婴儿”的概念对大多数人而言,如同天方夜谭般遥不可及,人们议论纷纷,有祝福,有期盼,但更多的是质疑和不解。

“试管培育出来的孩子真的能和普通孩子没有区别吗?” “是否有什么缺陷?”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甚至有人断言郑萌珠活不过四十岁。

信息闭塞的年代,谣言总是传播得飞快,而郑萌珠,这个承载着科技突破和伦理争议的孩子,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下开始了她的人生旅程。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郑萌珠并没有察觉到自己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直到上了幼儿园,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窃窃私语才让她意识到,自己似乎是个“特殊”的存在。

那时的她还不明白“试管婴儿”意味着什么,只是懵懂地感觉到,这个标签给自己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随着年龄增长,郑萌珠逐渐理解了自身的特殊性,也承受了更多的不解和偏见,甚至连一些媒体的采访也带着猎奇的色彩,让她不堪其扰。

郑萌珠坦言,那段时间,她只想做一个普通人,渴望逃离“试管婴儿”的光环,却又无力改变现实。

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戏剧性,在09年的时候,郑萌珠考入西安西京学院,选择了医学专业,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她想要更加了解自己的“诞生”,也想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试管婴儿和所有孩子一样。

大学毕业后,郑萌珠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一名档案管理员。

这份工作使她不仅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试管婴儿技术,还让她看到了无数家庭对孩子的渴望,以及他们拥有孩子后的那份期盼和喜悦。

她开始明白,自己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例,更是中国试管婴儿技术进步的见证,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

2019 年对于郑萌珠来说是意义非凡且满含幸福的一年,在这一年,她迎来了人生新的角色 —— 成为了一名母亲,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她是通过自然受孕的方式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宝宝。

消息一出,震惊了无数人,曾经那些关于试管婴儿无法生育的谣言也不攻自破,郑萌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证明了试管婴儿技术的成熟和安全性,也为无数试管婴儿家庭带来了希望和鼓舞。

回首过往,郑萌珠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外界的质疑和偏见。

如今,在中国试管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开来,每年会有超过 20 万的试管婴儿诞生,从最初人们对这项技术争议不断,到现在它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被社会各界广泛地认可了。

这背后,是无数像张丽珠教授一样的医学工作者的艰辛付出,也是像郑萌珠一样勇敢站出来的试管婴儿用亲身经历打破偏见,推动社会认知进步的结果。

科技的发展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包容作为支撑,我们坚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转变,试管婴儿会越来越被社会所接纳,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有机会实现拥有孩子的美好梦想。

参考资料

郑萌珠百科

新华社新媒体:31年后,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当妈妈了!

海外网:31年前出生的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今天当妈妈了!

中华网新闻:试管婴儿活不过40?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未满40岁,已生孩子

澎湃新闻: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被专家断言活不过40岁

0 阅读: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