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枪械,比如 1918 年式勃朗宁自动步枪,其独特的外形轮廓让人联想起世界一些重大冲突中的历史场景。遗憾的是,许多标志性的步枪设计已被载入史册,因为其生产早已停止。尽管约翰·摩西·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的诸多枪械设计至今仍影响深远,但有几家公司更进一步,通过现代复制品让他的经典设计重焕生机。在最初的 BAR 面世 100 多年后,俄亥俄军械工厂(Ohio Ordnance Works)生产了其现代复制品:1918A3-SLR。
世界冲突孕育创新要讲清楚这段历史,我们得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如今美国被视为军事强国,但在 1914 年,美国还远非如此。美国参战的延迟给了美国设计师们时间,让他们能够观察战争中不断变化的战术,并对美国远征军的装备做出必要的调整。
1919 年,美国步兵士兵在密歇根州的库斯特营地用绍沙机枪进行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显著的进步之一是机关枪的大规模引入。这种新式武器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极大地改变了战术,并迅速增加了伤亡人数。由于这一进步,在战争初期,美国通过购买英国的维克斯机枪和刘易斯机枪以及法国的绍沙机枪来解决其机关枪的供应问题。这些新采用的机枪产量有限,而且都存在各自的缺陷。
1918 年原版BAR步枪鉴于美国对创新和生产的需求,约翰·摩西·勃朗宁抓住机会着手设计几款新型机枪。其中一款便是勃朗宁自动步枪,采用美国的.30-06 口径子弹,简称为 1918 年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在研究堑壕战的战术时,勃朗宁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机枪使用方式。他的新设计比当时其他的设计更轻便、更灵活。
约翰·勃朗宁之子手持勃朗宁自动步枪(BAR)。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这种步枪作战。
勃朗宁的“行进中的火力”理念涉及一列向前推进的步兵队伍,其中包括几名手持BAR式自动步枪的士兵半自动射击,压制敌人,而其余的步兵纵队则向前推进。一旦纵队进入战壕,步枪就可以切换到全自动模式,用于清理战壕。这与突击步枪的理念相似,而突击步枪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才被采用。尽管美国军方于 1917 年就采用了勃朗宁自动步枪(BAR),但直到 1918 年春季才开始交付部队。由于这种武器到得晚且数量稀少,“边走边打”的战术从未真正流行起来。
新概念与全新面貌尽管“边走边射”战术并未得到广泛采用,但压制射击的理念在战争末期流行起来。这一理念促使勃朗宁自动步枪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进行了改进。随着许多国家采用新的“轻机枪”以适应新的班战术,勃朗宁自动步枪更新了手枪护板、可拆卸两脚架、提把以及快慢速全自动射击选择功能,取消了半自动功能。
M1918 各型对比
这次改进将这支步枪改造成了美国的轻机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一支轻机枪来说,这次改进还使步枪的重量增加了约 5 磅。改进后的勃朗宁自动步枪被命名为 M1918A2 型。尽管最初的自动步枪(BAR)概念颇具创新性和先进性,但其设计最终使其难以成为理想的支援武器。全副武装时重达 20 多磅,弹匣容量仅 20 发,再加上更轻便的冲锋枪被广泛采用,这使得 BAR 显得过时。这导致许多士兵拆掉其两脚架和提把,将其当作更传统的步枪来使用。
1972 年 4 月 26 日,南越士兵守卫着他们的武器,其中包括一个设在街中央沙袋掩体内的勃朗宁自动步枪。
最终,该设计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后才逐渐退役。1960 年,生产正式停止,这让许多人认为这款曾处于枪械发展前沿的标志性美国步枪即将绝迹。
经典设计重现值得庆幸的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俄亥俄兵工厂创始人鲍勃·兰迪斯(Bob Landies)开始生产一种美国版的勃朗宁自动步枪。这一新的尝试将延续约翰·摩西·勃朗宁最著名的设计之一的传奇。
俄亥俄兵工厂以 1918A3-SLR 型号重新推出了勃朗宁自动步枪。
俄亥俄兵工厂 1918A3 型半自动BAR式自动步枪是勃朗宁自动步枪的闭锁式半自动版本。最初几批产品使用了不同程度的剩余 1918 型BAR式自动步枪零件制造。如今,俄亥俄兵工厂 1918A3 型完全在美国本土生产。其设计与 1918A2 型极为相似,但更接近“轻机枪”的构造。